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米兰情缘

将希望传遍世界

意大利的伦巴第大区( Lombardia )与瑞士南部的提契诺州毗连,所以我乘疫情期间在瑞士深度游之际,多次自驾越境来到意大利米兰,相较乘搭其他的公共交通工具,还是这方式更为便捷和安全,除了车程不过四个小时外,还可避开疫情的社交传染风险。米兰因而成为我旅游意大利大城小镇时的中转站,在这里留下不少足迹,也结下了深厚的情缘。

二〇二〇年初,意大利成为新冠肺炎传入欧洲时首当其冲的第一个国家,而疫情扩散得最严重的,正是伦巴第大区的首府——米兰( Milan )。

尽管当地政府采取了封城和多项严格的防疫措施,以对抗疫情的蔓延,可惜许多市民并不重视这些防疫措施,更存在不同程度的抵触情绪,依然任意地行走在“疫城”中,令疫情一发不可收拾。

四月十二日,复活节的这一天,当时世界正笼罩在无尽的焦虑和悲伤中,享誉全球的意大利盲人国宝男高音歌手安德烈·波切利( Andrea Bocelli )身穿黑色礼服,站在空空荡荡的米兰大教堂里,举办了一场没有现场观众的特别独唱会,通过网络现场直播,试图用音乐的力量,为意大利和全世界的人民献上一场代表爱、疗愈和希望的表演。当时大教堂内除了这位歌手外,没有任何观众,但超过三百四十万全球观众在线观看了直播,且音乐会的视频观看次数在不到半小时便已经达到三千五百多万次之多。

波切利深情的歌声随着直播响遍世界,屏幕更以触动心扉的嗓音为背景音乐,穿插了多座著名城市的画面,包括仿如死城的意大利罗马、威尼斯;沉寂的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凯旋门;还有一片静穆的纽约时代广场,与过往大相径庭的冷清场面令人既震惊又动容。

波切利同时在他的社交媒体上写下了期望:

“历史告诉我们,在这一切结束后,

春天会比我们记忆中的任何一个春天还要灿烂。”

(History teaches us that after this is all over,

a spring will come that will be brighter than any we can re-call.)

这场以治愈世界为名的音乐会举行之际,我刚好“落难”台北,在家里观看电视的直播,被誉为世界第四大男高音那悠扬而绝妙的歌喉、丝丝入扣的演出所深深感染。我与全世界人民一样,默默地祈福,期待各地人民能迅速找回恢复正常生活的希望和动力。

米兰的标志

今天,说起这座伦巴第大区的首府,大家会想到什么呢?实在很难用一句话以概之,这座城市融合了古老与现代、传统与时尚、文艺与奢华,众多对立冲突的元素意外地调和成为一个“美”字,可以说米兰的美无处不在。

过去米兰曾是古罗马帝国时期最繁荣的城市之一,甚至在公元二八六至四〇二年间成为西罗马帝国的首都,拥有非常丰富的文化遗产。自古以来就是意大利的经济中心,到十九世纪后期又摇身一变,成为工业重镇。

米兰同时在意大利的宗教方面,占了一席之地,其中的代表就是米兰主教座堂( Duomo di Milano ),一座矗立在市中心的宏伟建筑。它不仅在欧洲宗教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亦是来米兰必游的热门景点之一。既是城市的代表建筑,这里稍微介绍一下大教堂的历史:

这座“米兰的象征”始建于一三八六年,历时近六个世纪,于一九六五年才最后完工。它是由第一位米兰公爵吉安·加莱亚佐·维斯康蒂( Gian Galeazzo Visconti )下令建造,汇集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建筑师的设计和共同参与,所以不难发现教堂内外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包括哥特、巴洛克、文艺复兴及新古典等。虽然不同部位风格各有特点,大教堂主体仍然以哥特式为主,加上各种变化装饰,成就了“装饰性哥特式”的建筑特色。

米兰主教座堂

教堂充满栩栩如生的雕刻

米兰大教堂是欧洲第三大教堂,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 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和西班牙塞维利亚主教座堂( Catedral de Santa María de la Sede de Sevilla ),但它的意义不只限于宗教方面,也代表世界建筑史和文明史的奇迹。我未有宗教信仰,面对这座教堂,没有信仰所附加的崇敬朝圣心情,却因此可以更客观地欣赏它本身的建筑魅力,无论来过多少次,每回站在教堂前,这充满艺术性的完美外观、震慑人心的张力,总让我一次又一次地为之惊叹。

大教堂内被剥皮殉道的圣巴尔多禄茂雕像

这座教堂呈拉丁十字型,也就是水平两臂等长,垂直的上臂最短、下臂最长的不等臂十字。教堂上半部分是哥特式的尖塔,下半部分是巴洛克风格,整体以白色大理石砌成,美国文学巨匠马克·吐温( Mark Twain )誉之为“大理石的诗篇”。大理石尖塔总共有一百三十五座,仿佛一支支刺向苍穹的长矛,又如炽烈燃烧的火焰一般,每个尖塔的顶端都屹立着一个圣人雕塑,是由工匠们一刀刀雕凿而成,刻工细腻,人物生动。米兰大教堂也许是世界上雕塑和尖塔最多的建筑吧!除尖塔上的雕塑外,外墙同样布满大大小小的雕像,人物与宗教故事有关,每座都姿态万千,惟妙惟肖。

大教堂内部

教堂内彩绘玻璃

教堂正面有五扇沉甸甸的青铜大门,分别完成于不同年代。每道铜门上铸刻着宗教的历史、神话和圣经故事,可惜因疫情关系,大门前早已架起栏栅,严禁行人靠近,也让我无法近距离细看。

至于大教堂的内部,最值得欣赏的是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绘玻璃窗,尽管内容千篇一律都与宗教相关,包括宗教故事或宣传教义等,却丝毫不影响它带给人们的视觉冲击。

若有机会,千万别错过登上教堂屋顶。登顶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一步一步攀爬九百二十级阶梯,另一种则是乘坐电梯。我曾在二〇一二年与女儿进入大教堂,不仅将教堂内外完整参观过一遍,亦有过登顶经历。当时我们站在顶端,俯瞰整座城市,环绕身旁的是纵横交错的石桥和如森林般的塔尖,我们好似站在世界之巅、天空之城,一切尽在脚下,有种飘飘然的感觉。

说到电梯,米兰大教堂里存放了一件圣物:耶稣被钉在十字架时使用的其中一枚钉子。这枚“圣钉”平时放在高处,每年仅有一次会降下,让信众朝拜。这个如电梯般具有滑轮、缆绳的设备称为 Nivola ,据说是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或译为达文西)所设计的。

疫情期间每当我访游米兰时,下榻的酒店都在米兰大教堂附近,与大教堂可说是朝夕相遇。疫情下教堂大门紧闭,拒游人于门外,我无缘在这游客稀少的阶段进入教堂,唯有站在一千七百平方米的大教堂广场前,远观这座经典建筑,静听教堂的钟声。大教堂广场可以说是疫情变化的“寒暑表”:每当疫情严重时,广场就空无一人,遍地的野鸽早已远飞他处,徒留一座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 Vittorio Emanuele II ,或译为维克多·伊曼纽二世)的骑马雕像,见证着新冠疫情的冲击。尽管后来严密封城措施解除,大教堂前的广场仍旧只有零星落索(粤语,即零零落落)的行人,不见从前熙熙攘攘的景象。不过,当我于二〇二二年四月意大利政府宣布疫情结束时重返此地,大教堂广场又恢复人潮如鲫、万人空巷的热闹景象了。

动感、时尚与艺文

位于意大利北部的米兰面积约一百八十平方公里,人口有一百三十多万,早在公元前四百年便已有人定居,历史相当悠久,且经历高卢人( Gallia )、罗马人、伦巴第人、摩尔人等的建设和发展,如今不仅仅是时尚之都,也是意大利仅次于罗马的第二大城市,在全国的金融、经济、工业等领域都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全国最繁荣富庶的城市之一。

从大教堂广场看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

一直以来,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总是熙熙攘攘,一派繁忙的景象,呈现活力四射的动感之都。除了城中心的米兰大教堂外,当地以及周边区域的推荐旅游景点还多着呢!

离开大教堂后,我第一个想逛的地方就是附近的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 Galle-ria Vittorio Emanuele II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购物中心。长拱廊的名字源于前面提到过的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他是一八六一年意大利统一后的第一任国王,一位严格的立宪君主,他唯才是用,并能委以重任,全力支持国家的改革,使当时的统治地区在诸公国中以稳定和开明著称。

广场上的鸽子

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最初设计于一八六一年,及后再经朱塞佩·门戈尼( Giuseppe Mengoni )于一八六五年到一八七七年之间修建。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就在即将完工前一年,这位大师却意外从工地坠落而丧命,无缘亲眼见证拱廊街的竣工。

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的架构是两条长廊呈十字型交错,南北长一百九十八米,东西长一百零五米,长廊顶部覆盖着钢架结构的玻璃圆顶,这种带顶棚的拱廊街商场设计流行于十九世纪,在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之前,欧洲已有几座拱廊街开业,不过规模都无法与米兰的这一座匹比。

拱廊中心的交汇处为一个八角形的区域,玻璃圆顶下方可见到漂亮的镶嵌工艺品,描绘欧、亚、美、非四大洲及有关农业、科学和工业等内容的图画,地面则以马赛克拼贴出包含意大利王国三个首都的象征,包括罗马的狼、佛罗伦萨的百合、都灵的公牛,还有米兰白底红色十字的市徽,以及正中央当时王国统治者萨伏依王朝( Savoy )的纹章。据说在都灵的公牛图案上以脚后跟为圆心将身体旋转三次,就可以获得好运呢!

如果说米兰是世界的时尚之都,那埃马努埃莱二世长廊可算是“三春车马客,一代繁华地”。众多国际奢侈品牌都在这个米兰的购物圣地开设了旗舰店,第一时间就能在这里看到各大品牌的最新款。若非疫情肆虐,总可以见到数不清的时尚买家和海外代购在此流连忘返。使用了一百四十多年的四层商场除了各种一线品牌入驻,还有书店、餐馆、酒吧、咖啡厅和艺术品商店等等不一而足,街道宽阔,丝毫不显杂乱。

不过这座富丽堂皇的购物天堂却也同样受到疫情的沉重打击,无法始终如一地保持熙来攘往的热闹。疫情爆发前,每次我蹓跶到此,即使多半 window shopping 不欲消费,仍可以一饱眼福。此番来到这里,总感觉“物是人非”,可能说得有些严重,但终究是今时不同往日。只见三三两两的执勤人员或是路人口罩遮面,匆匆掠过而不敢久留。

拱廊交汇处顶端的玻璃圆顶

当我清晨到访此地,晨光穿透巨大的玻璃屋顶投射下来,形成一圈一圈的光晕,形成一抹神秘又神圣的氛围。我穿过宛如宫殿的长廊,两旁的店铺大部分仍在歇业中,少了人来人往的场景。站在光圈底下,我好似一个巡视领地的统治者,环抱眼前这一大片仿佛尽为我所拥有的“殿堂”。我踩着八角形区域中央的纹章图案,自拍自娱一番,能以从容不迫的心情在这里拍照,留下难得的回忆,也算是仅有的一次了。

拱廊中心交汇处地面的马赛克图案

时尚的米兰还是一座闻名遐迩的历史文化名城。米兰大教堂附近有个科尔杜西奥广场( Piazza Cordusio ),外观带着中世纪的风韵。广场前一条长长的步行街,称作但丁大街( Via Dante ),街道两侧尽是典雅又华丽的古建筑,许多建筑物顶部还可见到各式雕塑。大街上开了各类不同的商店,餐馆、艺廊等林立。想要好好领略米兰的城市风貌,漫步这条充满历史气息的街道,是一个绝佳的选择。

但丁大街的另一端是斯福尔扎城堡( Castello Sforzesco ),最初是在一三五八年由米兰领主维斯康蒂家族( Visconti )兴建,后来遭到破坏,直至一四五〇年再由斯福尔扎家族( Sforza )重建,记录米兰沧桑历史其中的一页。

前面提到过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的两条长廊呈十字型交错,其中一条长廊的一端出口位于米兰大教堂所在的大教堂广场,至于另一端,则是斯卡拉广场( Piazza della Scala ),广场范围不算太大,中间是个圆环,圆环内有许多长椅,可以在此好好欣赏位于正中央位置的达芬奇雕像,以及下方四个得意门生的雕塑,包括其中最有名的马可·达·奥焦诺( Marco d’Oggiono )。这几尊人物雕塑得精致细腻,就连表情都活灵活现,吸引来往旅客在雕像前拍照留念。

达芬奇雕塑背对着马里诺宫( Palazzo Marino ),一座十六世纪的殿堂式建筑,为米兰的市政厅所在地。正面与之相望的,是一座外观出奇简朴,不太显眼,却有着显赫地位的建筑——斯卡拉歌剧院( Teatro alla Scala )。虽然外貌不足为奇,可别因此小看它!这可是一座世界级的著名歌剧院,里面足足可容纳两千名观众。歌剧院是在一七七八年启用,不过今天所见是二战后重建的,因为原来的剧院大厅在战争期间被炸毁,所幸战后一年的一九四六年,剧院根据原貌修复完成并重新启用。

斯卡拉广场达芬奇雕塑

出于疫情缘故,剧院大门紧闭,我未能重游,犹记得过去曾入内观赏过经典的歌剧《杜兰朵》,除音响效果一流外,装潢也极尽富丽堂皇之能事,以金色和红色为主调,水晶吊灯华丽而壮观,座椅和包厢扶杆都包覆了高贵的红丝绒,给予宾客尊荣的感觉,在听觉和视觉上都是极大的享受。

歌剧院内还设有博物馆( Museo Teatrale alla Scala ),展出著名指挥家阿图罗·托斯卡尼尼( Arturo Toscanini )和伟大歌剧作曲家朱塞佩·威尔第( Giuseppe Fortunino Francesco Verdi )的遗物。不仅如此,还收藏不少与歌剧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物品,例如乐器、演出服装、手稿和雕像等等,非常珍贵,值得一看。

斯卡拉歌剧院

建议大家当疫后剧院重开时,不妨把这里列为目的地之一。歌剧院提供专业的英语导览,毋须担心看不懂意大利文的介绍,还有机会进入最尊贵的中央包厢以及其他具有历史意义的包厢,甚至参观表演舞台的幕后制作过程。

可惜因为疫情的阴霾,在米兰市内观光遭遇不少挫折,许多景点包括博物馆、艺术画廊、斯福尔扎城堡,甚至是保存着达芬奇名作《最后的晚餐》的感恩圣母教堂(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 ,或译为恩宠圣母教堂)全都关门休息。

纵使街道上人潮退去,显得冷冷清清、有点苍凉,不过市容方面却也获得非常明显的改善。过去米兰给我的印象,街道显得脏乱、垃圾颇多,这次一看,杂物和垃圾一扫而光,整齐干净,连露宿街头的流浪汉都不多见,令人刮目相看。行走在这般充满历史气息的街道上,可比以往摩肩接踵,时刻注意别撞到路人的情况要闲适得多,心情反而更为舒畅。

时隔两年后的二〇二二年三月,我重游旧地,此时此刻,米兰已恢复往日光彩,活力重现。大批旅客重新聚集在大教堂广场,野鸽到处飞舞,争夺旅客扔在地上的“雀食”。然而教堂、博物馆、艺术馆等知名景点,如要入内参观,非得预约不可,当局依旧严防疫情再度反扑。由于欧美旅客争相涌至,预约爆满,我并未提早登记,只有望门轻叹。

马里诺宫是米兰市政厅所在地

时尚的四角形

大家如果曾经观看过二〇一九到二〇年间一部意大利时尚潮剧《意大利制造》( Made in Italy ),对于米兰这座“时尚之都”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了。电视剧的故事背景,就在上个世纪七〇年代的米兰。从一位来自意大利南部移民家庭的少女伊莲妮为出发点,讲述她的职场故事,同时介绍了意大利时尚的崛起之路。正是在这个时期,一大批杰出的时装设计师乘时而起,如 Giorgio Armani、Gianni Versace、Gianfranco Ferre 等,创造了众多知名品牌,并带着这些品牌冲出米兰,带给全球时尚界巨大的冲击与震撼。他们的创造力和热情改变整个世界的时尚潮流,就如剧中的杂志女主编所说:“时尚是创造与想象,是文化与自由。”就是这群敢于创新的“时尚潮人”,把米兰推上了“时尚之都”的高峰。

巴黎的香榭丽舍大道( Avenue des Champs-Élysées )是众所周知的购物大道,米兰与之不相伯仲,也有一条蒙特拿破仑大街( Via Montenapoleone ),同样是世界上享负盛名的购物大街。

蒙特拿破仑大街

蒙特拿破仑大街的位置在热闹繁荣的米兰市中心,邻近埃马努埃莱二世拱廊街。这条大街与曼佐尼街( via Manzoni )、斯皮加街( via della Spiga ),以及威尼斯街( corso Venezia )共同发展成一个著名的购物商圈,众多知名时尚品牌的商店与工作室都汇集在此,被世界时尚界公认为“时尚的四角形”( Quadrilatero della moda )。其他如鲍格斯皮索街( Via Borgospesso )、圣安德烈街( Via Sant’Andrea )等街道也同样被涵盖在“时尚的四角形”的范围内。我来到米兰下榻的几家酒店都位于这个区块内,每当往返酒店,总须经过此区,对这一带知名的品牌商店可以说如数家珍,最熟悉不过了。

至于这条购物大街——蒙特拿破仑大街,为什么会和拿破仑扯上关系?这就得从米兰的历史说起了:由于一七八三年有一家叫做蒙特圣特里萨的金融机构在这里经营过金融借贷业务,因而大街曾被称做“蒙特街”。到了一八〇四年,米兰一度沦为法国拿破仑占领的城市,并成为存在时间只有短短数年的意大利王国(又称拿破仑意大利)首都,拿破仑亦于一八〇五年五月二十六日在米兰大教堂内举行了他的加冕仪式,这就是蒙特拿破仑大街名称的来源。

蒙特拿破仑大街连同这个“时尚的四角形”区块内,每条以石板铺就的街道都不如香榭丽舍大道那么宽阔、气派,甚至可以说是窄窄的街巷,外观看来十分普通,若与台北信义区的购物中心作比较,差距就更大,显得有点落后。然而这一区,尤其是蒙特拿破仑大街,尽管早上通常较为空旷,游人不多,一旦到了下午,人流涌现,一直到商店打烊前,这里都是肩摩毂击、拥挤热闹的情景。许多名牌商店前,经常停泊着名车,静候那些进入店内购物的贵宾。当然,疫情期间除外。

虽然街道并不宽敞,两侧的欧式建筑物却充满意大利风情。世界各大名牌的商店经常各出奇谋,将展示的橱窗装饰得别具巧思,以宣传品牌的优点和诠释自己的设计概念。平日我来去匆匆穿行其间,却不免多次被这些标奇立异的橱窗陈列吸引住,停下来观赏一番。

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二二年疫情期间,一向喜爱购物的亚洲旅客被拒于米兰外,原来的热闹大街空空荡荡。本土代表性的品牌如 Dolce&Gabbana、Gucci、Versace、Etro 等,购物人潮大不如前,不过,今年欧元接二连三大幅贬值,我估计待全球疫情平缓之后,重回米兰购物天堂正是好时机,特别喜爱意大利品牌的朋友们,切勿走宝啊!

曼佐尼街

在众多意大利服饰品牌中,我钟情于轻巧的旅行羽绒服盟可睐( Moncler ),以及既保温又耐用的羊绒服装诺悠翩雅( Loro Piana ),如果是夏季休闲的服装,鲨鱼牌( Paul&Shark )则是我的首选。这些品牌服装舒适大方,非常适合如我这般穿着较为随意的人。所以我来到米兰时,若想要淘宝些衣服,便会选择这几家位于“时尚四角形”的旗舰店。因为品牌众多而看花了眼,不知该如何选择的朋友们,若有人的穿着需求和我相似,也不妨把这几个牌子纳入考虑。

有人说过:“米兰人平常都爱穿亮丽颜色、风情万种的服装,还喜欢配上各式小配件,让人看起来有充满自信的感觉。”并说:“米兰人穿着衣服第一点绝对是舒服,穿得舒服、看得舒服,就会显得打扮是一件让自己舒服的事情,所以米兰人很喜欢打扮,认为是对自己的一份尊重。”的确如此,我在路上见到的米兰人总是乐于展现自我特质,且无论怎样穿着打扮,都相当怡然自得。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米兰聚集了世界的时尚专业人士,他们每季甚至每月都能设计出时尚的服饰,还出版各类大大小小的杂志和刊物,引领世界潮流。米兰被称为时尚之都,可不仅是因为每年两次蜚声国际的时装周就能做到的。

食在米兰文华东方

民国著名的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不仅学问做得好,还是一位实实在在的美食爱好者,他曾写过一本书来专门记录对美食的喜爱,这就是《雅舍谈吃》。这本书的内容更不只有美食而已,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字里行间融合了饮食文化和人情故土。梁公认为“美食者不必是饕餮客”——美食者重在食物的质,而非量。我深以为然。

国际大都市也好、乡村僻野也罢,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一个地方总会保留一份特有的饮食文化。同属美食大国,意大利人对美食的讲究一点也不比法国人含糊,单是对咖啡和意面的执着已无人能敌。此次在米兰,我的台湾老友建议,若有机会一定要尝试这里的米其林餐厅。疫情期间折戟的米其林省去了必须的预约环节,也算是方便。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米其林”:一九〇〇年米其林轮胎的创办人出版了一本供旅客在旅途中选择餐厅的指南,即后来享誉美食界的《米其林红色宝典》( Michelin Red Guide ),又叫做《米其林指南》。武术界有所谓的“武林秘笈”、“武林宝典”,餐饮业也不遑多让,亦有这本专业的“宝典”被公认为欧洲的美食圣经。后来它成为一家专门点评餐饮业的权威鉴定机构,每年为欧洲的餐厅评定星级,并逐渐扩展至全世界。近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亦加入了“米其林”行列,上海和北京等大都会都有不少“星”级食肆。

根据“宝典”的介绍,米其林的评审相当严苛,而星级评定分为三级:一颗星表示“值得造访”的餐厅,两颗星代表“值得绕远路”去拜访的餐厅,到了最高等级三颗星则是“值得特别安排一趟旅行”去造访的餐厅,代表餐厅值得专程前往造访。每个等级之间虽然只有一颗星的区别,但差距却很大。此外还根据餐厅的舒适度,给予交叉的汤匙和叉子符号,从“一副交叉的汤匙和叉子”,到最高级别的“五副交叉的汤匙和叉子”。米其林评审不只针对食材、味道、卖相,连餐厅的装潢、设备餐具,还有服务员的态度和卫生环境等诸多条件也都在审核的范围内。

通常餐厅获得米其林星级殊荣后,就会被旅游界、饮食界推介,因而知名度大增,餐厅的经营者和主厨们亦身价飙涨,食客源源不绝,财源广进。但也有餐厅放弃已获得的荣誉或拒绝评鉴,以减少评鉴带来的压力,回归初心。

早前我在巴黎尝过一星到三星的法式大餐,今天就让我数着星星来体验一次米兰米其林的美味和荣耀。

我选择的米其林二星餐厅 Seta 正好在我下榻的米兰文华东方酒店( Mandarin Ori-ental Milan )里,位置在米兰商业中心蒙特拿破仑街附近,酒店本身已属五星级,是由一栋十八世纪的大楼改造而成,外观与内装都非常优雅。这是我在意大利首尝和此行唯一造访的星级米其林餐厅,加上当地名牌布契拉提珠宝商( Buccellati )老朋友 Dimitri 的推荐,当然得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希望此次能给我带来“意式”惊喜。

眼下意大利又出现间歇性的疫情,此为第三波了,入境条件加了“辣招”(粤语,即严厉措施),需要强制隔离,以及登机前接受检测,令旅游业更加雪上加霜,旅客却步不前。这晚我也算是包场的VIP了,清清静静享受一顿美食。

餐厅本身装饰得很有时代气息。服务员送上晚餐的菜单——融合意大利南部风味的简约海鲜餐。我老伴常说吃海鲜最重要的是食材,且让我在此当一次“观察员”吧!

有人说:“享受美食的时间是快乐的,但是等待美食出炉的时间是最快乐的。”前菜之前,先来了意式面包,放在餐桌上感觉十分别致。其实探究一下,不过是将面包放在一个精致的小铁篮内,再用一块花布覆盖。一个简单的方法,却予人既实用又得体的感觉。呈上来的面包新鲜出炉,依旧是热乎乎的。相较有名的法国面包,这款面包显得稍软一些,颇合乎我这位“老玩童”的胃口。另外还有以高级初榨橄榄油和盐制作的面包条,搭配两款牛油,其中一款圆形是原味的,另一款则添加了海藻,可以体会出搭配的用心,相当不错!

米兰文华东方酒店

与早些时候在法国米其林餐厅用餐不同的是,这趟我是“单刀赴会”,未有友人陪伴,有点孤单感,然而不失是一次 solo show ,自编自导自演,又邀请服务员客串摄记,为我们亨达集团的 youtube 频道“1号月台”视频积累美食题材,不让法国巴黎的米其林专美于前。

开胃前菜很快上来了,是生蚝配薯蓉佐香槟酱:生蚝放上意大利辣椒,铺上紫薯薄片,配以马铃薯泥和香槟酱。端上之后还需要现场用喷枪的烈焰稍微炙烤一番,不消一分钟时间,生蚝香气窜出。本来我不太爱海鲜,主要是怕海鲜的腥味,然而这是固定的套餐,别无选择。当我勉强把生蚝放进嘴里时,却完全感觉不到腥味,而且非常肥美可口,不腥不腻,比在法国尝到的口感有过之而无不及,让我顿时改变了对海鲜的观感,接下来在意大利的行程中,几乎每餐都非得来点海鲜不可。

下一道前菜是海葵红虾意面,在极品的红虾上撒了黑柠檬粉,红黑配的卖相相当诱人,色香味俱全,无可挑剔。

接下来是重中之重的海鲜主菜——红酒鳗鱼佐鹅肝酱。这道菜的鳗鱼已搓制成团状,完全看不出来鳗鱼的外观了,并且用炭火慢烤,加上佐酱,吃起来有点叉烧加鱼鲜的味道。鳗鱼处理得干净利落,食用的时候完全找不到一根幼细鱼刺,此外鳗鱼皮口感爽脆,入口即化,简直完美绝配。我多次用过意式餐饮,感觉到它的口味跟我们东方料理很接近,不像法国菜那般油腻。因此,我借这个机会特别向老饕们推荐,到米兰值得来此大涮一顿。

最后甜品环节,简直是味觉和视觉的双重盛宴。柠檬雪葩(雪酪)伴姜啤泡沫在沁心冰爽中夹杂花生酱带来的醇香,令我回味无穷;至于焦糖泡芙伴石榴雪葩,泡芙本就源于意大利,这款甜品算是餐厅的强项了,吃起来外酥内滑,更不用说还有榛子南瓜酱增加口感。最后的一款甜品小苹果也相当用心,做得精致好看,口感极佳。

海葵红虾意面

餐厅内部

参观厨房

柠檬雪葩伴姜啤泡沫

一番体验下来,不管是服务还是菜品,相比法国的三星米其林一点都不逊色,最重要的是气氛轻松,不规定非得穿着正装,没有半点拘谨,完全回归随意自然。用餐完毕,我向餐厅表示非常满意,意外地获得行政副主厨 Mr.Federico Dell’Omarino 邀请进入餐厅的核心地带——厨房,还为我在当晚的餐单上留下他的亲笔签名,在这样的非常时期享受一份不平凡的精致晚餐,实在是一件赏心乐事。 k6mYLxt/w9cKb68Z5iOjIb4RmK/Mo5p9oM9FuEa44flhlE4GM/u96UhKp6Q+AE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