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玩过这样一个游戏,大家排成一队,从队首开始到队尾,去传一句话。往往是很简单的一句话,传到最后就完全变了样,最后听到的跟最初传达的信息“驴唇对不上马嘴”。
这还是大家集中注意力去传达一条信息,更何况我们无意中听到的一句话或者一件事情,更不知道原始的版本是怎样的。且不说最初的信息是不是正确的、真实的,当一条消息传到我们这里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这条消息已经传递了几手,又如何验证,因此不能轻易相信。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葱要陪同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他知道走后会有人在背后说他的坏话,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只要魏王耳根子不要太软,轻易相信那些没谱的话就不会出大问题。
于是,他提前跟魏王“打预防针”。庞葱对魏王说:“如今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会相信吗?”
魏王回答:“我不相信。”
庞葱又问道:“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说:“那我会有些怀疑。”庞葱接着问:“如果又出现第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回答:“我当然会相信。”
庞葱心想,你果然是个耳根子软的,但嘴上却说:“大王明察,街市上是不可能出现老虎的,可是经过三个人的传播,街市上好像就真的有了老虎。流言好像变成了事实。我就要去赵国都城邯郸了,到时候我们君臣之间的距离要比王宫离街市远很多,对我有非议的人恐怕不止三个,还望大王明察秋毫。”
魏王说:“爱卿把心放在肚子里好了,你就放心去吧。”
正如庞葱所料,自己刚陪着太子出门,就有人在魏王面前诬陷他。开始时,魏王还记得庞葱对他说过的话,甚至为庞葱辩解,但随着说庞葱坏话的人越来越多,他竟然信以为真,心里把庞葱当成了坏人。
等到庞葱和太子回国后,魏王已经彻底疏远了他,竟然再也没有召见过他。
谎言重复千遍,就会被当作真理。大街上本来没有老虎,但是因为很多人这么说,就会有人相信确有其事。这就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的危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轻信传言,要善于分辨思考,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未经验证的消息带偏。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叫阳虎的人,他是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长得跟孔子比较相像,乍一看,就像双胞胎。不过这个阳虎是个天生反骨的“不忠不孝不义”之人,人品极差。孔子不仅被阳虎直接羞辱过,还因为跟他长得像差点丢掉性命。
孔子在鲁国混不下去,于是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孔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对他还不错,但因有人进谗言,孔子只好离开。一天,孔子到了宋国的一个城邑“匡”。
阳虎在匡城胡作非为,无恶不作,人们非常痛恨阳虎。这下跟阳虎长得很像的孔子来了,人们也不去“验明正身”,直接相互转告:“那个千刀万剐的阳虎来了,这次没带军队,只带了一些学生模样的人,报仇的机会到了,快拿上家伙堵他们去!”
就这样,孔子莫名其妙背了锅。匡城的百姓误以为阳虎来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像真的。彪悍的百姓拿着扁担、锄头、菜刀把孔子一行人围了起来,准备打死他们。
孔子看着乌压压的、不明真相的群众,感慨地说:“这都是谁传出来的假消息!我一个教书的糟老头子,既没有武器,又没有军队,怎么就把我当成阳虎了呢?”孔子一行人被围困了整整五天,派出随从向卫国的宁武子求援,由宁武子出面消除误会,才得以脱离险境。
误会解除后,匡人倒是知错就改。在孔子从陈国回来时,他们追到开封杞县境内道歉。据说杞县裴村店原名“赔情店”,就是因此而来。
没有一个匡人去求证来的人到底是阳虎还是孔子,只是听传言就选择了相信,而且又传播给了其他人,差点害死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孔子说:“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意思是,人们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亲眼所见的事情不一定是事实真相,更别说是通过道听途说得来的消息了。
信息时代,我们得到信息、听到传言的渠道更多,再加上一些人本身就喜欢传播各种“小道消息”“内部消息”,如果听话者不加分析、判断、轻易误信,甚至将道听途说的消息当作真理、奉为圭臬,那么就会被蒙蔽,从而对自己的认知和决策造成不良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