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 关于《灵宝五篇真文》的宇宙本源性在“劫运”中的体现

古灵宝经“劫运”学说除了吸收和借鉴佛教“劫”的观念之外,也与汉魏两晋时期流行的“阳九百六”岁灾观念密切相关。根据天文历算之学,天道自然运度导致大阳九、大百六以及小阳九、小百六。其中九千九百年为大阳九、大百六,而三千三百年为小阳九、小百六。天道轮回,每隔一段时间人间就有水旱灾厄出现。天厄谓之阳九,地厄谓之百六。此二灾代表天地否泰、阴阳勃蚀。六朝道教各派对此都有发挥 。特别是早期上清派借鉴魏晋历学推算的成果,以阳九百六为原型构建了其独特的终末论。至东晋末期,随着佛教在江南社会中的传播和发展,佛教“劫”的观念比起本土岁灾观念具有更加广泛的影响。正是在此背景下,古灵宝经将佛教“劫”的观念与“阳九百六”岁灾观念结合起来,创立了“劫运”学说。而其最突出的特点,一方面是公开接纳佛教所主张的“劫”的存在,并将其看成是宇宙世界演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另一方面则以道教本身的宇宙论对之加以具有关键意义的改造。

(一)关于《灵宝五篇真文》在“劫运”之前的存在及其“保制劫运”的意义

古灵宝经认为《灵宝五篇真文》作为宇宙本源的“道”,早在天地世界正式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劫运”的开端则是与天地世界的正式形成同步的。因此,《灵宝五篇真文》早在“劫运”开始之前就已经长久存在。前引《真文天书经》记载称:

《元始洞玄灵宝赤书玉篇真文》,生于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无祖无宗,灵文晻蔼,乍存乍亡。二仪待之以分,太阳待之以明。灵图革运,玄象推迁,乘机应会,于是存焉。 天地得之而分判 ,三景得之而发光。

可见,《灵宝五篇真文》作为“道”的表现形态,从其生于“空洞之中”即化生元气的太虚之境,到“天地得之而分判”即天地的正式形成,本身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生长过程。该经对此还作了更加形象的阐述。其文称: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出于空洞自然之中……上启十二灵瑞……一者是时无天无地,幽幽冥冥,灵文晻蔼,无有祖宗,运推自来, 为万气之根 空洞结真 气清高澄 成天广覆 倏欻自玄 二者是时二象分仪 气流下凝 开张厚载 一时成形

据此可知,《灵宝五篇真文》最初出现在“空洞自然”亦即“无天无地,幽幽冥冥”的太虚状态中,所谓“无有祖宗”,是指它本身就是“道”的法身,因此没有更早的来源。所谓“运推自来,为万气之根”,是指《灵宝五篇真文》依据“道”本身的力量而生发出“元气”。而化生宇宙万物的“元气”即为“万气之根”。至于所谓“空洞结真,气清高澄,成天广覆,倏欻自玄”,就是指“天”的形成。而“气流下凝,开张厚载,一时成形”,则是指“地”的形成。因此,《灵宝五篇真文》的存在要远远早于天地世界的正式形成。前引《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称《灵宝五篇真文》“生于太空之中,天地未光,开辟未明”,也是指《灵宝五篇真文》在宇宙形成之前早就已经存在了。

至于宇宙“劫运”的开端,《度人经》称:“混洞《赤文》,无无上真。元始祖劫,化生诸天。”根据前引严东的注解,《灵宝五篇真文》早在元始天尊“未受号之先,已化生天地,但龙汉久远,劫运始开,天地亦分”,意即早在元始天尊拥有“元始天尊”这样的尊号之前,《灵宝五篇真文》就已经“化生天地”。而最初“龙汉劫”的开端则是与天地的正式形成同步的。唐代薛幽栖注《度人经》称《灵宝五篇真文》“开运祖始之劫”,意即《灵宝五篇真文》开启最初“劫运”。李少微亦称:“按天地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言始劫者是世界初生,未经成败也。” 也是说“始劫”即“劫运”开端,与“世界初生”即天地世界的诞生是同时的。因此,古灵宝经接纳“劫运”学说并不影响其对《灵宝五篇真文》作为宇宙本源的认定。

而古灵宝经认为《灵宝五篇真文》恰恰就是避免宇宙世界被“劫运”彻底毁灭最重要的保证 [3] 。《真文天书经》称《灵宝五篇真文》为“元始之玄根,空洞自然之文, 保劫运于天机 ;又称其“固三景于玄根,保天地以长存,镇五岳于灵馆, 制劫运于三关 。可见《灵宝五篇真文》本身就是为了抵御和化解“劫运”而存在的。《度人经》称:“元始安镇,敷落《五篇》。赤书玉字,八威龙文。 保制劫运 使天长存 。” 南齐严东注解曰:“元始安镇五岳,建天地之根,以却众灾;制神召龙, 以申劫运 。天高而不倾,地重而不沦,始终安立,故得长存也。”又称:“元始安立五岳,布置《五篇真文》,镇于五方,五帝镇守,制神召龙, 以禳劫运之期也 。” 唐代薛幽栖注亦称:“言此赤书真符龙文等, 并能制御劫运 ,消劫否终,使天地长久而无倾覆。” 以上说明天地世界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并避免在“劫运”末期被彻底毁灭,恰恰都缘于《灵宝五篇真文》的神圣力量。

(二)《灵宝五篇真文》和最高天界“紫微上宫”不受“劫末”浩劫的影响

古灵宝经对于“劫运”末期所出现的天地毁灭情形有大量论述,却特别强调不会对《灵宝五篇真文》本身产生任何损害和影响。《真文天书经》称:

《元始赤书玉篇真文》,元始刻题上帝灵都之馆, 累经劫运 而其文保固天根 无有毁沦 与运推迁 混之不浊 秽之愈清 毁之不灭 灭之极明

以上所谓“元始刻题上帝灵都之馆”,是指《灵宝五篇真文》作为“秘篆文”的“天文玉字”在出世之后,被元始天尊镌刻在最高天界——无上大罗天太玄都玉京山紫微上宫——所属的各种楼台馆所的墙壁上 。而“累经劫运,而其文保固天根,无有毁沦”,则是说在各种“劫末”到来时,恰恰是《灵宝五篇真文》保存和巩固了天地的根本,并使之免于被彻底毁灭。其称“与运推迁,混之不浊,秽之愈清,毁之不灭,灭之极明”,则是强调《灵宝五篇真文》本身能够随着“劫运”一起推移变迁,并不存在任何湮灭毁伤的情形。至于天地间的各种混乱、污秽和损毁,反而使之更加清白和光明。众所周知,老子《道德经》强调“道”能“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就是说“道”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能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从这一点来看,《灵宝五篇真文》也体现了“道”永恒长存的性质。

与佛教“劫”的观念主张宇宙世界彻底毁灭不同,古灵宝经强调其最高天界紫微上宫也完全不受“劫运”的任何影响。关于“劫运”末期天地沦坏的意象,前引薛幽栖称:“夫每一劫运终,则三光幽暝,天地世界混沌如初,道归本源,万物失一。则上有何色,下有何渊?”李少微称:“每至劫终,上尽二十八天,无复光色,下终九垒三十六地,无复泉源也。” 在宇宙这种巨大的浩劫中,作为最高天界的紫微上宫却完全能够避免。古灵宝经的“紫微上宫”,实际上是由中国传统宗教的最高天界“紫微宫”发展而来。中国古代将北极星所在的天区称为紫微宫、紫微垣,又称中宫。北极星就在紫微宫中。北极星又称北辰、帝座等,所以“紫微宫”一直都是最高天神昊天上帝、太一、天皇大帝耀魄宝等的居所,具有非常突出的象征意义。而“紫微上宫”也因此成为古灵宝经最高神灵元始天尊的居住地

至于“紫微上宫”之所以能够避免天地彻底毁灭的根本原因,恰恰就在于其中有《灵宝五篇真文》的存在。前引《真文天书经》称:“《元始赤书玉篇真文》,元始刻题上帝灵都之馆,累经劫运,其文保固天根,无有毁沦。”该经又称:“《元始自然赤书玉篇真文》开明之后,各付一文安镇五岳。旧本封于玄都紫微宫。” 《灵宝五篇真文》的“旧本”即原本被珍藏在紫微宫中,其副本则被封存在五岳圣山之内。该经称《灵宝五篇真文》“皆空洞自然之书,秘于九天灵都紫微宫七宝玄台” 。而“九天灵都紫微上宫七宝玄台”以及“九天灵都之宫”“灵都紫微上宫”等,都是指太玄都玉京山紫微上宫。敦煌文书S.6841号《灵宝自然斋仪》所引“元始旧经”《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一经》,称“灵宝之文,是天地之元根,神明之户牖,众经之祖宗,无量大法桥也”,“太上所重,众真所尊。皆铸金为字,刻书玉篇,封之于无上大罗天玄都玉京山紫微上宫七宝玄台”。这里的“灵宝之文”就是指《灵宝五篇真文》。

对于“紫微上宫”在抵御宇宙“浩劫”时的重要意义,古灵宝经也有大量论述。《度人经》称:“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严东注曰:“元始者,天尊也。浩劫者,浩浩无数也。元始之道,经无数之劫,常居大罗之天也。” 以上“大罗”就是指大罗天中的紫微上宫。前引《隋书·经籍志·道经序》称:“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所谓“玉京之上”,也是指紫微上宫。紫微上宫也是大量灵宝经尊神的居住地,《太上洞玄灵宝智慧上品大戒经》称:“诸天上圣、至真大神、诸天帝王,及已过去尘沙之辈,得道之者,莫不由施散布德,作诸善功,功满德足,以致善报,轮转不绝。皆得道真,超陵三界,逍遥上清大罗之天玉京玄台七宝林中。” 因此,进入紫微上宫的所有神灵以及“得道之者”,不但超越了生死轮回,也超越了宇宙“浩劫”的毁灭性影响。

(三)最高天界“紫微上宫”是道教经法在“劫末”中的避难地

道教和佛教在宇宙观上的根本性差别,亦反映在二者对待其各自经典教法的态度上。佛教认为其经法均随因缘而生,也必然随因缘而灭。佛教经典对此有大量论述。例如,昙无谶译《佛所行赞》称:“诸法因缘生,无有自在故。因缘生故苦,因缘灭亦然。” 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称:“一切诸法,因缘生故,无有自性,是为实空。” 菩提流支译《弥勒菩萨所问经论》称:“诸法因缘生,彼法无实体。法若实无体,彼法实不生。” 因此,佛教不承认有所谓永恒的经典和经法,认为随着宇宙“大劫”的到来,一切经法都将与宇宙一起荡然无存。

汉魏六朝道教各派都认为其经典教法具有天长地久永恒长存的特质。然而,古灵宝经则因为借鉴了佛教“劫”的观念和“判教”观念,故而特别强调“劫运”对于道教不同经法具有完全不同的影响。《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对此有专门论述,其文曰:

斯经尊妙 ,度人无量,大劫交周,天崩地沦,四海冥合,金玉化消,万道势讫,而 此经独存 ,其法不绝。凡是诸杂法,导引养生法术,变化经方及〔支〕散杂俗,并系六天之中、欲界之内,遇小劫一会,其法并灭,无复遗余。其是太清杂化符图,太平道经,杂道法术,佛《法华》《大小品经》,并周旋上下十八天中,在色界之内。至大劫之交,天地改度,其文仍没,无复遗余。其玉清上道、 三洞神经 、神真虎文、金书玉字、灵宝真经, 并出元始 ,处于二十八天无色之上。 大劫周时 其文并还无上大罗 中玉京之山七宝玄台 灾所不及 。大罗天是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天之上天也。故《大洞真经》《灵宝洞玄洞虚洞无自然之文》,与运同灭,与运同生,包罗众经,诸天之宗。

以上内容非常重要。首先,该经称“斯经尊妙,度人无量,大劫交周,天崩地沦,四海冥合,金玉化消,万道势讫,而此经独存,其法不绝”,其中“斯经尊妙”和“此经独存”,既是指《灵宝五篇真文》,也是指由《灵宝五篇真文》演绎而成的作为“十部妙经”的全部“元始旧经”。该经前面大部分内容,都在论述元始天尊依据《灵宝五篇真文》多次演绎“十部妙经”以及“度人无量”的过程。因此,该经强调《灵宝五篇真文》以及所有“元始旧经”都能克服宇宙“浩劫”的影响,具有永恒长存的特质。

其次,该经称“凡是诸杂法,导引养生法术,变化经方及〔支〕散杂俗,并系六天之中、欲界之内,遇小劫一会,其法并灭,无复遗余。其是太清杂化符图,太平道经,杂道法术,佛《法华》《大小品经》,并周旋上下十八天中,在色界之内。至大劫之交,天地改度,其文仍没,无复遗余”,则是强调宇宙“大劫”和“小劫”到来时,原出于“六天”和“十八天”之中的“诸杂法”,包括导引养生法术和变化经方等,以及与天师道有关的“太清杂化符图”、《太平经》和佛教《法华经》乃至《般若经》大、小品等,都将彻底毁灭。在古灵宝经的判教体系中,以上这些经书的地位都要明显低于“三洞神经”等经典教法

最后,该经称“其玉清上道、三洞神经、神真虎文、金书玉字、灵宝真经,并出元始,处于二十八天无色之上。大劫周时,其文并还无上大罗中玉京之山七宝玄台,灾所不及。大罗天是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天之上天也。故《大洞真经》《灵宝洞玄洞虚洞无自然之文》,与运同灭,与运同生,包罗众经,诸天之宗”,以上所谓“玉清上道”、《神真虎文》、《大洞真经》,均代表早期上清派经典 ;“三洞神经”即“三洞经书”,指上清经、灵宝经和三皇经三组经典;“金书玉字、灵宝真经”,则是指由《灵宝赤书五篇真文》演绎而成的作为“十部三十六卷”的“元始旧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经所称“并出元始”,即指以上“三洞经书”等经典均出自元始天尊。而这一点对于中古道教统一性经教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当宇宙浩劫降临时,“三洞神经”等将回归元始天尊所在的大罗天玉京山紫微上宫中。《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对此也有大致相同的表述,其文称:

三界九地,大劫之周,阳九百六之运,水火之灾,亦皆消化。玉清上道、 三洞真经 、神真宝文、金书玉字、凤篆龙编,并还无上大罗天中,玉京之中七宝玄台,灾所不及。劫历再开,混沌重判,传授真圣,下化人间。

以上“三洞真经”的含义与“三洞神经”相同。该经将受佛教“劫”的观念影响所确立的“大劫之周”观念与中国传统岁灾观念“阳九百六之运”相提并论。特别是其所称“劫历再开,混沌重判,传授真圣,下化人间”,说明这些经典教法将在下一次天地形成以及“劫运”开启之后,再次在紫微上宫“传授真圣”,并“下化人间”。因此,最高天界紫微上宫实际上成为每次“大劫”之后灵宝教法传授的起点。

而“三洞神经”等经典在“大劫”到来时都回归紫微上宫,从表面上看是源于“三洞经书”等“出元始处”,即由元始天尊所讲说。然而从根本上来看,则源于这些经书本身都是由《灵宝五篇真文》演绎出来的。古灵宝经认为《灵宝五篇真文》是道教“三洞经书”等一系列经典教法的根源 。《度人经》称:“三界之上,眇眇大罗。上无色根,云层峨峨。唯有元始,浩劫之家。”前引严东注曰:“元始者,天尊也。浩劫者,浩浩无数也。元始之道,经无数之劫,常居大罗之天也。”所谓“元始之道”,就是指元始天尊依据《灵宝五篇真文》所演绎的各种经法,而“经无数之劫,常居大罗之天也”,就是指当宇宙各种“浩劫”到来时,这些经典教法都回归最高天界,从而能够避免被毁灭的命运。

(四)《灵宝五篇真文》在“劫末”对人间“种民”的救度

六朝道教各派都有“种民”得到救度的说法。古灵宝经的所谓“种民”,一般是指修奉《灵宝五篇真文》和灵宝教法而得道的人间道士。其“种民”还有“至学之人”“得道之者”“得道之人”“圣君种民”和“种臣”等不同名称。《真文天书经》称:“天地大劫之欲交,诸天至真尊神、妙行真人,下游五岳,遥观天下至学之人,洪流滔天,皆以五龙迎之,上登福堂,令得与元始同没同生也。” 所谓“至学之人”,是指修奉《灵宝五篇真文》而得道的道士。而“上登福堂,令得与元始同没同生也”,就是指这些人最终超升进入紫微上宫,与元始天尊一起同时出世和隐没。《度人经》所称“元始符命,时刻升迁,北都寒池,部卫形魂,制魔保举,度品南宫,死魂受炼,仙化成人,生身受度,劫劫长存。随劫轮转,与天齐年” ,也是指这些亡魂因为有《灵宝五篇真文》的护佑而得以转生为人,并升入天界得到永生。《洞玄灵宝二十四生图经》称修奉灵宝经法并“每行大慈,广度一切”,即可“大劫运终,同飞上清,逍遥金阙七宝林中” 。所谓“逍遥金阙七宝林中”,也是指进入紫微上宫得到永生。

与《灵宝五篇真文》有关的某些“神符”也具有这样的神圣功能。《真文天书经》记载“灵宝黄帝上元符命”称:“大劫交周,天地改易,金玉山海,人民鸟兽,一时消灭,天地溟涬,无复光明,以此文故固天元始之炁。佩之皆即得化生始分之中。” 又称“元始五老三元玉符”,“与《灵宝玉篇真文》、大劫、小劫符命,同出太玄都玉京山紫微上宫。此文固天三元之炁,以禳大小阳九、大小百六、大小劫会之灾,度学者之身。玄都宿有金名,皆得见此文。佩之得免大灾,为圣君种民,皆白日升天,上朝玄都上宫” 。可见,这些“神符”与《灵宝五篇真文》一样,均出自太玄都玉京山紫微上宫,当大劫来临时佩带即“为圣君种民,皆白日升天,上朝玄都上宫”。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记载太上大道君称:天地大劫之交,洪水四出,荡秽除恶,万无遗一。当此之时,天地冥合,人民漂流,无复善恶。唯有志学之士, 灵宝真文 》, 大劫 小劫之符 ,乃可乘飞羽而高观,登灵岳而浮翔。当此之时,神人自当使蛟龙为通路,开水径以渡身,河伯伺迎,不罣津梁也。乃明灵文之妙,岂拘大劫之交。

该经称“天地大劫之交”出现后,天地世界都要经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洪水将毁灭一切,然而“志学之士”因为有《灵宝五篇真文》以及相关神符的护佑,却能够“乘飞羽而高观,登灵岳而浮翔”。其称“乃明灵文之妙,岂拘大劫之交”,也是强调《灵宝五篇真文》以及“大劫、小劫之符”本身具有完全超越“劫运”的神圣功能。该经又称:

大劫倾汔,荡秽除氛,九河受对,洪灾激川,水母徘徊,鸟马合群,日月冥会,三景停关。 上选种臣 推校玉文 ,弃恶遗善,清浊永分。我参帝简,名列九天,大灾四会,赤书所蠲,是日告命,万神咸闻,日月五星,照明我魂,五岳灵山,浮渡我身,九河水府,溟泠大神,开除水径,通利河津,蛟龙应符,摄山送灵,负我渡我,惊驰四奔。丹书赤字,元始真文,金龙驿呈,时刻无间,立须告御,上对帝尊。

可见,《灵宝五篇真文》在洪水等巨大浩劫到来时“上选种臣,推校玉文”,而其称“丹书赤字,元始真文,金龙驿呈,时刻无间,立须告御,上对帝尊”,也是强调《灵宝五篇真文》对于修道者超度“大劫”和成仙升天中的决定性意义。

总之,古灵宝经所创立的“劫运”学说,一方面承认佛教所主张的宇宙“劫”的存在,另一方面又以此为基础重新构建道教经教体系,而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以此说明《灵宝五篇真文》本身所具有的宇宙本源特性以及至高无上的神圣性。 xBtOS1xd2wHt3XLL+LzuZ0V5J8nCHxd7si3MCa2Wg8v6un2gDjNZ9G5r+XszxFu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