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未经查证之事,不要轻易说出口

我们都希望自己在别人眼中是“言而有信”“言之有物”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开口之前,一定过一遍脑子,特别是对未经查证之事,不要轻易说出口。如果是不确定的事情,我们最好不说。

西汉经学家刘向在《说苑》中讲了一则故事:魏文侯派西门豹去管理邺这个地方,行前叮嘱他要“全功、成名、布义”。西门豹问怎样才能做到“全功、成名、布义”,魏文侯答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意思是说,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可靠,眼睛看到的不如用脚踏勘可靠,用脚踏勘的不如用手辨别可靠。

很显然,西门豹听进去了。《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到了邺县后,及时深入调查研究,“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迅速破除了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习俗,并发动民众开凿十二渠,“名闻天下,泽流后世”。

这里讲的是为官之道,把它用在沟通之道上也完全适用。《弟子规》讲道: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与人交流的一条基本原则,就是不确定真假的话不要轻易说出口,说话之前一定要经过查证。

孔子是有远大抱负的人。遗憾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不太适合“儒家”发挥。为了游说各国国君和权贵,孔子常年带着一众弟子周游列国。

那时候交通和经济条件比较差,给养也跟不上,孔子的弟子经常跟着老师三天饿九顿。

鲁哀公六年(前 489 年),已经 63 岁高龄的孔子与弟子穷游到了陈国、蔡国之间,不仅遇上战乱,道路条件还很恶劣,一群人被困在了这里。一天三顿野菜,师生吃得眼珠子发绿,整整七天七夜没吃到一粒米。

眼看菜尽粮绝,再这样下去就饿死了,于是孔子白天躺着减少消耗,让学生颜回外出乞讨。颜回不愧是七十二贤之一,出去一趟竟然真的带着米回来了。

颜回回来赶紧生火煮饭。闻到米饭的香味,孔子赶紧起来准备开饭,结果正好看到颜回掀起锅盖,用手抓起锅里的米饭吃。孔子看到自己喜欢的学生偷嘴,却装作没看见,没有当场责问颜回。

等饭煮好后,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想起颜回偷偷抓饭吃的事情,心里总是疙疙瘩瘩。他既相信颜回的品行,又无法解释自己看到的“真相”,于是假装若有所思地说:“我刚才梦到了祖先,我想把这些干净的、咱们还没人吃过的米饭,先拿来祭祖先!”

颜回一听,赶紧阻止老师:“报告老师,这锅饭我已经吃过一口了,按照礼制不可以用来祭祀祖先。”孔子顺势问道:“你为什么先吃一口呢?”

颜回回答道:“刚才烧火的时候,有草木灰飘进锅里,落在米饭上面,好不容易讨到这点米,脏了的米饭丢掉太可惜了,所以我就抓起来吃了。”

听完颜回的解释,知道真相的孔子愧疚得眼泪差点掉下来。他长叹一声,抱歉地说:“我平常对颜回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我太相信自己眼睛看见的了,但是眼睛也不一定可信。我所依靠的是心,可是心也不足以完全依靠。大家要记住这件事,真正了解一个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呀!”

我们常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眼见的就能确定是真实、全面的吗?就连作为圣人的孔子,亲眼所见的事情都不一定是真的,从而发出“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的感慨。那么,我们普通人呢?又有多少次误听误信,误解了别人?

我们常常不经查证就转述别人的话,转发网络上的信息。我们经常通过别人的嘴巴认识某个人,接受某件事。我们经常只从自己的立场出发看问题,而不是从各个角度来认识事物。在听到、看到某人某事的时候,又有多少人愿意再查证一下?

我们应该常问自己:我看到的是事实吗?我听到的是全面的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们总是有各自的局限,我们要跳出成见的大山,更加全面客观地观照自己,接收各种信息,做出冷静、理智的判断,从而离真相更近。只有经过我们细心查证的事情,我们才能放心地说出口,并且自信地为说出的话负责。 3o4srHTehMIHfVVYzfHQFThMezpw9ehv6NOP94H/Y2F2xaf4gbE0ZyLhApyyNYM0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