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7.酝酿效应:天了噜,思考不带脑这样也可以!

为什么有的人不假思索,就能做出很正确的决定?

其实啊,“不假思索”也是一种技术活。这可不是胡说八道,在心理学效应叫做“酝酿效应”就能解释我上面所说的那个结论。

传说,古希腊的希伦王召见阿基米德,让他鉴定纯金王冠是否掺假。接到这个任务后,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多日,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于是,有一天,他决定先停下手头的工作,泡个热水澡放松一下。在跨进澡盆洗澡时,有一部分水从浴盆边溢了出来。而且,他还发觉自己入水愈深,身体就愈轻。

于是,他恍然大悟,通过计算将王冠沉入水中排出的水量解决了国王的疑问,并有了关于浮力问题的重大发现。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的这一戏剧性过程,后来被心理学家归纳为“酝酿效应”——很多时候,当我们尽力去解决一个复杂的或者需要创造性思考的问题时,无论耗费多少精力都找不到正确的思路。在这种时候,暂时停止对问题的积极探索,反而可能会产生关键性的灵感,而这就是“酝酿效应”。

心理学家认为,所谓的“酝酿”过程并不是停止思维,而是将原先的整个思维过程转入潜在的意识层面,通过潜意识对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进行组合,从而获得类似于“灵感”的思维状态。

而这种状态的触发因子就是中途的休息过程。在放下难题之后,大脑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反而有利于在潜意识层面形成具有创造性的思维状态。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提出过一个观点: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直觉的,一种是逻辑的,前者是“从想象中得来的”,后者是“从理智中得来的”。当逻辑思维走进死胡同的时候,通过放松和休息的“酝酿”过程,将思维的工作交给直觉,通过大脑中隐含的某种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领悟,反而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西尔维拉曾设计过一个实验,专门演示“酝酿效应”。

西尔维拉选取了三组性别、年龄和智力水平等都大致相同的志愿者,要求他们思考同一道难题。

根据实验要求,第一组有半个小时来思考,中间不允许休息;第二组先思考十五分钟,然后无论解出与否都要休息半小时,然后再回来思考十五分钟;第三组与第二组类似,仍是前后各思考十五分钟,但是中间休息的时间延长到四个小时,用于打球、玩牌等休闲活动。

试验结果是,第一组有55%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二组有64%的人解决了问题,第三组有85%的人解决了问题。

实验结束后,西尔维拉依次记录每个志愿者的解题过程,发现第二、三组志愿者休息完后再回头来解题时,并不是接着之前已有的思路继续往下做,而是从头做起。

通过这次实验,西尔维拉确信,“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的不恰当思路的定式,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很显然,这种把难题暂时放一放,穿插一些其他事情的做法,使人们不会陷入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能够采取新的步骤和方法,从而使问题更容易被解决。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过类似的体验。而由此延伸出来的很多观念,比如“劳逸结合”的工作理念,以及以分割时间为基础的各类时间管理方法,都是从“酝酿效应”中延伸出来的。

因此,当我们面临一个难题时,千万不要钻牛角尖,更不要因此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解决不了难题,而是走进了僵化的思维定式中不能自拔。这时,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做别的事情。通过暂时放下这个问题,消除掉僵化的思维模式,过几小时、几天,甚至很长时间之后再来拾起它,我们的大脑便能够运用新的思维模式去解决这个问题。

要相信我们的大脑,它比我们想象中更强大。人脑中隐含着某种迅速而直接的洞察和领悟,这种能力被称为“灵感”或“直觉”。要相信,即便我们停止思考问题,大脑中收集到的资料也不会消极地储存在那里,它会一直在意识深处,重组、加工原来存储的那些资料,进而产生新的想法。 jFZ/R2PpLEQalDEYEW8C8XmKLEDcU+hZVMIUDpi1s0GY9nbKshFHmwllWYzm+L4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