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就是那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姜sir。
大家好,我就是那个负责问问题的小Q同学。
姜sir: 上一节我们说到明成祖朱棣夺得了天下,而他做了一件对整个中国影响都很大的事情,大到影响一直延续到现在,那就是把首都从南京迁到了北京。
小Q:为什么要迁都啊?南京不是挺好的吗?
姜sir: 因为北方地区依然处于非常复杂动荡的形势中,在那个年代,传达命令只能依靠人力,南京到北京的距离大概是1000公里,骑马来回一趟最少也得十几天。
小Q:这肯定容易耽误军情。
姜sir: 所以要想时刻掌控边境的动态,预防蒙古人的袭击,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北京。亲自去防守,明朝“天子守国门”的说法也是从这儿来的。再加上朱棣的皇位是发动政变从侄子建文帝手中抢来的,而南京是建文帝的大本营,背地里有很多大臣和百姓都反对朱棣。而燕京,也就是北京,才是朱棣的大本营。1409年,朱棣开始在北京昌平修建长陵,将自己的陵墓修在北京,向所有人证明自己已经下定决心要迁都。
小Q:那故宫就是这时候修建的吧?
姜sir: 《后汉书》中记载:“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王者立宫,向而为之。”中国古代认为紫微星象征着天子,天子所在的地方是禁地,所以天子居住的宫殿就被称作紫禁城。我们现在所说的紫禁城一般指北京故宫。北京故宫于1406年开始建设,到1420年建成。同时,从1403年,朱棣强制百姓迁往北京,包括各地的流民、富户、富商等,以此来扩充北京的人口。
小Q:这下北方经济是不是也恢复了?
姜sir: 由于北方地区已经破坏得不成样子,元朝时期,山东、河北以及河南大半被改造成放牧地区,对北方经济伤害非常大。而朱棣迁都北京后,迅速恢复北方经济,从而让国家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小Q:看来朱棣做了不少大事。
姜sir: 朱棣登基后,非常重视历史典籍的收藏保存。但由于元朝对宋朝文化的破坏和打击,导致很多之前的书籍都散落民间,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于是朱棣决定做一件大事,编写一部涵盖古今的书籍。这部书籍在朱棣的支持下,一共聚集了3000名文人名士编纂,包含文化、历史、医学、宗教、天文,甚至还有哲学和神话,共有11095册,收集的古代书籍超过8000种,被世界公认为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但可惜的是这部书只流传下来4%,目前所发现的全部加在一起,也只有400册左右。这部书如果被找到,中国的文化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Q:这部书到底叫什么?
姜sir: 就是《永乐大典》。
小Q:为什么传下来那么少呢?
姜sir: 《永乐大典》写成之后,最初藏于南京的文渊阁。后来随着迁都也被带到了北京。后世的嘉靖皇帝非常喜欢《永乐大典》,一直很想重写一部,但这个想法因为工程量太大而没有实施。但据史书记载,1557年4月,皇宫发生大火,存放《永乐大典》的文楼受到威胁,幸亏抢救及时,《永乐大典》才逃过这次火灾。嘉靖皇帝因此害怕极了,决定将《永乐大典》重新抄录一遍,于是《永乐大典》便有了两个版本。现在人们习惯于把朱棣的第一个版本称为正本,把嘉靖的重录本称为副本。我们目前看到的都是副本。
小Q:那正本呢?
姜sir: 有学者将这事称为“中国书籍史上的最大疑案”。有人认为被火烧了,有人认为在嘉靖皇帝的坟墓里。
小Q:我更希望在坟墓里,这样以后还能挖出来。那副本为什么也传下来这么少?
姜sir: 清朝乾隆年间曾对《永乐大典》的副本做了清点,共9881册,那时候已经丢失1000多册。到了1875年,还剩不到5000册。1893年,只剩下800册,被各种人用各种方式偷走了。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对《永乐大典》抢的抢,烧的烧,最后只剩下64册。直到1912年,在鲁迅等人的努力下,将这些书放到了京师图书馆,也就是现在的国家图书馆保存。
小Q:真遗憾,这么好的书籍,就这样毁了。
姜si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永乐大典》得到各方的捐赠,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永乐大典》也越来越多。现在世界各地还有《永乐大典》400多册。
小Q:真希望正本能被我们找到。
姜sir: 接下来朱棣要做一件轰动全世界的大事,是什么呢?我们下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