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就是那个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的姜sir。
大家好,我就是那个负责问问题的小Q同学。
姜sir: 在所有的开国皇帝中,朱元璋的起点是最低的。一个乞丐,最后当上了皇帝。所以当上皇帝后的朱元璋,格外地珍惜,希望大明王朝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他们朱家能够一直拥有天下。于是朱元璋开始了分封藩王。
小Q:周和西晋不就是因为分封而灭亡的吗?朱元璋还搞分封?
姜sir: 分封制的坏处朱元璋是知道的,当时很多官员也提出了反对意见,但朱元璋依然先后三次分封了自己的25个子孙为藩王。因为明朝建立的时候,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在袭击边境,尤其是对方的骑兵,神出鬼没,朱元璋肯定要给守卫边疆的将领直接指挥权。但是给了兵权,又担心这些人造反,所以朱元璋觉得,还不如给自己的家人分封呢。领兵的将领都是老朱家自家人,也放心。
小Q:那自家人要是造反呢?历史上又不是没有过。
姜sir: 朱元璋分封的目的主要还是巩固边防,因此可能导致藩王势力过大的问题,朱元璋自然也考虑到了。朱元璋相信太子朱标未来是个仁慈的皇帝,对待百姓和这些兄弟藩王会特别好,即使个别藩王造反,也不会成功,因为老百姓和大部分藩王会支持朱标。同时朱元璋认为,宋朝和元朝就是因为没有分封才被灭的,万一发生个突发事件,分封的兄弟们也能出手帮一把。
小Q: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也有道理。
姜sir: 但是朱标死得很早,1392年去世,年仅37岁。朱元璋1398年才去世。
小Q:比朱元璋去世得早,那就得换其他儿子当太子了。
姜sir: 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wén),也就是太子朱标的儿子,明朝的第二任皇帝明惠帝,历史上又称他为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后,在和他的心腹大臣黄子澄、齐泰等人商议过后,决定削藩,收回藩王手中的权力。
小Q:可以用推恩令啊,成功的经验摆在这儿呢。
姜sir: 明朝的分封和汉朝不一样,汉朝的藩王有自己的土地、军队和独立的权力,就相当于是个小国王。而明朝的藩王不同,很多藩王仅仅是有一个好听的称号,根本没有统治封地的权力。“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意思是分封的王侯不给他土地;虽然有爵位,但是不能管理百姓;有俸禄,但是不用管理事务。
小Q:原来朱元璋在分封的时候,就做好了防备呀。
姜sir: 可建文帝采取的方式就是直接把藩王的爵位和权力一起剥夺了。首先处理了五位藩王叔叔,要么贬为老百姓,要么软禁,要么流放。
小Q:连废五位,其他的藩王会不会有意见?
姜sir: 肯定会有意见,但是谁会轻易造反呢?造反这件事,要么成功,要么命都得没了。稍微看点历史书的就知道,有几个成功的呢?建文帝的削藩计划实行得很顺利,最重要的一个目标也要开始了,就是叔叔朱棣(dì)。建文帝任命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掌握了北平的军事控制权。
小Q:那应该问题不大了,军队都在建文帝派来的人手里了。
姜sir: 而就在建文帝命令秘密抓捕朱棣的时候,张信背叛了他,提前将消息告诉了朱棣:“皇帝要抓你。”于是朱棣召集手下,走上了造反之路。
小Q:朱棣应该特别感谢张信吧?
姜sir: 朱棣后来称呼张信为恩张,这可是恩人啊,而张信的这次告密,也改变了明朝历史的走向。朱棣夺取了北平城,这时候得给自己找个造反的理由啊。于是他翻了翻他爸爸朱元璋写的书,竟然找到了理由。
小Q:怎么可能?朱元璋会写造反的理由?
姜sir: 朱元璋不仅制定了国家的法律《大明律》,还为子孙后代制定了《皇明祖训》作为家法。《皇明祖训》中有这样一段:“如朝中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意思就是皇帝身边有奸臣小人,得到皇帝的秘密通知,“亲王”有权带兵去消灭皇帝身边的这些小人。
小Q:可是建文帝也没秘密通知朱棣啊。
姜sir: 这就是一道阅读理解题,朱棣认为,“不用秘密通知我,我已经知道了,现在我就要去消灭那群奸臣”。于是自己打着“尊祖训、清君侧”的旗号,一路杀向都城。
小Q:我发现只要想造反,怎么着都能有理由,但建文帝的兵力应该比朱棣雄厚吧?
姜sir: 当时的建文帝拥有全国的兵力,而朱棣起兵时,只有区区10万人,粮草、装备、后勤补给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那么这场战争谁能笑到最后呢?我们下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