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曹操

曹操生前没有称帝,仅为丞相,曹丕称帝后,追尊他为“武帝”,史称“魏武帝”。历史上的曹操才能出众,有很大的功绩,但由于《三国演义》的重大影响,他成了文学史上最大的反派。《世说新语》里的曹操非常聪明:和袁绍斗智,是用聪明压人;望梅止渴,是用聪明骗人;睡中杀人,是用聪明吓人。又怕别人比他聪明:杨修常常道破他心事,最后就处死杨修;匈奴使者看出他破绽,就派人追杀使者。这些形象更像是民间故事,读起来很有趣。

在《世说新语》中,曹操又被称为“魏武”“曹公”等。

* * *

曹操1

曹公少时见乔玄 1 ,玄谓曰:“天下方 2 乱,群雄虎争,拨 3 而理 4 之,非君乎!然君实 5 乱世之英雄,治世 6 之奸贼。恨 7 吾老矣,不见君富贵,当以子孙相累 8 。” 识鉴7.1

【注释】

1.乔玄:亦作桥玄,字公祖,东汉桓帝时为度辽将军,有安边之功。

2.方:正好,正当。

3.拨:整顿。

4.理:治理。

5.实:事实,实际。

6.治世:太平盛世。

7.恨:遗憾。

8.累:烦劳,托付。

【译文】

曹操年轻时去见乔玄,乔玄对他说:“天下正要动乱不安,各路英雄像猛虎一样争斗。能整顿治理这种乱象的,不就是你吗!你实在是乱世的英雄、盛世的奸贼。遗憾的是我老了,不能眼见你的富贵,只有把我的子孙托付给你了。”

【评析】

乔玄是汉末“月旦评”的领袖之一,他的褒贬对士人升降影响很大,所以曹操也不能免俗,亲往拜谒,求他品题。乔玄对曹操的评价很高,到了要托付子孙的地步。从曹操后来的发展与成就看,足见其先见之明。

【背景】

东汉末年开始盛行“品题”,即由一些有名望的权威去评论人物,定其高下。这种评论是有实效的,一旦得到好评,身价百倍,会被当局注意,授予各类职务。曹操被称为“奸雄”,源自年轻时去见名士许子将时,被许子将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和这则故事很相似。

【历史链接】

九品中正制 “品题”最终发展为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即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各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为九等(九品),供朝廷按等选用。这种制度表面上是公平选任,但由于中正官常由世家大族把持,实际从政策层面把世家大族的特权固化下来,成为了贵族社会的统治工具。九品中正制一直延续到魏晋南北朝结束,才逐渐被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取代。

* * *

曹操2

魏武少时,尝 1 与袁绍 2 好为游侠 3 。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 4 贼!”青庐 5 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 6 新妇。与绍还出 7 ,失道,坠枳棘 8 中,绍不能得动。复大叫云:“偷儿在此!”绍遑迫 9 自掷 10 出,遂以俱免。 假谲27.1

【注释】

1.尝:曾经。

2.袁绍:袁绍,字本初,讨伐董卓时被推为盟主,其后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是北方最大的势力。详见后文【人物】。

3.游侠:指豪爽好结交、轻生重义、救人危难的人,亦指无赖之徒。此处为后者。

4.偷儿:窃贼,小偷。

5.青庐:古代北方民族举行婚礼时用青布搭成的帐篷。

6.劫:劫持。

7.还出:退出。

8.枳棘(zhǐ jí):枳木与棘木,多刺。

9.遑(huáng)迫:惶急不安。

10.掷:腾跳,纵跃。

【译文】

魏武帝(曹操)年轻时,曾和袁绍喜欢做游侠。看见有人新婚,就偷偷进入那家主人的园子,夜里大声呼叫道:“有小偷!”青布帐篷里的人都走出来看,曹操就进入帐篷,拔刀劫持新娘。他和袁绍退出去,却迷了路,掉进枳棘丛里,袁绍不能动弹。曹操又大叫道:“小偷在这里!”袁绍赶忙自己跳了出来,两人这才都逃脱了。

【评析】

曹操和袁绍都是贵族子弟,两人从年轻的时候就相识,《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很多他们的故事。这一则故事的关键情节在于袁绍被荆棘困住,曹操用大叫的方式吸引人来,借以刺激袁绍,使他因急迫发挥全力,从而得以脱身。曹操的行为是急中生智,但也完全没有考虑袁绍的安全,可以看出他年轻时人品不端、对朋友不义的特点。

【背景】

四世三公 袁绍出身汝南袁氏,从他的高祖父袁安以下四代,出了五位官至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东汉最高官职)的人,门第极高。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出身不低,但和袁绍相比,差距就很大了。

【人物】

袁绍 在东汉末年的混战中,袁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他的部下建议他迎回汉献帝,迁都邺城,操纵朝政,然而袁绍并未采纳。建安元年,曹操率先“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对之十分不满,于建安四年调兵十万,进军黎阳,想要一举攻下许昌,消灭曹操,但在官渡决战中被曹操击败,不久病死。

* * *

曹操3

袁绍年少时,曾遣人夜以剑掷 1 魏武,少下 2 ,不著 3 。魏武揆 4 之,其后来必高。因帖 5 卧床上,剑至果高。 假谲27.5

【注释】

1.掷:投掷。

2.少(shāo)下:稍微低了。少,稍微。下,低。

3.著(zhuó):附着,引申为掷中。

4.揆(kuí):揣度。

5.帖:同“贴”,挨紧。

【译文】

袁绍年轻的时候,曾经派人在夜晚用剑投曹操,剑投得稍微低了些,没有中。曹操揣度之后的剑必定会掷得高一点。于是他紧贴在床上,剑投过来时果然高了。

【评析】

史书评论曹操的时候常说他“生性多疑”,这在批评他猜忌之心太盛的同时,也反映了曹操是个思虑很细密的人。这则故事发生在电光火石的一瞬间,曹操仍然对形势冷静地做了推理,从而让袁绍的计划失败。

* * *

曹操4

杨德祖 1 为魏武主簿,时作相国 2 门,始构 3 榱桷 4 ,魏武自出看,使人题门作“活”字,便去。杨见,即令坏 5 之,既竟 6 ,曰:“‘门’中‘活’,‘阔’字,王 7 正嫌门大也。” 捷悟11.1

【注释】

1.杨德祖:杨修,字德祖,出身弘农杨氏,太尉杨彪之子,后为曹操所杀。详见后文【人物】。

2.相国:古官名,为百官之长,后用作对宰相、丞相的尊称。

3.构:架构房屋。

4.榱桷(cuījué):屋椽。

5.坏:拆毁,毁掉。

6.竟:终了,完毕。

7.王:指曹操,时为魏王。

【译文】

杨修担任曹操的主簿,当时在营造相国门,刚刚搭建了屋椽,曹操亲自出去察看,让人在门上题写了一个“活”字,就离开了。杨修看见了,立马命人把门拆毁。拆完后,杨修说:“‘门’中有个‘活’,是‘阔’字,魏王是嫌门太大了。”

【评析】

曹操只是在门上写了“活”,并没有指示如何处理。杨修喜欢在人前显露自己的聪明,在没有请示曹操的情况下就命令拆门,这样尽管暗合曹操的心意,但也触犯到曹操的权威。

【人物】

杨修 字德祖,出身弘农杨氏,父祖以上几代都是汉朝高官,杨修才思敏捷,好学善文,曾担任曹操的主簿,屡屡猜中曹操心意。杨修和曹操的儿子曹植关系亲密,为其谋取太子的地位。后来曹植失宠,曹操顾忌杨修才智过人,又是曹植的羽翼、袁术的外甥,将其处死。

* * *

曹操5

人饷 1 魏武一杯酪 2 ,魏武啖 3 少许,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能解。次 4 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 捷悟11.2

【注释】

1.饷(xiǎng):馈赠。

2.酪:用牛、羊、马的乳汁做成的食品。

3.啖(dàn):吃。

4.次:至,及。

【译文】

有人送给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合”字给众人看,大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到了杨修这儿,他就吃,说:“曹公让每个人吃一口,还有什么好疑惑的!”

【评析】

“合”字拆开是“人一口”,曹操这里是用了拆字法给众人看。杨修智慧过人,一下就看破了。但既然看破,说出来就可以了,却一定要用“便啖”来展示自己超人的机敏。与上则故事一样,这种“耍聪明”的事情多了,自然惹曹操生厌。

* * *

曹操6

魏武征袁本初,治装 1 ,余有数十斛 2 竹片,咸 3 长数寸,众云并不堪 4 用,正令烧除。太祖思所以用之,谓可为竹椑 5 6 ,而未显其言,驰使 7 问主簿 8 杨德祖。应声答之,与帝心同。众伏 9 其辩悟 10 捷悟11.4

【注释】

1.治装:整理行装。治,整理,备办。

2.斛(hú):容器名,亦为容量单位,十斗为一斛。

3.咸:都。

4.堪:经得起,引申为可以,能。

5.椑(pí):椭圆。

6.楯(dùn):同“盾”,盾牌。

7.驰使:速派使者。驰,赶马快跑。

8.主簿:官名。汉代中央及郡县官署多置之。其职责为主管文书,办理事务。

9.伏:同“服”,佩服。

10.辩悟:聪明颖悟。

【译文】

曹操征讨袁绍时,置办行装,剩下了几十斛竹片,都只有几寸长,众人说不能用了,正要命人烧掉。曹操思索如何利用这些竹片,认为可以做成椭圆形的竹盾牌,还没有明确地说出来,他马上派人询问主簿杨修。杨修随声应答,和曹操的想法一致。众人都佩服杨修聪明颖悟。

【评析】

由于统一战争的需要,曹操特别重视军需物资的管控,即便是较为易得的竹片,也没有轻易浪费,而是认真考虑可能的用途。曹操在初步形成想法之后派人询问杨修,一方面是请他协助决策,另一方面也是想评估杨修的能力和性格。而杨修在军事领域表现出的聪颖也是引来曹操猜忌的主要原因。

* * *

曹操7

魏武尝过曹娥碑 1 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 2 3 ”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 4 ?”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 5 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齑臼,受辛 6 也,于字为‘辞 7 ’: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 8 三十里。” 捷悟11.3

【注释】

1.曹娥碑:曹娥碑是东汉年间,人们为了颂扬曹娥的美德而立的石碑。详见后文【背景】。

2.齑(jī):切成细末的姜、葱、蒜等。

3.臼(jiù):舂米的器具。

4.不:同“否”。

5.别:另外。

6.受辛:古时用石臼舂菜,常加姜、葱、蒜等辛辣作料,因此石臼要承受辛辣的味道,即“受辛”。

7.辞:辞的异体字写作“辤”,拆开即“受辛”二字。

8.觉:同“较”,引申为差别。

【译文】

曹操曾经过曹娥碑下面,杨修跟随着他。看见碑的背面题写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问杨修道:“你理解这是什么意思吗?”杨修回答:“理解。”曹操说:“你先不要说出来,等我想想。”走了三十里路,曹操才说:“我已经解得了。”他命令杨修另外记下他的解释。杨修说:“黄绢,是有颜色的丝,对应的字是‘绝’;幼妇,是少女,对应的字是‘妙’;外孙,就是女儿之子,对应的字是‘好’;齑臼,要承受辛辣的味道,对应的字是‘辞’。这说的是‘绝妙好辞’。”曹操也记下了自己的解释,和杨修所说相同,于是感叹说:“我的才华比不上你,我们两个之间有三十里的差距。”

【评析】

参透一个文字游戏,并不能体现什么才华,曹操对杨修的评价,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杨修出身高门,政治理念和曹操原本就不一致,又一贯聪明外露,让曹操对他非常警惕。后来杨修和曹植走得很近,干涉到曹操的继承人问题,最终为曹操所杀。给他的罪名是“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意思就是多次泄露曹操的言语指示,和诸侯来往密切。

【背景】

曹娥碑 相传曹娥的父亲在五月五日迎神时溺死江中,尸骸流失,曹娥时年十四,沿江哭号整整十七个日夜,最终投江而死。县令度尚为之立碑,即“曹娥碑”。碑文由文学家邯郸淳写成,题“黄绢幼妇,外孙齑臼”的是著名学者蔡邕(yōng)。因为有了曹操与杨修的这则故事,让曹娥碑成了中国最早的“字谜”。今已不存。

* * *

曹操8

魏武行役 1 ,失汲道 2 ,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 3 ,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4 假谲27.2

【注释】

1.行役(yì):行军跋涉。

2.汲(jí)道:取水的道路。汲,打水。

3.饶子:果实丰饶。

4.前源:前面的水源。

【译文】

曹操行军跋涉,找不到取水的道路,军中士兵都很口渴,于是下令说:“前面有一大片梅子林,果实很多,又甜又酸,可以解渴。”士兵们听了,嘴里都流出口水来。趁着这个机会,他们得以到达前方的水源。

【评析】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的做法无疑是急中生智,帮助他在军事行动中处于有利地位。也因为这则故事,“望梅止渴”成为了一个成语。

【成语】

望梅止渴 本意是人想到吃酸梅子就会流口水,因而止渴,但现在却常被用来形容以空想安慰自己。

* * *

曹操9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 1 ,不足雄 2 远国,使崔季珪 3 代,帝自捉刀 4 立床头。既毕,令间谍 5 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 6 非常 7 ,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容止14.1

【注释】

1.陋:矮小。

2.雄:称雄。

3.崔季珪(guī):即崔琰(yǎn),字季珪,《三国志》记载他“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甚有威重”。

4.捉刀:执刀护卫。

5.间谍:潜入敌方,秘密侦探敌情之人。

6.雅望:仪表美好。

7.非常:不同寻常。

【译文】

曹操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者,自以为形貌矮小,不足以在远方的国家面前称雄,就让崔琰代替,自己拿着刀站在坐榻旁边。接见完毕后,他让细作去问:“魏王看起来怎么样?”匈奴使者回答说:“魏王仪表美好,不同寻常,但坐榻边拿着刀的人,是位英雄。”曹操听了,追杀了这个使者。

【评析】

在这则故事中,曹操仅仅因为使者认为他气度不凡,就命人追杀,表现了他的狠辣。

【成语】

代人捉刀 指代人做事,多指替人写文章。

* * *

曹操10

魏武常 1 言:“人欲危 2 己,己辄 3 心动。”因语 4 所亲小人 5 曰:“汝怀刃密来我侧,我必说‘心动’,执 6 汝使行刑,汝但 7 勿言其使 8 ,无他,当厚相 9 报。”执者信焉,不以为惧。遂斩之,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 10 以为实,谋逆者挫气 11 矣。 假谲27.3

【注释】

1.常:同“尝”,曾经。

2.危:危害。

3.辄(zhé):就。

4.语(yù):告诉。

5.小人:仆隶。

6.执:捉拿,拘捕。

7.但:只要。

8.使:指使。

9.相:表示动作行为涉及一方,起代词作用。

10.左右:身边的人。

11.挫气:丧气。

【译文】

曹操曾经说:“若是有人想要谋害我,我就心跳得厉害。”于是他告诉亲近的仆隶说:“你怀藏利刃偷偷来我身边,我必定说‘心跳得厉害’,捉拿你并令人执行刑罚,你只要不说出是被指使的,就不会有事,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你。”被捉的仆隶听信了曹操的话,一点儿也不害怕。于是仆隶就被杀了,这人到死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曹操身边的侍从都以为仆隶想杀曹操是事实,图谋叛逆的人也因此丧气了。

【评析】

这则故事中,曹操设计让周围的人相信他对“谋害”的预知能力,却不顾仆隶的死活。他的诡诈行径,在裴松之《三国志》注和各类杂史中都有很多记载,这些记载后来被择选到《三国演义》中进行改写,从而成为塑造曹操“奸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 * *

曹操11

魏武常云:“我眠中不可妄 1 近,近便斫 2 人,亦不自觉,左右宜深慎 3 此!”后阳 4 眠,所幸 5 一人窃 6 以被覆 7 之,因便斫杀。自尔每眠,左右莫敢近者。 假谲27.4

【注释】

1.妄:随便。

2.斫(zhuó):砍。

3.慎:小心。

4.阳:同“佯”,假装。

5.幸:宠爱。

6.窃:暗中。

7.覆:盖。

【译文】

曹操曾经说:“我睡着时,别人不可以随便靠近我,靠近我就会砍杀人,连我自己也没有意识,侍从们应当特别小心这件事!”后来曹操假装睡着了,他宠爱的一个侍从偷偷地拿被子盖在他身上,于是曹操就砍杀了他。从那以后每次睡觉,身边的人没有敢靠近曹操的。

【评析】

和上一则故事一样,这则故事主旨仍在突出曹操的奸诈残忍,为了自身安全不惜草菅人命。故事未必真有其事,但往往能够反映当时人们对故事人物的看法。曹操推行一系列强硬政策来治理国家和军队,有很多不近人情的地方,触犯了很多人的利益,招致了很多人的不满。故而这样的故事流传开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 * *

曹操12

南阳 1 宗世林 2 ,魏武同时 3 ,而甚薄 4 其为人,不与之交。及魏武作司空,总 5 朝政,从容 6 问宗曰:“可以交未?”答曰:“松柏之志 7 犹存。”世林既以忤 8 旨见 9 疏,位不配德。文帝 10 兄弟每造 11 其门,皆独拜床下。其见礼如此。 方正5.2

【注释】

1.南阳:地名,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2.宗世林:即宗承,字世林,东汉名士。

3.同时:同时代,同一时候。

4.薄:轻视,鄙薄。

5.总:统领。

6.从容:悠闲舒缓,不慌不忙。

7.松柏之志:坚贞不移的志节。

8.忤(wǔ):违逆,抵触。

9.见:被。

10.文帝:即魏文帝曹丕。详见本单元后文。

11.造:前往,到。

【译文】

南阳人宗世林,是曹操同时代的人。他很看不起曹操的为人,不愿与曹操结交。等到曹操做了司空,统领朝政,他悠闲随意地问宗世林:“现在可以和我结交了么?”宗世林回答:“我像松柏一样坚贞不移的志节还在。”宗世林因为违逆旨意而被疏远,所处官位与他的德行不相匹配。曹丕(魏文帝)兄弟每次到他家中拜访,都单独拜伏在他的坐榻之下。宗世林受到的礼遇就是这样。

【评析】

这则故事反映的是曹操尊贤重士的一面,宗世林出于个人好恶不愿与曹操结交,可是因为他有贤能的名声,曹操仍然对他保持敬重,并且这种敬重通过言传身教,传递到儿子辈身上。这种敬贤的态度,是曹魏政权得以建立的基础之一。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曹操不计前嫌。他始终对宗世林不与他结交这件事耿耿于怀,虽然十分礼待宗世林,却一直不重用他。

* * *

曹操13

祢衡 1 被魏武谪 2 为鼓吏,正月半 3 试鼓,衡扬枹 4 为《渔阳掺挝》 5 ,渊渊 6 有金石 7 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 8 ,不能发明王 9 之梦。”魏武惭而赦之。 言语2.8

【注释】

1.祢(mí)衡:字正平,平原郡般县(今山东省临邑县)人,东汉辞赋家、名士。

2.谪(zhé):处罚,惩罚。特指贬官或流放。

3.正月半:正月十五。

4.扬枹(fú):举起鼓槌。扬,举起。枹,鼓槌。

5.《渔阳掺挝(càn zhuā)》:鼓曲名。掺挝,一种击鼓的方法。

6.渊渊:鼓声。亦泛用作拟声词。

7.金石:指钟磬一类的乐器。金,钟。石,磬。

8.胥(xū)靡:古代服劳役的奴隶或刑徒。这里指傅说(yuè),用武丁举贤的典故。详见后文【典故】。

9.明王:圣明君主。这里指武丁。

【译文】

祢衡被曹操贬为打鼓的小吏。正月十五试鼓,祢衡举起鼓槌打《渔阳掺挝》,鼓声像钟磬一样,四周座位上的人都为他(精湛的技艺)动容。孔融说:“祢衡的过错就像刑徒(傅说)一样,(却)不能激发圣明君主的梦。”曹操感到惭愧,赦免了祢衡。

【评析】

祢衡是汉末名士,才华横溢,性情狂妄。孔融非常赏识他,与之结交并推荐给曹操。但祢衡因性格开罪了曹操,被贬为地位低贱的鼓吏。曹操让他在大庭广众之下击鼓,有意侮辱。祢衡不甘屈服,以才情对抗。孔融把祢衡比作傅说,暗讽曹操没有武丁那样求贤的诚心与胸怀。在《三国演义》和各种戏曲小说中,这段故事被演绎成“击鼓骂曹”,脍炙人口。

【典故】

武丁举贤 相传商朝君主武丁曾经梦见一位名叫“说”的圣贤。于是派人到处寻找,最终在傅岩这个地方找到了说,当时他正在服劳役筑墙。交谈之下,武丁认识到说能力非凡,就让他作宰相。说把商朝治理得极好,后来人们因“傅岩”而称他为傅说。孔融用这个典故劝谏曹操,希望他学习武丁举贤,赦免被贬的祢衡。 UCjf4otC0cvr1LlASZdEFS4fwkOlWSX1Iutvc+iubO+XbstFCm9gKENlxuj9Jnu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