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汉晋佛教和道教“劫”的观念以及问题的提出

宇宙论又称宇宙观,是指对宇宙的起源、发生、构造和变化等问题加以系统说明的学说。佛教和道教作为两种宗教,其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宇宙论。佛教宇宙论的基础是缘起论,即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因为因缘和合而产生、消长和灭亡,强调宇宙世界在本质上并无真正的实体,唯有空性永恒不变。而空性和永恒也就意味着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终结。正因为如此,佛教并没有宇宙起源的说法。佛教认为宇宙世界无始无终,就如同圆环一样没有起点和终点。早期佛教也不承认有最初的因果,强调因上有因,因因无始,至于一切众生以及诸法之原始,皆不可得,故云“无始”。《增一阿含经》记载释迦牟尼所说“四不可思议”,其中之一就是“世界不可思议” 。意即宇宙的起源以及一切世界皆因众生业力而成,成而复坏,坏而复成,始终相续,无有断绝,其生成以及终始皆不可思议。

“劫”的观念是佛教宇宙论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劫”,梵语kalpa,巴利语kappa,最初为古代印度婆罗门教中一种极大的时间单位,婆罗门教认为世界应经历无数劫。其中一说一劫相当于大梵天的一个白昼,即人世间的四十三亿二千万年,在劫末有劫火出现,烧毁一切,又复重创世界。另有一说则认为一劫有四时(即圆满时、三分时、二分时、争斗时),四时共四百三十二万年。四时相较,时间上愈形短少,人类道德亦日趋低落,若争斗时结束即劫末,世界即将毁灭。佛教对婆罗门教“劫”的观念加以沿用并有重要发展。佛经对于“劫”的具体含义有各种各样的解说。然而,其中最主要的说法,是认为每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的过程都可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待世界又成,又是一个成、住、坏、空的大劫。宇宙就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复生灭循环

《隋书·经籍志·佛经序》对佛教“劫”的思想观念作了非常概括性的论述,其文曰:

天地之外,四维上下,更有天地,亦无终极,然皆有成有败。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自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每劫必有诸佛得道,出世教化,其数不同。今此劫中,当有千佛。自初至于释迦,已七佛矣。其次当有弥勒出世,必经三会,演说法藏,开度众生。由其道者,有四等之果。一曰须陁洹,二曰斯陁含,三曰阿那含,四曰阿罗汉。至罗汉者,则出入生死,去来隐显,而不为累。阿罗汉已上,至菩萨者,深见佛性,以至成道。每佛灭度,遗法相传,有正、象、末三等淳醨之异。年岁远近,亦各不同。末法已后,众生愚钝,无复佛教,而业行转恶,年寿渐短,经数百千载间,乃至朝生夕死。然后有大水、大火、大风之灾,一切除去之,而更立生人,又归淳朴,谓之小劫。每一小劫,则一佛出世。

以上论述包含这样一些核心内容:一是所有天地世界都必然要不断地经历生成与毁灭的过程。其称“自此天地已前,则有无量劫矣”,就是说“劫”本身也属于一种既无始无终也无穷无尽的永恒存在。二是其称“自初至于释迦,已七佛矣”,是指释迦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现之佛,共有七位(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与释迦牟尼佛)。而佛在每一劫中的出现,都代表佛法的传播和兴盛发展,即所谓“每劫必有诸佛得道,出世教化”,以及“弥勒出世,必经三会,演说法藏,开度众生”。三是其称“每佛灭度,遗法相传,有正、象、末三等淳醨之异”,是指佛尊灭度之后,佛法都要经历正法、像法和末法三个阶段。至末法时期,则“众生愚钝,无复佛教,而业行转恶,年寿渐短”,“然后有大水、大火、大风之灾,一切除去之”。宇宙世界将因此重新归于空寂虚无的状态,直至另一次因缘和合的出现。总之,“劫”的观念非常典型地诠释了佛教宇宙论最基本的内涵:一方面,“劫”的循环往复证明了宇宙世界的“无常”即变化不息;另一方面,“劫”的永恒存在证明了宇宙世界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以及其虚无空幻的本质。

中国本土“劫”字的最初含义,仅仅代表一种强制性的力量。例如,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劫”字称:“劫,人欲去,以力胁止曰劫。或曰以力止去曰劫。”道教借鉴外来佛教“劫”的观念并使之具有时间久远以及灾难的含义,最早见于东晋中后期最终成书的《太上灵宝五符序》以及早期上清派著作中 。而道教大规模地使用“劫”的概念并使之成为其教义思想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开始于东晋末年的古灵宝经。古灵宝经认为天地世界必然要经历从生成到毁灭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同时还创造了“龙汉”“延康”“赤明”“开皇”“上皇”五种“劫运”名称。古灵宝经《度人经》称:“生身受度,劫劫长存。随劫轮转,与天齐年。”唐代李少微注解称:“按天地一成一败,谓之一劫。”薛幽栖注解称:“天地世界,一期运终,是名为一劫也。”又称:“夫每一劫运终,则三光幽暝,天地世界,混沌如初,道归本源。” 《魏书·释老志》亦称道教“又称劫数,颇类佛经,其延康、龙汉、赤明、开皇之属,皆其名也。及其劫终,称天地俱坏” 。可见,古灵宝经对“劫运”的描述与佛教“劫”的观念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隋书·经籍志·道经序》的道教教义主要是依据古灵宝经写成的 。其称:

道经者,云有元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 所以说天地沦坏 劫数终尽 略与佛经同 。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然其开劫,非一度矣,故有延康、赤明、龙汉、开皇,是其年号。其间相去经四十一亿万载。所度皆诸天仙上品,有太上老君、太上丈人、天真皇人、五方天帝及诸仙官,转共承受,世人莫之豫也。所说之经,亦禀元一之气,自然而有,非所造为,亦与天尊常在不灭。天地不坏,则蕴而莫传,劫运若开,其文自见。凡八字,尽道体之奥,谓之天书。字方一丈,八角垂芒,光辉照耀,惊心眩目,虽诸天仙,不能省视。天尊之开劫也,乃命天真皇人,改啭天音而辩析之。自天真已下,至于诸仙,展转节级,以次相授。诸仙得之,始授世人。

在以上论述中,“劫”的思想占有极其重要而突出的地位。一是其称“所以说天地沦坏,劫数终尽,略与佛经同”,就是说道教对宇宙世界的解说与佛经大致相同;二是其称“天尊之体,常存不灭。每至天地初开,或在玉京之上,或在穷桑之野,授以秘道,谓之开劫度人”,“所度皆诸天仙上品”,与《隋书·经籍志·佛经序》所称“每劫必有诸佛得道,出世教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见,正是基于佛教“劫”的观念对古灵宝经的重大影响,因此刘屹博士强调《灵宝五篇真文》并不真正具有宇宙本源的性质,而《灵宝五篇真文》的开天辟地也“不是指宇宙初成时那第一次天地的创立和万物的滋生”。应该说,刘屹博士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这一十分重要却长期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忽略的问题。但是,如果刘屹博士的判定能够成立的话,那么由此得出的结论也是极其惊人的。因为这就意味着古灵宝经作为自中古以来对道教影响最大的一批道经,已经彻底否定了道教自身的宇宙论,而是直接以佛教缘起论为基础构建其宇宙论,并因此与所有其他道派和道经都存在根本性的差别。

正因为如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包括:《灵宝五篇真文》在古灵宝经中是否真正具有宇宙本源的性质?古灵宝经“劫运”学说究竟是对《灵宝五篇真文》宇宙本源性质的否定还是肯定?古灵宝经“劫运”学说究竟是如何使佛道两种根本不同的宗教宇宙观的相关内容契合在一起的?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必须将古灵宝经对《灵宝五篇真文》的性质以及“劫运”学说的论述,置于道教和佛教两种根本不同的宗教宇宙论中来考察。 F0UL/UnjeKpJaNjG5e5io+5DpNy/GDISkpfBZAu5T8mWrxfZoinFhEn30g1vD3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