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灵宝五篇真文》究竟是否具备“道”的性质和“绝对宇宙本源性”的问题,刘屹博士实际上提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方面,他完全认同我们所提出的《灵宝五篇真文》本身具有“道”的性质以及“绝对宇宙本源性”的观点。例如,他提出:“‘元始旧经’之所以被称为‘旧经’,是因为根据灵宝经的说法,灵宝之文是在宇宙开辟之前的道气所凝结而成的天文玉字。” 所谓“在宇宙开辟之前的道气所凝结而成的天文玉字”,实际上就是指《灵宝五篇真文》。他又称:“为了突出灵宝经法的绝对本源性,灵宝经一定要将其产生的源头追溯到宇宙、天地初始之前的状态,实际上就是把灵宝经法当作‘道’的一种体现。” 他认为“元始旧经”特别强调“灵宝经就是‘道’的体现,具有创立天地、敷演众经的绝对本源性质” 。由于在古灵宝经中,真正“具有创立天地、敷演众经的绝对本源性质”的始终只有《灵宝五篇真文》,因此他实际上肯定《灵宝五篇真文》本身具有“道”的性质和“绝对宇宙本源性”。他又根据陆修静《灵宝经目序》称:
陆氏认为灵宝之文,是宇宙初开之前就存在的道气所化。道气化成天文玉字,形成天文宝经。……本来,元始天尊将天文玉字衍化成三十六卷灵宝经,教化天人。……元始天尊所传的三十六卷灵宝经,其所依据的灵宝天文可以追溯到宇宙开辟之时。
以上所谓由“宇宙初开之前就存在的道气所化”的“灵宝之文”,以及“衍化成三十六卷灵宝经”的“天文玉字”,都是指《灵宝五篇真文》。据此可见,刘屹博士其实完全肯定《灵宝五篇真文》本身具有“道”的性质和“绝对宇宙本源性”。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看到刘屹博士从多方面对《灵宝五篇真文》作为“道”的性质以及“绝对宇宙本源性”作了最彻底的否定。他提出:
《真文天书经》并不认为“五篇真文”具有绝对本源性,灵宝经对“五篇真文”的推崇,也并不是要在“道”之外重新塑造一个神学上的本源性概念。从本质上讲,“五篇真文”不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和依据,而只是以其本身具有的符咒神力,能够确保宇宙万物得以顺利地运行和生衍。灵宝经强调的是“五篇真文”作为天文符图的功能性,而非其生成万物的本源性。
他依据《真文天书经》对此还作了大量否定性的论述。例如,他称《灵宝五篇真文》“并不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和它们生成的前提,只是因为‘五篇真文’历经四万劫的周期,应期出世”,“从‘十二灵瑞’和‘二十四应’来看,‘五篇真文’更像是一种祥瑞,而非生成天地万物的绝对本源” ;“‘五篇真文’所谓的开天辟地,并不是指宇宙初成时那第一次天地的创立和万物的滋生”;“如果灵宝经认为宇宙时空之中只能有一次天地开立,那么‘五篇真文’具有开辟天地日月的功能,自然具有本源性。但灵宝经引入佛教‘劫’的概念后,宇宙时空已经被无限地扩大了,天地的开立和毁灭都不止一次”;“因此,在灵宝经‘劫’的时间观念下来看‘五篇真文’,更可相信它并不具备宇宙本源的性质” ;“如果关注到《真文天书经》中有关‘劫’的神话时间观念,就会发现‘五篇真文’根本不是在原初的宇宙诞生时就存在的,它只有特定阶段的功能性,而不具有贯穿宇宙时空的本源性。唯其如此,它才可能被后出的‘旧经’又以‘五方天文’来超出” 。他强调《灵宝五篇真文》“被放置在道教‘劫’的时间观念之下,只不过是在道炁生成原初起点之后,若干劫内的一种阶段性、功能性的符图,并不是贯穿宇宙始终的本源性存在” 。
据此可见,刘屹博士之所以完全否定《灵宝五篇真文》具有“道”的性质以及“绝对宇宙本源性”,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元始旧经”吸收借鉴了佛教“劫”的观念。如前所述,佛教“劫”的观念最根本的理论依据,就是作为其宇宙论根基的缘起论。佛教缘起论否认宇宙有任何本体或独立的实在自体,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依据一定条件自然生成的。因此,佛教既不承认有宇宙起源的说法,也不承认有造物主,认为所有神灵都只是世界万物的组成部分。例如,与东晋末年古灵宝经创作大致同时代的鸠摩罗什就称:“诸佛所见之佛,亦从众缘和合而生,虚妄非实,毕竟性空,同如法性。” 可见,佛陀也不是造物主,而且其本身因为“从众缘和合而生”,也同样具有“虚妄非实,毕竟性空”的本质。因此,刘屹博士最终彻底否定了《灵宝五篇真文》具有“道”的性质和“绝对宇宙本源性”。
然而,如果我们把古灵宝经对《灵宝五篇真文》的相关论述置于道教宇宙观中来考察,就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早期道家和道教都坚持以“道”为核心的宇宙生成论,认为宇宙世界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存在,而且都是由“道”演化而成的。《道德经》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认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就是道,道生一,就是无生出有,亦即宇宙创生的开始。一生二,就是又生出阴阳二气,世间万事万物都是阴阳二气造化的产物。因此,“道”是宇宙的本源和创造者。道生成宇宙,又演化出元气、天地、阴阳、四时、五行等,并由此化生万物。二生三,阴气浑浊,下降为地,阳气清轻,上升为天,故“三”指天、地、人三才,万物皆在其中。
众所周知,汉晋天师道将老子尊奉为人格化的“道”或“大道”,又称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就是宇宙的创造者。与汉晋天师道有很大的不同的是,古灵宝经将《灵宝五篇真文》尊崇为作为宇宙本源的“道”,而且就是直接以《道德经》为依据来论述其性质的。《道德经》第一章称“道”为“万物之母”;第四章将“道”比喻为“渊兮似万物之宗”;第六章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所谓“谷神”,本为“道之别名也” ;第二十五章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庄子对此也有相关论述。《庄子·大宗师》称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庄子·渔父》认为道为“万物之所由也” 。《庄子·天地》又称道能“覆载万物”和“行于万物” 。世间一切都是表象,唯有“道”才是一切的本源。
而《元始五老赤书玉篇真文天书经》(以下简称《真文天书经》)作为“元始旧经”中出世最早也最重要的经典,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其文称:
《元始洞玄灵宝赤书玉篇真文》,生于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无祖无宗,灵文晻蔼,乍存乍亡。二仪待之以分,太阳待之以明。灵图革运,玄象推迁,乘机应会,于是存焉。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之而发光……实灵文之妙德,乃天地之玄根。……《元始五老赤书玉篇》,出于空洞自然之中,生天立地,开化神明。
以上强调《灵宝五篇真文》出现在古灵宝经所创造的最高神灵元始天尊出世之前,形成在“空洞”即化生元气的太虚之境。所谓“天地未根,日月未光”等,均代表宇宙尚未生成的混沌状态。而“二仪待之以分,太阳待之以明”,“天地得之而分判,三景得之而发光”,“实灵文之妙德,乃天地之玄根”,“生天立地,开化神明”,以及“天地乘之以分判,三光从之以开明”,“为万气之根”,等等,均反复强调宇宙世界以及其中的一切,都是依靠《灵宝五篇真文》才得以创造出来的。“二仪”即是指天地,“三光”和“三景”都指日、月、星。而其称“实灵文之妙德,乃天地之玄根”,也是强调其为宇宙和天地的根本。虽然《真文天书经》始终都没有将《灵宝五篇真文》直接称之为“道”,然而其将《灵宝五篇真文》作为宇宙本源的“道”的目的是极为明显的。《真文天书经》卷上又称:
《元始赤书玉篇真文》,上清自然之灵书,九天始生之玄札,空洞之灵章。成天立地,开张万真,安神镇灵,生成兆民,匡御运度,保天长生。上制天机,中检五灵,下策地祇。啸命河源,运役阴阳,召神使仙。此至真之文,妙应自然,致天高澄,使地固安,五岳保镇,万品存焉。
以上进一步阐述《灵宝五篇真文》的神圣性质,所谓“成天立地,开张万真,安神镇灵,生成兆民”,也是强调其作为宇宙万物包括神灵和人类的创造者。该经卷下亦称:“五老灵宝五篇真文,元始天书,生于空洞之中,为天地之根,灵尊妙贵,法教威严。三元开张,德冠诸天。” 因此,《灵宝五篇真文》始终都是与作为最根本最崇高的“道”紧密相关的。
《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对于《灵宝五篇真文》的宇宙论意义也有专门论述。其称:“《元始赤书五篇真文》,生于太空之中,天地未光,开辟未明,潜结元根,三景成立,五气行焉。五色分彩,焕照五方,置以五帝,导以阴阳,轮转九天之纽,运明五星之光。” 所谓“生于太空之中,天地未光,开辟未明”,也是指《灵宝五篇真文》早在宇宙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而“潜结元根,三景成立,五气行焉”,即代表宇宙世界依赖《灵宝五篇真文》才得以形成。
需要指出的是,“元始旧经”对《灵宝五篇真文》的高度神化,其实也直接参照了《道德经》对“道”极端重要性的论述。例如,《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称: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
老子在此所说的“一”其实就是指“道”。老子列举大量自古得到“一”的例子,称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稳定,神得到“一”而神灵,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万物得到“一”而孳生,侯王得到“一”才能当国家的首领。他们都从“一”得到他们所要得到的。但是如果离开了“一”,天不能保持清明,怕要破裂;地不能保持稳定,怕要震动;神不能保持神灵,怕要绝灭;河谷不能保持充盈,怕要涸竭;万物不能孳生,怕要灭绝;侯王失去高贵,怕要失国。总之。离开了“一”即道,一切都无法成立。而《真文天书经》就称:“天无《五文》,三光不明。人无《五文》,无以立形。地无《五文》,五岳不灵。” 《度人经》亦称:“无文不光,无文不明,无文不立,无文不成,无文不度,无文不生。” 可见,离开了《灵宝五篇真文》,宇宙天地以及其中所有一切都无法生成,也根本就无从谈起。由此可见,古灵宝经创作者就是直接将《灵宝五篇真文》当作“道”本身的。
《度人经》还对《灵宝五篇真文》作为“道”的宇宙本源性质有进一步阐述,其文称:
混洞《赤文》,无无上真,元始祖劫,化生诸天,开明三景,是为天根。上无复祖,唯道为身。《五文》开廓,普殖神灵。
以上“《赤文》”和“《五文》”,均指《灵宝五篇真文》。《度人经》强调《灵宝五篇真文》“是为天根”,即为宇宙的根本。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度人经》直接将《灵宝五篇真文》与“道”相联系,其称“上无复祖,唯道为身”,就是指《灵宝五篇真文》就是“道”的本体。南齐时期灵宝经学者严东注解《度人经》,称其“唯道炁结精而后成其身也”。唐代薛幽栖称:“真文之质即道真之体为文,故云唯道为身也。”成玄英称:“此举真文之体为诸天之根本,禀元始妙炁之自然而化成大道之法身。” 可见,《度人经》明确将《灵宝五篇真文》看成是“道”的本体和“法身”。
前引《隋书·经籍志·道经序》称元始天尊“所说之经”,即作为“天书”的《灵宝五篇真文》“亦禀元一之气,自然而有”,证明《灵宝五篇真文》的经教神学也与汉代气化宇宙论密切相关。所谓“元一之气”的说法,最早也见于《真文天书经》 。“元一之气”就是指“元气”和“一气”。《庄子·大宗师》最早提出了“一气”的概念,其《知北游》提出“通天下一气”的思想,即宇宙万物都是“一气”变化的结果。汉代则进一步将“一气”发展为“元气”。“元气”就是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至于“道”与“元气”的关系,《太平经》称:“夫道何等也?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故元气无形,以制有形,以舒元气。” 意即“道”是万物的首脑,无法给它具体的名称。在六极之中,没有真道就不能变化。元气行用道而化生万物。天地等大小物体,无不经由道才能出现。因此元气没有具体的形状,凭此去创造有形的物体,并将元气散布到有形物体的体内 。前引南齐严东注解《度人经》称《灵宝五篇真文》“唯道炁结精而后成其身也”,又进一步称“元气始结而成玉字” ,就是说《灵宝五篇真文》是由先天的“元气”凝结而成的。因此,《灵宝五篇真文》就是“道”与“元气”的统一。在此还要强调的是,与佛教将佛陀归结为“从众缘和合而生”以及在本质上“虚妄非实,毕竟性空”完全不同,《隋书·经籍志·道经序》则明确称“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意即元始天尊以及所有道教神灵本身其实也是“元气”演化的结果 。
总之,古灵宝经自始至终都是以道家和道教的宇宙论来论述《灵宝五篇真文》的宇宙本源性的。因此,古灵宝经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吸收借鉴了佛教“劫”的观念,但是决不代表其对《灵宝五篇真文》之“绝对宇宙本源性”的否定。
古灵宝经构建了以元始天尊为最高神灵而且具有统一性的神灵体系。对于《灵宝五篇真文》和元始天尊二者究竟谁更具有“绝对宇宙本源性”的问题,刘屹博士也提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
一方面,他认为《灵宝五篇真文》比元始天尊更具有宇宙本源性。例如,他称:
“元始旧经”之所以被称为“旧经”,是因为根据灵宝经的说法, 灵宝之文是在宇宙开辟之前的道气所凝结而成的天文玉字 。 道气 又化成元始天尊 ,在开皇劫期的上皇元年,元始天尊为教化天人,将天文玉字演化成十部三十六卷的灵宝经。
他认为作为“灵宝之文”或“天文玉字”的《灵宝五篇真文》,“是在宇宙开辟之前的道气所凝结而成的”,此后“道气又化成元始天尊”。从“道气”演化宇宙世界的过程来看,《灵宝五篇真文》无疑要比元始天尊更具有宇宙本源性。对此他还有不少其他论述。
另一方面,刘屹博士却又在公开否定《灵宝五篇真文》具有“绝对宇宙本源性”的同时,提出元始天尊以及“五老帝君”都要比《灵宝五篇真文》更具有“绝对宇宙本源性”。例如,他称:
在中古时期的道教观念中,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比“道”或“道炁”更加元始和本源。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生于太元之先,并永存不灭,其实就是“道”体的一种存在形式。其作为中古道教绝对主神的地位,绝非“五篇真文”可以奠定。
所谓“元始天尊禀自然之气,生于太元之先,并永存不灭”等,直接出自前引《隋书·经籍志·道经序》。至于其提出以上论点的主要理由,是因为根据《真文天书经》的记载,元始天尊和“五老帝君”二者都直接参与了《灵宝五篇真文》从“道炁”演化成具有形质的“赤书玉篇”的过程。他称“无论如何,显然不能认为《真文天书经》所载的‘赤书玉篇’,会比元始天尊和五老帝君更具本源性” 。因此他强调“元始天尊”和“五老帝君”要比《灵宝五篇真文》更体现“道”的性质和宇宙本源性。由于刘屹博士所提出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古灵宝经构建其神灵体系的理论根据以及元始天尊在中古道教中地位的变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作专门讨论。
我们认为古灵宝经中《灵宝五篇真文》与“元始天尊”和“五老帝君”等主要神灵之间的关系,其实都是直接以老庄道家思想为基础而构建的。这是古灵宝经一种极其重要而独特的思想。然而迄今为止,国内外学术界却还未有人关注和研究,因此我们将作较为详细的讨论。老庄道家对“道”与宇宙神灵之间关系的论述,最有代表性的有三处。
其一,《道德经》第四章说:
道冲……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所谓“道冲”就是指道不可见。而“帝”指上帝,又称天帝。老子的原意是说我不知道它(即“道”)来自何处,只知道它出现在上帝之先。东汉时期成书的《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也称:“道似在天帝之前,此言道乃先天地生也。” 老子的这一说法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自商周以来,代表“天”的上帝就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上帝就是宇宙万物的主宰。然而,老子第一次将“道”置于上帝之上,认为“道”比上帝更早存在,也更具有本源性。因而没有“道”也就没有上帝,上帝也必须服从于“道” 。
其二,前引《道德经》第三十九章又说: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 ……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 神无以灵将恐歇 ……
如前所述,所谓“得一”就是指得道。老子称神因为得到“一”所以灵验。《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亦称:“言神得一故能变化无形。” 意即神灵正是因为得到了“一”,所以才具备“变化无形”的能力。至于老子所称“神无以灵将恐歇”,就是说如果离开了“一”,神灵就不能保持灵验有效,恐怕还要彻底灭绝。由此可见,“道”对于神灵本身的存在及其灵验等都具有极端重要性。如果离开了“道”,所有神灵都将不复存在。
其三,庄子对“道”与神灵的关系也有专门论述。《庄子·大宗师》称:
夫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意即“道”是自为根本的,早在天地形成之前,道就一直存在着。至于“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唐代成玄英疏曰:“言大道能神于鬼灵,神于天帝,开明三景,生立二仪。至无之力,有兹功用,斯乃不神而神,不生而生,非神之而神、生之而生者也。故《老经》云‘天得一以清,神得一以灵’也。” 因此,所谓“神鬼神帝”,就是指“道”创造了鬼神和上帝,并赋予它们以力量和灵气。由此可见,老子和庄子不仅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而且认为上帝和鬼神与宇宙万物一样,都是“道”演化的结果。如果离开了“道”,上帝和鬼神都将不复存在。因此上帝和鬼神都必须绝对尊崇于“道”。
在前面,我们讨论了古灵宝经将《灵宝五篇真文》确定为具有宇宙本源意义的“道”,那么古灵宝经中的《灵宝五篇真文》与其神灵体系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古灵宝经认为《灵宝五篇真文》不仅是宇宙世界的本源,而且也是道教各种神灵的创造者。而《灵宝五篇真文》最主要的神圣功能之一,恰恰就是“开张万真”和“普殖神灵”。例如,《真文天书经》称《灵宝五篇真文》是“空洞之灵章,成天立地,开张万真,安神镇灵” 。其意指《灵宝五篇真文》除了创造出天地世界之外,还能使各种各样的神灵出世,并且将它们都安置在恰当的位置。而《度人经》记载《灵宝五篇真文》的经德称:“上无复祖,唯道为身。《五文》开廓,普殖神灵。” 所谓“普殖神灵”也可以作“普植神灵” 。“殖”,《玉篇》称:“殖,生也,种也” ,指生育、生长、孳生、繁殖;而“植”,《广雅·释地》称:“植,种也” ,也是指栽种、种植、生长。《度人经》是说,由于《灵宝五篇真文》本身就是最根本的“道”,所以能够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神灵。唐代薛幽栖注解《度人经》称:“《五文》者,即真文五篇也。以应五方五老之所偿录者。既开朗三光,亦开廓五篇玉字真文,各植神灵者也。”李少微注称:“妙本自成,无复先祖,括囊无外,尽是道身。《五篇真文》开廓形状,普生天地,安置神灵也。” 明代初年张宇初注解《度人经》称:“《五文》者,《五篇真文》也。即五篇敷落之文。生天立地,飞潜动植,蠢动含灵,凡有形气之物,皆由之以生化,故自阴阳分判以来,其文开廓,普植万类。” 因此,宇宙世界的万事万物包括神灵与人类等,均由《灵宝五篇真文》所创造。《真文天书经》又称:
《元始五老赤书玉篇》,出于空洞自然之中,生天立地,开化神明。 所谓“开化神明”,就是说《灵宝五篇真文》又启发教化了所有神灵。而神灵之所以具有各种神圣功能,都直接归功于《灵宝五篇真文》的授予。此与前引《道德经》称“神得一以灵”的说法相同。
陆修静《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也称:
《经》言:夫斋法之大者,莫先太上灵宝斋。灵宝之文,是天地之元根,神明之户牖,众经之祖宗,无量大法桥也。
根据研究,陆修静所引之“《经》”,是指“元始旧经”《太上洞玄灵宝金箓简文三元威仪自然真一经》 。敦煌文书S.6841号《灵宝自然斋仪》也有同样的征引。所谓“灵宝之文,是天地之元根,神明之户牖,众经之祖宗”,就是指《灵宝五篇真文》既是宇宙世界的根本,也是各种神灵得以生成和出世的门户,而且还是所有道教经典的祖宗。由于道能生神,所以在古灵宝经创作者看来,道教所有神灵都应看成是《灵宝五篇真文》演化的结果,而所有神灵的各种功能亦都源自《灵宝五篇真文》的赋予。因此所有神灵也应高度尊崇《灵宝五篇真文》。
其次,对于《灵宝五篇真文》与“最高主神”即元始天尊之间的关系,古灵宝经自始至终都强调唯有《灵宝五篇真文》才具有“道”的性质并创造了宇宙世界,也因此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性。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元始旧经”从未说过元始天尊具有“道”的性质,也从未说过元始天尊与宇宙世界的创造存在任何关系。前引《真文天书经》称《灵宝五篇真文》“生于元始之先,空洞之中,天地未根,日月未光,幽幽冥冥,无祖无宗” 。所谓“生于元始之先”,就是指《灵宝五篇真文》比“元始天尊”更早存在。此与前引《老子》所称“象帝之先”具有相同的含义。而“无祖无宗”与前引庄子所称“自本自根”的含义相同,指《灵宝五篇真文》本身就是作为宇宙根源的“道”。前引《度人经》称:“混洞《赤文》,无无上真。元始祖劫,化生诸天。”根据严东注解,《灵宝五篇真文》早在元始天尊“未受号之先,已化生天地,但龙汉久远,劫运始开,天地亦分”,意即早在“龙汉劫”初元始天尊以“无形常存之君”的身份“出世教化”之前,《灵宝五篇真文》已经“化生天地”。而《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也记载,元始天尊告太上道君曰:“龙汉之时,我为无形常存之君,出世教化。尔时有天有地,日月光明,三象备足。”也就是说,早在元始天尊出世之前,《灵宝五篇真文》就已经创造了宇宙世界。因此《灵宝五篇真文》才是宇宙世界的真正创造者。《太上灵宝诸天内音自然玉字》亦称:“元始空中而出,既有天地,日月三光,而知空中有《真文》也。” 意即由“天地”和“日月三光”等所代表的宇宙世界,早在元始天尊出世之前就已经存在。因为宇宙世界的真正创造者是“《真文》”,即《灵宝五篇真文》。法国著名汉学家马伯乐对于珍藏在最高天界——紫微宫——作为“紫书金简”的经书(实指《灵宝五篇真文》)与元始天尊的关系也有讨论,他认为:“这些经书不是被创造的,乃是元气自然结成,是在混沌分解劫运初开之时,与元始天尊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方式形成的。” 马伯乐的这一观点并不真正准确,因为《灵宝五篇真文》作为“道”的本体,是先于“元始天尊”而存在的。
《真文天书经》还多次用“玄根”这一概念来强调《灵宝五篇真文》的根本性意义。“玄根”一词,道家最初用以指“道”的根本。例如,《道德经》第六章称:“谷神(即道)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而《真文天书经》称《灵宝五篇真文》“实灵文之妙德,乃天地之玄根。威灵恢廓,普加无穷,荡荡大化,为神明之宗”;“固三景于玄根,保天地以长存,镇五岳于灵馆,制劫运于三关,建国祚以应图,导五气以育民。敷弘天元,普教十方”。可见《灵宝五篇真文》就是天地的根本。而《真文天书经》还通过元始天尊自己称《灵宝五篇真文》“此元始之玄根,空洞自然之文” 。意即《灵宝五篇真文》也是元始天尊的根本,因而元始天尊也是《灵宝五篇真文》演化的结果。古灵宝经的这种神学本源思想虽然与汉晋天师道等道派有重要区别,但在本质上仍然符合道家和早期道教“大道”演化宇宙万物的宇宙观。
至此,我们应该可以回答刘屹博士所提出的关键问题:在《灵宝五篇真文》从作为最本源的“道炁”向具有形质的《赤书真文》演变过程中,元始天尊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始终扮演着《灵宝五篇真文》“开示者”的角色,但是古灵宝经为什么仍然强调《灵宝五篇真文》才真正具有本源性呢?这是因为《灵宝五篇真文》与元始天尊之间的关系,在本质上仍然属于作为宇宙本源的“道”与作为神灵的元始天尊的关系。至于元始天尊的神圣性和崇高地位等,其实均是由作为“道”的《灵宝五篇真文》赋予的。而这一点恰恰完全符合《道德经》对“道”与“上帝”关系的论述。由此可见,与汉魏两晋南北朝天师道将“太上老君”塑造成为人格化的“道”和宇宙的创造者迥然不同,古灵宝经所要尊崇并特别突出的,自始至终都是作为宇宙本源和道教经法本源的《灵宝五篇真文》 。
复次,古灵宝经中“五老帝君”又称“元始五老”“五老天帝”“五老上真”等,是其将汉代谶纬中的“五方天帝”重新改造而成的。而刘屹博士认为“五老帝君”也要比《灵宝五篇真文》更具有宇宙本源性 。但是,从《灵宝五篇真文》与“五老帝君”的关系来看,“五老帝君”应该不具有任何宇宙本源性。前引《太上洞玄灵宝赤书玉诀妙经》称:
《元始赤书五篇真文》,生于太空之中,天地未光,开辟未明,潜结元根,三景成玄,五气行焉,五色分彩,焕照五方,置以五帝,导以阴阳。轮转九天之纽,运明五星之光,殖地五岳以安镇。
所谓“生于太空之中,天地未光,开辟未明,潜结元根”,是指《灵宝五篇真文》从最初作为虚无玄妙的“道”,到最具有根本性的“元气”秘密的凝结过程。“三景”又称“三光”,指日、月、星。“三景成玄”即指由“三景”所代表的“天”得以形成,而“五气行焉”指五行之气亦从此开始运化,也代表“地”的形成。至于“置以五帝”,则是指作为“道炁”的《灵宝五篇真文》在演化天地的过程中,创造出“五老帝君”,并将其安置在适当的位置。此与前引《真文天书经》所称“成天立地,开张万真,安神镇灵”的记载是一致的。
应该说,《灵宝五篇真文》在从最初创化宇宙的“道炁”向具有形质的“赤书真文”的演变过程中,元始天尊和“五老帝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不能因此认为元始天尊和“五老帝君”比作为“道”的《灵宝五篇真文》更具有宇宙本源性。“五老帝君”最主要的职掌,恰恰就是专门掌管和守护《灵宝五篇真文》。《太上诸天灵书度命妙经》记载天尊告太上道君曰:“五老帝君与《灵宝》因缘,生死亿劫,世世相值,教化不绝。《真文》既与五老帝君,各受一通真经妙诀,安镇五方。” 而“新经”《太上洞玄灵宝真文要解上经》亦称:“夫《灵宝五文》,皆天地之根,化生五老。” 即《灵宝五篇真文》才是宇宙世界的根本,而“化生五老”,就是说《灵宝五篇真文》演化生成了“五老帝君”。敦煌本《灵宝经目》著录而《正统道藏》失载的“元始旧经”《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对“五老帝君”与《灵宝五篇真文》的因缘关系以及被元始天尊任命为“五帝”的过程,有非常详尽的论述 。因此,《真文天书经》开篇称:“五老玉篇,皆空洞自然之书,秘于九天灵都紫微宫七宝玄台,侍卫五帝神官,依玄科四万劫一出。” 其“五帝神官”就是指“五老帝君”。
我们认为,最能够证明古灵宝经中“元始天尊”和“五老帝君”不可能真正具有宇宙本源性的,是两部“元始旧经”直接仿效佛祖释迦牟尼的本生故事,分别为“元始天尊”和“五老帝君”创作了道教版的本生故事。在《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的开篇,元始天尊在玄都紫微宫对左玄真人和右玄真人讲述了自己的“本行”事迹,提到其前生曾经以道士“乐净信”的身份修道,并且经历过无数次轮转,“或卖身供法,或身投饿虎,或割肉饴禽,或杀身施虫,或质致妻子,或以头施人。诸如此例” 。这些内容与佛教本生故事几乎没有差别。如前所述,佛教由于强调因缘和合,因此根本没有宇宙本源和宇宙创造者的观念。而这里的元始天尊与释迦牟尼一样,实际上已经被塑造成一位通过虔诚修道而最终成道的楷模。敦煌文书P.3022v号《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正统道藏》未加收录。该经也将太上大道君和“五老帝君”等神灵塑造成具有佛陀本生故事色彩的神格。其经名中的“本行”一词就直接源于佛教,指释迦牟尼成佛以前尚在菩萨位(因位)时的行迹,是作为成佛之因的根本行法。“五老帝君”的每一位都各自经历过无数次轮转,其修道过程坎坷曲折,有的甚至还有“转女为男”的经历,但最终都因为始终虔诚地尊奉《灵宝五篇真文》而得以成为修道证道的样板 。
敦煌文书P.2861号南朝宋文明《灵宝经义疏》对“元始旧经”之“十部妙经”各部义旨作了概括。其中,《太上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太上洞玄灵宝真文度人本行妙经》与《太上洞玄灵宝真一劝戒法轮妙经》三经共同构成了“十部妙经”的第六部,宗教神学义旨即“明人行业之由从”。也就是说,这三经的宗旨是,通过阐述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五老帝君”、太极左仙公葛玄等神灵的本行事迹,让所有奉道者都明了修道的缘由以及根本途径。而尊奉《灵宝五篇真文》就是修道证道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径。因此,从古灵宝经对元始天尊和“五老帝君”、太上大道君等神格的塑造及其与《灵宝五篇真文》的关系来看,显然不能说这些神格反而要比《灵宝五篇真文》更具有宇宙本源性。而这也就充分说明,我们讨论古灵宝经的所有神格问题,都不能只抓住其中一两处孤立的论述就匆忙地作出具有概括性的结论,而应该在全面掌握历史资料的基础上作出真正具有综合性的判定。
在隋和唐初道教与佛教的激烈论战中,元始天尊开始被赋予“道”和宇宙创造者的色彩。而佛教中人恰恰也因此批判古灵宝经借鉴佛教“本行”观念所创立的元始天尊神格,与隋唐所确立的元始天尊创化世界的宇宙观存在直接矛盾 。例如,唐初法琳就特地征引作为“元始旧经”之一的《太上灵宝智慧定志通微经》,称:“天尊过去世是道民,姓乐名净信,由供养道士得成天尊。右玄真人者,过去时施比丘财帛饮食,今成真人者。”法琳认为:“是亦不可。何者?道有十号,皆自然应化。天尊先天而生,不由业行而得。本无父母,不禀阴阳,何有过去修因,今成无极?自相矛盾,伪妄可知。” 意即古灵宝经将元始天尊塑造成通过修证得道的楷模,与元始天尊本身作为宇宙本源的“道”和宇宙创造者之间是相互矛盾的。至武则天时期,玄嶷在其《甄正论》中也指责古灵宝经创立元始天尊,“自知无据,为佛经说释迦弃储后之位,出家修道,证得佛果,遂伪立乐静信,修道证得天尊” 。正因为如此,古灵宝经对元始天尊神格的塑造与隋唐时期元始天尊具有宇宙创造者的神格是有本质性差别的。对此我们将在后面作进一步讨论。
汉晋天师道将太上老君尊奉为人格化的“道”,是宇宙的创造者。然而,古灵宝经却将太上老君直接改造成为尊奉《灵宝五篇真文》的神灵。作为“元始旧经”之一的《太上无极大道自然真一五称符上经》开篇即称:
老君曰:混沌之初,微妙之源,开辟以前, 如有 《 灵宝自然真文 》, 象帝之先 。吾为灵宝大道之渊门,受其精妙,即为天地人之神。……老君曰:《太上灵宝》,生乎天地万物之先,乘于无象空洞大道之常,运乎无极无为而混成自然,贵不可称,尊无有上,曰太上。大无不包,细无不经,理妙叵寻,天地人所由也。……是故万物芸芸,以吾为根,以我为门。何以为根门? 吾有 《 灵宝文 》。
该经中的《灵宝自然真文》《灵宝文》《太上灵宝》以及《太上灵宝自然真文》等,其实都是指《灵宝五篇真文》。而该经中由“葛仙公”所作的注解,也证明就是专指《灵宝五篇真文》。其所谓“象帝之先”,恰恰也直接援引《道德经》第四章所称:“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老子的原意是指“大道”早在上帝出现之前即已创造了宇宙万物。众所周知,汉晋天师道一直都直接将“太上老君”尊奉为“道”和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这部古灵宝经与其他“元始旧经”完全相同,也是将《灵宝五篇真文》比喻为至高无上的“道”。那么,原来被天师道尊奉为“道”和宇宙创造者的“老君”,与《灵宝赤书五篇真文》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部古灵宝经实际上也作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回答。该经借“老君”自己说:“吾为灵宝大道之渊门,受其精妙,即为天地人之神。”又称:“是故万物芸芸,以吾为根,以我为门。何以为根门?吾有《灵宝文》。”其意指“老君”之所以能够成为天地人共同敬奉的尊神,并被人们尊奉为宇宙万物的“根门”,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因为其拥有《灵宝文》即《灵宝五篇真文》,因而获得了最精妙也是最高的“灵宝大道”。但小林正美和刘屹博士都“依靠某种因素谁‘有’谁‘无’的表象” 的比较,把该经与“元始旧经”本身的“十部妙经”体系割裂开来,认为该经创作者并不尊崇《灵宝五篇真文》和元始天尊,而专门尊崇《道德经》或“五称符”以及“老君”,这种认识应该说是一种误解 。至于古灵宝经中“太上大道君”的生成及其与《灵宝五篇真文》的关系,我们已有专门讨论 。
总之,从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到五老帝君等所有道教神灵,其实都是由《灵宝五篇真文》创造出来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灵宝五篇真文》本身就是创造宇宙万物的“道”。元始天尊和五老帝君虽然参与了《灵宝五篇真文》从具有本源意义的“道气”向具有形质的“赤书真文”演变的过程,但《真文天书经》创作者的真正目的,决不是要以此证明元始天尊和五老帝君比《灵宝五篇真文》更具有宇宙本源性。
最后,我们需要特地说明的是,在南北朝后期至隋唐佛道之间的激烈论战中,佛教批判和攻击道教最主要的方面之一,就是道教没有真正的“教主”。正是在此背景下,道教需要重新塑造自己的“教主”,而元始天尊在道教中的地位也因此逐步上升,并最终被确立为道教的共同教主 。在此过程中,道教内部出现了一种直接将“元始天尊”与具有宇宙本源性的“道”相联系的倾向。前引唐初成书的《隋书·经籍志·道经序》称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恰恰就代表了这种趋势。孟安排《道教义枢》撰成于武周时期。该书《序》除了征引《隋书·经籍志·道经序》之外,又直接将元始天尊看作是“道”的法身和化身。例如其称:“夫道者,至虚至寂,甚真甚妙,而虚无不通,寂无不应,于是有元始天尊应气成象,自寂而动,从真起应,出乎混沌之际,窈冥之中,含养元和,化贷阴阳也。”即元始天尊感应道气而成形象,其含养元和之气,演化阴阳二气。《道德经》二十五章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而《道教义枢序》亦称“盖明元始天尊于混沌之际,应气成象,故有物混成也”。元始天尊因与“道”合为一体,因此是“道”的形象化和人格化的体现。《道教义枢序》又称元始天尊“以金刚妙质,乘运天气,布化陶钧” 。至此,元始天尊已具有“道”化生万物的功能。唐玄宗即位之初,史崇玄奉敕撰成《一切道经音义妙门由起》。该书就称:“元始者,道之应化,一之凝精……因气感生,转变自然。” 即元始天尊本身就可以看成是“道之应化”以及“一气”或“元气”演化的结果,因而是“道炁”的统一。大致唐代成书的《三清图》亦称:“《道德经》云‘道生一’,一是元气,一是应化元始天尊也。” 总而言之,《隋书·经籍志·道经序》等文献对元始天尊的记载,确实代表了元始天尊在隋唐道教中地位的重要变化 。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只抓住这些唐代才出世的资料,直接否定东晋末年古灵宝经对《灵宝五篇真文》本身具有绝对宇宙本源性的大量论述。
根据以上讨论,古灵宝经虽然直接吸收了佛教“劫”的观念,但是在宇宙起源问题上却始终坚持老庄道家和早期道教的基本立场,一方面,都把“道”和“元气”的思想置于最核心的地位,都强调“道”是宇宙的本源和创造者,是天地世界存在的根据;另一方面,又强调《灵宝五篇真文》就是具有宇宙本源意义的“道”,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正因为如此,古灵宝经围绕《灵宝五篇真文》所说的“开天辟地”和“宇宙生成”,毫无疑问就是指“宇宙初成时那第一次天地的创立和万物的滋生”,而不是指宇宙“劫运”循环过程中的某一次“宇宙初成”和“开天辟地”。至于古灵宝经对“元始天尊”“五老帝君”“太上大道君”“太上老君”等主要神格的塑造,也充分证明了《灵宝五篇真文》所具有的“绝对宇宙本源性”。但是,需要进一步探究的问题是,古灵宝经既然一方面如此强调《灵宝五篇真文》作为宇宙本源的意义,另一方面其“劫运”学说又反复强调宇宙世界周期性的生成和毁灭,那么,这两种本身存在根本性矛盾的宗教宇宙论究竟是如何契合起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