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
——谈谈中学生为何要读《世说新语》(代前言)

陈智峰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创造并保持了两个重要的“纪录”。

其一是“古书续仿之最”。《世说》是分门别类编撰的,便于模仿,因而后世就有很多“续书”和“仿作”,后人称之为“世说体”。如《续世说》《笑林》《唐语林》《何氏语林》《明世说新语》《今世说》等都是续仿《世说》之作。

其二是“小说评注之最”。《世说》是中国小说史上最早被评注的小说,从南朝梁的刘孝标开始,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今天,历代对此书的评注可谓充栋盈车。《世说》是中国历史上被评点最多的小说,没有“之一”。

因而,历代文化名人都爱读《世说》,且视之为“案头卷”“枕边书”。

清代刘熙载评点《世说》:“人鲜不读,读鲜不嗜,往往与之俱化。”

傅雷先生写信给远在国外的儿子傅聪:“《世说新语》大可一读。日本人几百年来都把它当做枕中秘宝。我常常缅怀两晋六朝的文采风流,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

朱光潜先生曾列出自己最喜爱的16部古典文学作品,《世说》不但名列其中,且被视之为唯一的枕边书。

中学生为何要读《世说》呢?这貌似不应成为一个问题。因为新课标、新教材规定的推荐读物中就有它。但古今中外经典书籍浩如烟海,为何新课标、新教材慧眼独具地推荐《世说》呢?我想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语言精妙

明代胡应麟评价《世说》:“读其语言,晋人面目气韵,恍忽生动,而简约玄澹,真致不穷,古今绝唱也。”鲁迅先生则说此书“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中国小说史略》)。

《世说》36门中,就专设有“言语”一门。魏晋时期,流行“清谈”之风,士大夫在待人接物中特别注重语言风度,悉心磨炼语言技巧。不仅“言语”一门,《世说》一书中处处都有简洁精妙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值得当代中学生一读再读。

如本书第一单元中的曹丕3(文学4.66): 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这则故事不仅为我们保留了“七步诗”的原貌,还为我们贡献了三个成语:“七步成诗”“煮豆燃萁”和“相煎何急”。

在现代常用的成语中,就有100多个来自《世说》,如东山再起、咄咄怪事、洛阳纸贵、东床快婿、望梅止渴、渐入佳境、管中窥豹、应接不暇等等。中学生常读《世说》,了解这些成语产生的语境和初始用法,有利于培育语言修养,进而提升文化素养。

二、人物精彩

《世说》是我国古代“志人小说”的典范之作。鲁迅先生把《世说》看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吕叔湘先生则评价《世说》:“着墨不多,而一代人物、百年风尚,历历如睹。”《世说》一书中涉及1000多个人物,几乎是个个鲜活而有个性,为后世提供了精彩纷呈的人物素材。我们耳熟能详的曹操一家、王羲之一家、建安七子、竹林七贤……都在《世说》里熠熠发光。

如本书第一单元中的曹操10(假谲27.3): 魏武常言:“人欲危己,己辄心动。”因语所亲小人曰:“汝怀刃密来我侧,我必说心动。执汝使行刑,汝但勿言其使,无他,当厚相报。”执者信焉,不以为惧。遂斩之,此人至死不知也。左右以为实,谋逆者挫气矣。

这则故事中的曹操以利诱杀亲信,其阴险狡诈,可见一斑。类似的故事在《世说》中还有多则,为后世文人撰写《三国演义》塑造曹操的“奸雄”形象提供了绝佳的原始素材。中学生常读《世说》,既能掌握大量的写作人物素材,又可了解后世名著与《世说》的关联,并通过二者的比较,加深我们对相关名著的理解,提升审美素养。

三、故事精巧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世说》体现着叙事艺术从史传向小说的过渡。《世说》中有一千多则故事,每则故事都不长,多则一二百字,少则十来个字。这种短小精悍的叙述形式,避免了繁杂的情节和冗长的描写,让我们能迅速抓住故事的主线。且其中许多故事都构思精巧,或发人深省,或令人会心一笑。

如本书第二单元中的王徽之5(任诞23.47):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这则故事中的王子猷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深夜醒来,吟诗饮酒之时忽然想起远在百里之外的朋友戴逵,就连夜坐小船去拜访他,不料到了朋友家门口却不见他而立刻掉头折返,这个故事的结局让人十分意外。这种文末“反转”的叙事方式让这个故事无比生动惊艳,类似的还有同一单元中王羲之2(雅量6.19)“坦腹东床”的故事结尾,仿佛有“欧·亨利式结尾”之感(但刘义庆比欧·亨利早了近1500年)。而王子猷的一句“乘兴而行,兴尽而返”更是让我们见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魏晋风度”,也让他的率性自然、洒脱不羁的形象跃然纸上,令后人津津乐道、追慕膜拜了千百年。这种高超的叙事技巧和精妙绝伦的语言值得中学生在日常写作中学习和效仿。

四、哲理精辟

《世说》一书中的许多故事富含精辟玄妙的哲理韵味。魏晋时期,“清谈”成为了一种风尚,它对士人的思维方式、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时人崇尚自然清淡,追求虚静无为和人格独立。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评价《世说》“重点展示的是内在的智慧,高超的精神,脱俗的言行”,此言得之。

如第三单元的桓温9(言语2.55):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这则故事中的桓温虽是戎马倥偬的武将,但他的这句“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却也道出了人世间的真理:草木无情,人生易老。堪与孔子那句至理名言“逝者如斯夫”相媲美。而这种富有哲理的精辟思想在《世说》一书中俯拾即是,熟读之,对培养我们的思辨能力和批判精神大有裨益。

“一种风流吾最爱,魏晋人物晚唐诗。”曾有人推荐当代公民读物十种,《世说》与《论语》同列其中,足见其重要性! n1dj259KxP0ZkyGy2VLazWG0mcL3bGKX49PzTmI71uQ6rbQnClayjs1mD70as3s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