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自我服务偏见:你认识自己认识得够全面么?

如何全面地认识自己?

大家听了这个问题,可能觉得并没有什么,自己身上不存在这个问题。毕竟,别人不了解自己,那是因为他们不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不会读心术等等。但是如果说自己不了解自己,这是在搞笑吧?

这还真的不是搞笑,我们很多人都没办法全面地了解自己,而这还是有科学依据的。

澳大利亚有一位心理学家,他曾对任职于某家公司的经理级高管做过一个关于自我认知的调查,结果发现,90%的高管对自己业绩的评价都超过了平均水平。其中,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是高于实际平均水平的,只有1%的人认为自己的业绩低于平均水平。

然后,心理学家虚构了一个全公司的平均奖金水平,让那些高管评价自己的报酬和能力关联,结果发现,当他们的奖金高于平均水平时,他们往往认为是理所应得的,觉得那是他们工作努力、成绩突出的合理报答。

而当奖金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时,他们往往觉得自己努力工作了,结果却没有得到公平的待遇。总而言之,他们很少能坦然接受自己不如别人的现实,也很少会想办法做出改变;事实是,他们大都会怨天尤人,并找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这家公司的高管都是自大狂吗?事实上,这其实是所有人的通病,在心理学上称为 “自我服务偏见”

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在他的著作《社会心理学》中,对自我服务偏见定义:当我们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一种潜在的偏见。我们会一边轻易地为自己的失败开脱,一边则欣然地接受成功的赞誉。在很多情况下,我们认为自己比别人好。这种自我美化的感觉使多数人陶醉于自己优秀的一面,而只是偶尔瞥见其阴暗的一面。

通俗地说,这是人们在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的一种潜在的偏见。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的时候,经常容易归因于自己,而做了错事之后,则怨天尤人,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

比如,很多运动员在取得胜利后,一般会认为这是因为自身的努力,对于失败,则归咎于其他因素,如错误的暂停、不公平的判罚、对手过于强大、裁判吹黑哨等等。

不光是运动员,而那些碰上交通事故的司机们的表现也很类似,他们总是像下面一样描述事故的原因:

“不知从哪里钻出来一辆车,撞了我一下就跑了。”

“我刚到十字路口,一个东西忽然出现,挡住了我的视线,以至于我没有看见别的车。”

“一个路人撞了我一下,就钻到我车轮下面去了。”

当公司利润增加时,很多CEO会把这个额外的收益归功于自己的管理能力,而当利润开始下滑时,他们则会想:究竟怎样才能让这些不争气的员工有点责任心呢?

甚至,在描述成功和失败时,我们所使用的主语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例如:

“我的历史考试考了个A。”

反之,一旦成绩不理想,则是:

“历史老师居然给了我一个C!”

关于人们在婚姻生活中的自我服务偏见,加拿大的一些心理学家也曾经做过研究。

在一个全国性的调查中,他们发现,91%的妻子认为自己承担了大部分的食品采购工作,但只有76%的丈夫同意这一点。

其中,某个访谈案例提到,每天晚上,那位受访者和他的妻子都会把要洗的衣服随手丢到脏衣篮的外面。第二天早上,夫妻俩中的一个会把衣服拣起来放进篮子里。当妻子让丈夫去拣衣服的时候,丈夫想的是不该让自己去拣,因为他觉得之前十有八九都是他去拣的。于是,他就质问妻子拣了多少次衣服,让人惊讶的是,妻子的回答是差不多十有八九是自己拣的衣服。

在我们的记忆中,会不自觉地夸大对自己有利的信息,而忽略对自己不利的部分。这也是自我服务偏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自我服务偏见又被称为“自利性偏见”。

正是因为如此,这种自我服务偏见会造成许多人际冲突。在团队合作中,自我服务偏见会使合作中的人感觉是自己而不是其他合作者做出了主要贡献,在合作不顺利时倾向于批评合作者,这样很容易导致合作的终止。

而夫妻间的自我服务偏见,则容易导致夫妻在家务上争吵不休,使得夫妻关系不和……

可见自我服务偏见是一种归因错误,是影响人际交往的一大因素,所以,我们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这种基本的归因错误,以维系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 JDgaheYSnE3B+YzHiTxYdyLCfR24QM96sCrlxEMwPF388PGfKQ1F3Dz+ZY8QDYFN



03.沉锚效应:独立思考是一种能力,你get到了吗?

如何正确地独立思考?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先要和大家讲一个小故事:

1974年,希伯来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做了一个实验。实验要求志愿者对非洲国家在联合国所占席位的百分比进行估计。

首先,他们随机给了每组志愿者一个百分比数字。然后,他们逐个暗示志愿者,这个随机数字比真实数字大或比真实数字小。最后,要求志愿者估计出一个真实数字。

有趣的是,志愿者最后估计出来的数字,都受到了一开始的随机数字的影响。比如,有两组志愿者得到的随机数字分别是10%和65%,而他们最终估计出来的数字分别为25%和45%——非常接近这两组志愿者一开始得到的随机数字。

两位教授做的这个实验,就是为了验证他们之前提出的“沉锚效应”。这个理论认为,人们做决策前,思维往往会被自己获取的第一信息所左右,第一信息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你的思维固定在某处,从而产生先入为主的歪曲认识。

例如,志愿者明明知道一开始得到的数字是随机的,和真实数字毫无关联,但是,在估计真实数字时,还是下意识地将自己的估计锚定在随机数字的一定范围内。

之所以称为“沉锚”,是因为这个锚点埋藏于意识的深处,很多人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已经被埋入了锚点,以为自己是通过独立思考做出了决策,其实,自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各种先入为主的信息误导了。

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说的是有一家卖三明治的小店,店里有两个售货员,其中一个售货员永远比另一个售货员的营业额要高。要知道,在购买快餐时,顾客一般都是随机选择售货员的,甚至会选择排队人数较少的那个售货员。所以,不管有多少个售货员,从理论上说,他们的营业额是不应该有太大区别的。

这种现象引起了老板的注意。于是,有一天,他特意站在柜台边观察,然后发现,每当客户点餐的时候,其中一位售货员会问他:“需要加一个煎蛋吗?”客户有说加的,也有说不加的,比例基本是1∶1对开。而另一个售货员则问:“请问,需要加一个煎蛋还是两个煎蛋?”这时候,至少有70%的顾客会下意识地回答“加一个”或者“加两个”,只有30%的客户要求“不加鸡蛋”。

自然而然地,后一个售货员的营业额比前一个售货员高出很多。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对 “沉锚效应” 的应用。后一个售货员成功地在顾客做出决策之前就埋下了一个“沉锚”——他要煎蛋,因此,顾客的思考范围被锚定在了“需要几个鸡蛋”上面,只有少数人会想到,他还有第三种选择——不要鸡蛋。

当然,思维锚定是人的心理反应,要想彻底克服它绝非易事。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总会不自觉地接收大量信息,从而形成某种思维范式,而这些信息一方面有助于我们思考,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成为某种“沉锚”,反而锚定了我们的思维。

那么,该如何避免或减少“沉锚效应”呢?首先,你需要尽量拓宽视野,不断学习与实践,集思广益,多多听取别人的建议与方法,所谓“先入为主”,其实归根结底是接收的信息量太小。

人的大脑很奇特,当处理的信息越少,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就越弱。相反,在处理海量信息的时候,大脑反而会高速运转,判断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是无意义的“沉锚”。

例如,当第一次见到某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完全忽略之前听到的关于这个人的只言片语,用自己的眼光去做判断,也可以通过事先收集大量关于这个人的信息,用于辅助见面时对此人的判断。对事情也是一样,遇到一件事情,要么就完全忽略之前的信息,当场分析事情本质然后做决定,要么就集思广益,深入而全面地思考。

总而言之,避免 “沉锚” 的两个重要方法:一是彻底无视之前的所有信息,剔除“沉锚”的隐患;二是大量地收集信息,全面分析问题,最后做出理性的判断,把“沉锚”的影响降到最低。 JDgaheYSnE3B+YzHiTxYdyLCfR24QM96sCrlxEMwPF388PGfKQ1F3Dz+ZY8QDYFN



04.瓦伦达效应:为什么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我们越在意什么事情,什么事情就越是做不好。说到这里,相信很多朋友都会深有同感吧!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想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这样一个心理学概念—— 瓦伦达效应

“瓦伦达效应”得名于美国著名的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瓦伦达一直以精彩而稳健的高超演技而闻名,从未出过事故。1978年,73岁的瓦伦达决定,最后走一次钢丝作为告别演出,然后宣布退休。

他将表演地点选在了波多黎各的海滨城市圣胡安。没想到,以前从来没有出过任何差错的瓦伦达这次却彻底失败了——当他刚刚走到钢索中间,仅仅做了两个难度并不大的动作之后,就从数十米高的钢索上摔了下来,当场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回忆。瓦伦达在出场前就不断地自己说那次表演十分重要,不能失败。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瓦伦达都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而在最后一次的表演中,瓦伦达太想成功了,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如果他不去想这么多走钢索之外的事情,以他的经验和技能,是不会出事的。

这件事发生之后,这种在巨大心理压力之下患得患失的心态,被心理学家命名为“瓦伦达心态”,又称“瓦伦达效应”。

我们常说,“压力就是动力”,但“瓦伦达效应”告诉我们,压力是一把双刃剑,驾驭得当可化为无往不利的法宝,反之则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压力心理研究鼻祖汉斯·赛叶医生将压力分为有害的不良压力和有益的良性压力:良性压力能够给人以动力,使人愉快并能有效地帮助人们生活;而不良压力不仅使人感到无助、灰心、失望,还会引起身体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

“瓦伦达效应”就属于这种“不良压力”。这是一种非理性的压力,因为这种压力的根源是人们患得患失的心态,并不是担心自己不够好从而想办法提升自我,而是在反复担心“失败后怎么办”。前者带来的是正面情绪,而后者带来的则是实实在在的负面情绪,会使一个人的精力分散,最终浪费在无用的胡思乱想上。如此一来,又怎么会成功呢?

其实,他们不知道的是,与其因患得患失而最终品尝失败的苦果,不如一开始就放手一搏,这样反倒会有成功的可能。

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著名演讲家约翰·琼斯年轻时参加过一个演讲比赛。这场比赛是迈阿密大学组织的,选手来自全美的名校,赞助公司包括卡耐基学校等培训界名校。

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半决赛的时候,琼斯感到非常紧张。首先是因为这场比赛对他来说很重要,他希望能借此进入演讲界的圈子中;其次,在经过一系列搏杀后,对手的实力也让他感觉有些胆怯。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琼斯一拿起演讲稿,就感觉心跳加速、喉头痉挛,试讲的时候,他甚至大段大段地忘词。

眼看着比赛日期临近,琼斯的状态却越来越差,他几乎就要放弃了。当放弃的念头在脑海中闪过时,琼斯振作起精神,暗暗地告诫自己——无论如何都不能放弃!即使最终被淘汰出局,也不能主动放弃!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琼斯开始慢慢接受自己在比赛中被淘汰的可能性,奇怪的是,他反倒不紧张了。

最后比赛的时候,没有了心理负担的琼斯完全放开了,他声情并茂的演讲征服了评委,也让对手佩服有加。随后,他成功地闯进了决赛。

这一次经历,让约翰·琼斯具备了一个演讲家最重要的能力,那就是从容面对大场面的能力,这让他以后的道路顺畅了不少。

“瓦伦达效应”其实非常简单:过度紧张带来的压力,摧毁了长期训练所形成的无意识反应能力。所谓“熟能生巧”,当出现某些意外情况的时候,一个技巧熟练的人会下意识地做出正确的应对——这并不是运气,而是在日常训练中获得的潜意识记忆。

而患得患失的心理让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连一些最基本的应对都需要深思熟虑(比如,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反应变慢,思维也就跟着变迟钝了。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当避免患得患失的紧张情绪,踏下心来认真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JDgaheYSnE3B+YzHiTxYdyLCfR24QM96sCrlxEMwPF388PGfKQ1F3Dz+ZY8QDYF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