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未曾参加过葬礼,但全世界每一秒钟就有两个人死亡。你读完上一句话的工夫,世上就少了八个人。现在少了十四个。如果你觉得太抽象,那么试试看这个数:两百五十万。这是美国每年大约死亡的人口总量。死者被巧妙地隐藏起来,以至于生者很难察觉到这一数量的变化。除非一年来大家都活得挺好,年底时突然死了两百多万人,我们才会大为震惊——这几乎等同于整个芝加哥的人口,或者休斯敦,或者拉斯维加斯加上底特律那么多。除了明星等公共人物的死讯,我们鲜少关心平时都有谁死去,任凭他们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既然人死后就不能自理,那么总得有人给他们收尸,把他们从家里或者医院运到藏尸体的地方——殡仪馆或法医办公室。在但丁的《神曲·地狱篇》里,干这活儿的是卡戎。他是一个魔鬼,满脸胡楂儿,白发苍苍,专门摆渡死者穿过冥河来到地狱。
在西风火葬场,卡戎的角色由克里斯担任。
克里斯五十多岁,皮肤晒成了褐色,满头银发甚是扎眼,一双眼睛经常流露出巴吉度犬式的忧伤。他总穿戴得异常干净,卡其裤搭配老式衬衫——标准的加利福尼亚正装。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他。他让我想起莱斯利·尼尔森——“白头神探”系列电影的主演,这是我童年时的最爱。
克里斯说话慢条斯理,语调很平淡。他至今仍是单身——从没结过婚,也没有孩子,独自一人住在一间小公寓里。每晚,他回到家中,一边吃拉面,一边看查理·罗斯的访谈节目。他是个愤世嫉俗的坏脾气老头,但并不招人讨厌。看他就像看沃尔特·马修的电影,令我开心得很。
克里斯比麦克年长,从事殡葬工作的时间也比他长,但作为一名尸体运输司机,严格来说,克里斯在为麦克工作。他们二人之间的对话堪比老式喜剧片:克里斯走进麦克的办公室,说自己要去伯克利收殓一个金先生的尸体,但行车路线不太理想,路上不仅拥堵,还会碰上道路施工,现代城市的罪恶被他唠叨了一个遍;麦克应付地嗯了几声,假装点点头,一门心思地在用电脑把死亡证明存档,几乎没怎么搭理他。
到人家的家里收殓尸体的做法叫“上门服务”。现如今,医生已经很少出诊了,但殡仪业仍保留着这项业务,服务时间不分昼夜。根据殡葬业的相关规定,个人可以单独前往医院、养老院、法医办公室收殓尸体,但前往别人家里的话必须得是两个人。所以,当有人要求上门服务时,克里斯得有个副手,那个人就是我。
其实,我特别感激这条“两个人规定”。轮床是人类发明的最难用的东西,根本不听你使唤,怎么推都不动,还发出刺耳的当啷声,简直是专门用来让你在上司面前丢脸的工具。比尸体更不好伺候的,估计就只有这个玩意儿了。让一个人独自在陌生人家里操作轮床,想想都觉得恐怖。
在西风火葬场工作的第二周,我迎来了第一次上门服务的机会,地点在南旧金山。死者是亚当斯夫人——一个四十岁左右的非洲裔美国人,死于乳腺癌。
克里斯和我跳上他的货车,像卡戎将死者迎上渡船那样,准备去接亚当斯夫人。这辆车跟随克里斯将近二十年,车是白色的,车厢没有窗户。公共频道播放的防拐广告里,提醒儿童不要搭的陌生人的车型,就是这种。西风火葬场有一辆运输尸体的专车,比克里斯这辆车要新,深蓝色,外观和内饰都是专为尸体收殓工作设计的。但克里斯的喜好一成不变,他只喜欢自己的车。
我们行驶在连接奥克兰和旧金山的海湾大桥上,我下意识地感慨道:“这个城市看起来真美。”话一出口,我就知道大事不妙。
克里斯一脸不可思议地看着我。“也许吧,”他说,“但你住在这儿,你知道这里实际上是一个肮脏、吵闹的粪坑。假如我们能用燃烧弹炸飞整座城,那就最好不过了。前提是我们能穿过这座桥。”
“为什么说是‘前提’?”我问道,脑子里想着城市被炸的场景。
“想想这座桥是怎么建的,凯特,”他叫我“凯特”,“一堆八十英尺长的花旗松木桩插在泥里,上面挤满了人和车。从结构上说,这就好比把牙签插在果冻里。我们根本站不稳,木桩随时会断成两半,像折树枝似的那么容易。到那时,我们全都得死。”
我放声大笑,嗓音比平时尖了一些,我赶紧下意识地仔细沿着桥墩打量。
二十分钟后,我们把车停在亚当斯家门口。没有华丽的老式灵车,没有骏马,没有随仆,只有我、克里斯,还有一辆二十岁的普通白色货车。
进门之前,我让克里斯给我又讲了一遍流程,我可不想在死者丈夫面前丢人。
“别担心,凯特,这点儿事连猴子都能做。来,我给你讲一遍。”
离大门越近,我就越意识到,我俩要对付的不仅是死者丈夫一个人。屋外至少有十五个人在走动,警惕地看着我们走近大门口。进屋后,我和克里斯来到客厅。客厅的天花板非常高,屋里大概有四十个人,他们围站在一个女人的尸体旁。看到我们进来,他们马上停止了交谈,说话的声音戛然而止,仿佛有人从唱片上挪走了唱针。
“好极了,”我嘟囔着,“他们受人爱戴的女族长就要被屋里仅有的两个白人装进恋童癖专用货车里带走了。”
克里斯表现得倒是很淡定。“大家好,我们是西风火葬场的工作人员。请问,这位就是亚当斯夫人吧?”他指向客厅中央的尸体问道。
很明显,她就是亚当斯夫人,根本用不着问,但众人貌似觉得很受用。一个男人站出来,介绍自己是亚当斯先生。
我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用严肃的口气问道:“您是她生前的丈夫?”
“年轻人,我现在也是她的丈夫,不是什么‘生前的丈夫’。”他以令人畏惧的眼神瞪着我,其他四十双眼睛也一起向我投来犀利的目光。
“这回砸了,”我心里暗想,“我完了,不仅丢了自己的脸,还让家族蒙羞,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然而,克里斯仍是一副泰然自若的样子,不紧不慢地开口道:“您好,我是克里斯,这位是凯特琳。我们可以开始了吗?”
在一般情况下,死者的亲属此时都会离开房间,把尸体交由殡仪馆的工作人员处理,但这家人非要看着我们干活不可。也就是说,我要在四十个哭哭啼啼、对我恨之入骨的人眼皮底下完成首次收殓尸体的工作。
就在我绝望之时,克里斯充分施展了他的魄力。他用那天和麦克描述路况的口吻,向众人介绍收殓亚当斯夫人尸体的方法,其实是在讲给我听。
“现在,我们把轮床推到病床旁边。凯特琳用侧面的摇柄把床放低。我把布单铺在夫人的头下面,凯特琳将另一侧铺在她双脚下方。然后这么一拉,亚当斯夫人的身体就用单子裹好了。接下来,凯特琳要把她的双脚抬上轮床。一、二、三,好。现在,凯特琳再用布单裹一层,然后把夫人固定在轮床上。”
克里斯滔滔不绝地说着,直到我们把亚当斯夫人裹好,用束带稳稳地绑在轮床上。屋里的人看得入了迷,一个动作都没落下。我很感激克里斯,他没有让别人看出我是个新手,实际上连我都被自己唬住了。克里斯细致的讲解,让我觉得自己真知道该怎么做。我平时对自己一向感觉良好,有这种错觉估计也正常。
我和克里斯把亚当斯夫人推出前门时,她的儿子叫住了我们。他和我差不多大,却已经没有了妈妈。他想把一朵花放在轮床上。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于是脱口而出:“她肯定是个了不起的女人。相信我,我看人很准的。”
这无疑是个赤裸裸的谎言。我第一次上门服务,对包裹尸体一窍不通,没来得及察言观色,就断定死者生前“了不起”。
“嗯,是啊,谢谢你。”他说道。
返回西风火葬场的途中,亚当斯夫人在后车厢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克里斯一直安慰我,告诉我今天没有那么糟糕。“瞧,凯特,我们总赶上人们最难过的时刻。如果有人想买新房、买新车,他一定会亲自去挑选。但是,人们能从我们这里买到什么呢?什么都没有。我们不但收了他们的钱,还把他们的挚爱之人带走,没有人想这样。”我感觉心情好些了。
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西风火葬场的两台火化炉每天要处理六具尸体(每台各三具)。赶上高峰期,一周可以火化三十具。而每次上门服务至少需要四十五分钟,如果服务地点在海湾大桥的另一头,花的时间就会更长。从理论上来说,克里斯和我应该天天在外面奔波。克里斯确实经常往外跑,主要是想躲着麦克,不然就得给他跑腿,取个死亡证明或者到邮局办事等。我基本都待在火化间,一心一意地火化尸体。现在很少有人选择在家中离世,因此大多数收殓尸体的情况不用两个人出面。
把医院作为临终场所其实是一个相对新的理念。十九世纪,只有孤苦无依的可怜人才会在医院死去。鉴于此,人们都愿意在亲友的陪伴下,于家中撒手人寰。到了二十世纪初,仍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美国人选择在家中离开人世。
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医学化死亡”的概念才出现。医院的数量不断增多,从而把人们从可怕的死亡场景中解脱出来。过去,宗教人士为临终之人送行,并引导其亲属走出悲痛,如今则由医生陪伴病人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医学解决生死问题,与能否上天堂无关。医院把死亡卫生化、规范化。在医学专家看来,公众并不适合参与其中,因为——借用死亡历史学家菲利普·阿雷兹的话来说——死亡是“令人作呕的景象”。于是,人们把“弥漫着尿臊、汗液和腐烂等混合气味,床单上沾满污秽”的房间视为禁忌,坚决不踏进去一步。而医院正是在不冒犯生者的前提下,允许死亡回归它的本来面目。
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暗示我们,如果暑假期间没有完成规定的志愿服务时数,我们就上不了大学、找不到工作,最后只能以失败者的身份孤独终老。于是,高一那年的暑假,我决定去火奴鲁鲁 市中心的“女王医院”当志愿者。我不吸毒,成绩也不错,工作人员核实信息之后,拿给我一件丑陋的亮黄色polo衫和一个名牌,让我去志愿者办公室报到。
我可以选择医院里的两个部门进行志愿服务,每周轮换一次。礼品部和妇产科都是大热门,但对我没什么吸引力。我可不想跟写有“早日康复”字样的气球和吱哇乱叫的婴儿待在一起,不然我整个暑假都会陷入一种倒胃口的伤感情怀。我的第一选择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的前台,幻想着护士给伤员擦拭额头的柔情一幕——就是“二战”中经常出现的那类画面。
然而,ICU远没我想象的刺激。他们才不会让一名高中生加入抢救病人的行列。于是,我只得坐在那里,看着心急如焚的家属在等候室里进进出出,不是去上厕所,就是去给咖啡续杯。我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我的第二个选择就明智多了。物流部的工作很多样,例如把邮件和备忘录发往各个病房、帮刚出院的老奶奶推轮椅。除此之外,物流部还负责把逾期未领的尸体转移到地下室的太平间。这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工作。部门里的正式员工不太理解我这种热情,但只要出现“黑色指令”——有尸体需要转移时,他们就会很大度地叫我过来。
现在回想起来,这家医院实在是不可思议——“没问题,虽然你只有十五岁,但我们同意你搬尸体。”我不敢相信他们会让小志愿者做这种事。不过我后来一想,他们一开始确实不太情愿,但经不住我的百般哀求,最后才勉强同意。
我的直接领导叫凯普,年纪不大,是夏威夷本地人。他看了看显示屏,操着浓重的口音对我说:“凯特琳,你能去莆阿喜病房把山崎先生带出来吗?”哦,当然,我求之不得呢。
我和凯普来到山崎先生的病房。山崎先生蜷缩在一尘不染的病床上,已经停止了呼吸。他看起来像一具博物馆里的木乃伊,皮肤的颜色很深,像块棕色的牛皮。因为疾病和衰老,他全身干巴巴的,体重还不到九十磅 。不管是我还是凯普,一个人用一只手就能把他抬到担架上。
“哇,老头子岁数真不小了,是吧?”凯普惊讶地说。山崎先生这把岁数,让资深的尸体搬运工都不淡定了。
我和凯普拿来的担架,其实是一个有着担架外观的金属笼子。我们把山崎先生放进去,上面盖上一块不锈钢板,然后用一个白床单把整个担架罩起来。从外表上来看,我和凯普只是从山崎先生的病房推出一个空担架,没有人躺在上面。
我俩推着担架进入电梯。电梯里都是普通的访客,他们手中捧着泰迪熊和鲜花,根本想不到身边还藏有一具尸体(下次你在医院看见两个成年人煞有介事地推着一个空担架时,请想想山崎先生)。这些人早早地出了电梯,最后只剩下凯普、山崎先生和我一路来到地下室。
“女王医院”一直用良好的医疗环境标榜自己,展示的不仅是最新科技,还用夏威夷艺术作品装点墙面。他们用一切手段——伪造的担架、地下秘密停尸房——巧妙地掩盖死亡,让死亡远离大众的视线。死亡意味着医疗系统的失败,不能让病人和病人家属知道医院有人死了。
凯普和克里斯很相像:他们都是体面人,负责把尸体从大众身边运走。对他俩而言,这不过是一份乏味的工作,但在普通人看来,他俩的职业既神秘又恶心。
前几次上门服务,我彻底见识了克里斯的沉着和冷静。即使在狭窄到挪不动脚的屋子里,克里斯也能完成任务。看着眼前螺旋向上的窄楼梯,他叹了口气说道:“拿折叠架来。”克里斯所谓的折叠架指的是折叠式担架——战场上用来运走伤员的那种。我们将尸体绑在这个鬼玩意儿上,然后把担架侧过来抬。一路上,死者的肚子在我们的头顶上下不断地摆动——只要能把尸体运上车,我们做什么都行。
“这和搬家差不多,”克里斯向我解释道,“都是一些几何和物理问题。”
面对腐烂的尸体、超重的尸体和古怪的尸体时,克里斯从未乱过阵脚。说到古怪,有一次我们来到海特区的一幢宅子,一位绅士领着我们进入一间阴冷、破败的地下室。这位绅士留着尖尖的八字胡,有一双爪子似的大手,像极了恐怖电影明星文森特·普莱斯。一具男尸躺在地下室的角落里,身体蜷成球状,一只玻璃眼直勾勾地盯着我们。“见鬼了,凯特。他在冲我们使眼色吗?咱们去拿折叠架吧。”
搬运尸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要放弃。听起来也许有些老套,但克里斯对此坚信不疑。他告诉我,他曾经碰到一具重达四百磅的尸体。死者生前是个囤积癖,家里堆得满满当当,到处都有蟑螂乱爬。尸体在三楼,克里斯当天的助手拒绝上楼,一口咬定他们二人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尸体搬出去。“我一下子失去了对他的敬意。”克里斯说,“我最恨那些不愿意尝试的人。”
在路上奔波的那段日子,我越来越了解克里斯。比如说吧,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他曾在夏威夷给一个蛮横的施工经理打工,干了差不多两年,至今仍对此耿耿于怀。从谷歌地图上可以看到,那时离他住地方圆三个街区以内,还住着我当时新婚不久的父母和年轻的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这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他们几个人说不定曾在商店里擦肩而过,或者一起在马路边等红灯)。
给亚当斯家提供上门服务的几周后,我和克里斯来到玛丽娜区的一栋豪宅。我俩一路上谈笑风生,谈论着夏威夷的天气和麦克的粗鲁无礼。宅子坐落在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我们把车靠路边停好。“你知道我在想什么吗,凯特?”我们往外拿橡胶手套时,克里斯说道,“咱俩就像杀手,跟《低俗小说》里那两个家伙似的。他们前一秒还在车里讨论三明治,后一秒就打爆了别人的头。咱们刚才还坐在车里扯淡,现在就要给别人收尸了。”
我们敲敲门,一个深色头发,五十岁左右的女人开了门。我冲她咧嘴一笑,看上去特别真诚。在这种时刻,一个诚恳的笑容远比虚伪的同情有用。
“我等你们好几个小时了!”她大声尖叫着。
“女士,现在是交通高峰期,我们是从奥克兰赶过来的。”克里斯用“克里斯式”平静的嗓音说道。
“我不管,妈妈应该享受最好的待遇!妈妈做事非常体面,因为她本身就是个体面的人。你们却迟到了,这非常不体面!”她没完没了地嚷嚷着。
“我很抱歉,女士,我们一定好好照顾她。”克里斯说。
我和克里斯来到卧室,看到了“妈妈”。我俩刚要用裹尸布包上她时,那个女人一下子扑到她妈妈身上,夸张地号啕大哭:“不,妈妈,不!我需要你,妈妈,别离开我!”
这应该是人类真情流露时的样子吧。死亡、分离、抱头痛哭,该有的都有了。我认为自己会被打动,但我没有。“内疚。”克里斯含糊地说。
“你说什么?”我小声问道。
“她很内疚。这种事我看得太多了。她很少回来看她妈妈,现在却一副没有妈妈就不能活的样子。太扯了,凯特。”他说道。我知道他是对的。
女人终于放开母亲的尸体,我们把“妈妈”固定好,推了出去。我们把轮床推到屋外,街上的人都停下来盯着我们。遛狗的人站在原地不动,推着婴儿车的瑜伽宝妈们也放慢了脚步。他们一个个目瞪口呆,以为我们是侦探或法医,正从穷凶极恶的犯罪现场搬运尸体,殊不知我俩只是殡仪馆的员工,上门收殓一个在家里寿终正寝的九十岁老太太而已。
死亡并非一直与丑闻和猜忌相随的。十四世纪,“黑死病”大瘟疫横扫欧洲,大批尸体置于街头,完全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有时一放就是好几天。马车陆陆续续将尸体运到城外,那里已经挖好了大规模处理尸体用的填尸坑:放一层尸体,填一层土;放一层尸体,填一层土。埋尸的方式“和做意大利千层面差不多,一层面皮,一层奶酪,如此反复”,意大利一位编年史学家如此形容道。
如今,不必被迫与尸体打交道已成为发达国家的特权。在印度恒河畔的瓦拉纳西,每天有八十到一百级石阶用来举行火葬。火化在露天进行(有时由低种姓阶层的儿童从事这项工作),骨灰和没有完全烧毁的遗骨被抛入“圣河”——恒河。火化的费用通常不菲,昂贵的柴木、艳丽的布料、高级的火化工人,加起来可是一大笔钱。有些家庭负担不起火葬费,但仍想让自己的亲人魂归恒河,就只能趁夜色把整具尸体放进河里,让其在水中慢慢腐烂。瓦拉纳西的游客因此时常看到肿胀的浮尸不是漂在河中,就是被狗啃食。恒河里的尸体越来越多,印度政府只好投放了几千只肉食龟,让它们把“坏死性污染物”全部吃掉。
为了避免使用这种令人不悦的尸体处理方式,工业化国家已经建立起一套体系。就在此时,众多没有标记的白色货车正载着尸体穿行在公路和州际高速公路上,飞机也载着货舱里的尸体和客舱里的乘客横跨地球。我们总是把尸体藏在下面。我们不仅把尸体埋在土里,还把它们藏在假冒的担架下面、飞机货舱下面,以及我们的意识深处。
只有当体系遭到破坏时,我们才会发现它们近在眼前。卡特里娜飓风侵袭后,《华盛顿邮报》引用了传染病研究和政策中心迈克尔·奥斯特霍姆博士的一句话:“卡特里娜飓风带给我们很多教训,其中一个就是美国人不太习惯在大城市的街道上看到无人问津的尸体。”说得太委婉了,博士。
克里斯和我用几分钟时间把“妈妈”从前门推到货车上,给了遛狗的人和瑜伽宝妈们一个不大不小的震撼。一丝腐烂的气息,让他们意识到生命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