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货币产生以来,其具体形态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一直在不断地变化。货币形态的演变主要体现在货币材料的变化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受其各自不同的经济状况和文化条件的影响,曾流通使用过形态各异、材料不同的货币。从货币形态的总体演变过程来看,货币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等不同的形态。
微课堂
货币形态的演变
实物货币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货币形态,是由某种本身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普通商品充当的。例如,在我国历史上,贝壳、布帛、珠玉、粮食、农具都先后或同时充当过货币;在国外,则还有用牲畜、皮革、烟草、盐、砂糖等作为货币的记载。当时,这些充当货币的商品除了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以外,还可直接用于消费,既是货币商品又是普通商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参与交换的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品交换的数量越来越大,多数实物货币所固有的不便携带、不易保存、不能分割、难以计量等缺陷致使其渐渐被金属货币替代。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逐步掌握了金属开采和冶炼技术,世界上相继出现了铜、铁、金、银等不同的金属。最早用金属充当货币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天然的实物货币不足而用金属进行仿制(如中国历史上的“子安贝”),二是将金属视作用途广泛却又稀有的普通商品。随后,人们才渐渐发现金属的自然属性使其比一般商品更适宜充当货币,因此便用它取代了贝壳、布帛等实物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并发挥货币的作用。
早期的金属货币往往是以条块等形状直接流通使用的,交易时要称质量、验成色,极为不便。后来,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商人在流通的金属条块上加盖印记,以自身信誉来担保货币金属条块的成色和质量。然而,私人信誉毕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当商品交换规模进一步扩大,人们对货币金属条块的质量、成色要求更具权威性的证明,于是铸币应运而生。所谓铸币,是由国家统一铸造的具有一定形状、质量、成色和价值的金属货币,是法定的流通手段。起初铸币的币材以铜、铁等贱金属为主,随后逐渐被金、银等贵金属取代。
代用货币是代替金属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其历史可追溯至欧洲的中世纪和我国的战国时期,代用货币首次出现于金匠铺和钱庄等场所。在欧洲,金匠承担了保管金银货币的责任,并为存款人提供收据,这些收据在市场上流通,可以随时兑换金银货币。在中国,钱庄和票号开始发行具备异地汇兑功能的银票和纸币,如宋代发行的“交子”“会子”。这些早期形式的代用货币取代了金属货币在市场中流通,其方便携带和较低的印制成本对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为经济交易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媒介,促进了市场的繁荣与发展。
代用货币相较于金属货币具有一系列优势:首先,印刷纸币的成本远低于铸造金属货币的费用,这降低了货币制造的成本;其次,代用货币能够避免金属货币在交易中出现磨损,有效节约了珍贵的贵金属资源;最后,代用货币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运送金属货币所需的成本和风险。然而,代用货币也存在易损坏和易伪造等缺点,这可能导致货币质量下降以及经济体系中出现安全隐患。
交子是中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的纸币。北宋初年,四川使用金属钱币,其质量大,1000个大钱重25斤,流通很不方便。于是,商人发行了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金属钱币流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交子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许多商人联合成立专营发行和兑换交子的交子铺,并在各地设分铺。由于铺户恪守信用,交子逐渐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商人之间进行大额交易,为了避免铸币搬运的麻烦,也越来越多地直接用交子来支付货款。后来铺户在经营中发现,只动用部分存款,并不会危及交子信誉,于是他们便开始印刷有统一面额和格式的交子,作为一种新的流通手段向市场发行。正是这一步步的发展,使得交子逐渐具备了信用货币的特性,成为真正的纸币。
信用货币,是一种用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符号。它本身不足值甚至没有内在价值,却可代替具有十足价值的金属货币执行货币的基本职能。究其原因,是因为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人们只关心它能否购回等价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或有无价值,这就为货币符号代替真实货币流通提供了可能。
现在,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都采用了信用货币形式。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各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而采取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信用货币造币材料的价值远远低于其票面价值,甚至微不足道。
如何维持信用货币的购买力或面值稳定,是困扰各国货币当局的重要问题。世界各国流通实践中的教训,促使各国政府和金融机构采取有力措施,控制货币供给量,以稳定币值。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为垄断信用货币发行权、控制货币供给量提供了一定的制度保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的“廉币政策”就是有力的证据。
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的主要存在形式是现金和存款。信用货币具有以下特点:(1)信用货币在法律上割断了与金属货币间的联系;(2)通过信贷程序发行与流通;(3)是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发行的;(4)是一种债务凭证,是国家或中央银行对大众的负债,因此其基本保证是政府或银行的信誉。
电子货币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货币形态发展的新产物。它仍以信用货币为基本原理,通过电子资金系统来转移存款和处理往来账务,从而不仅完全摆脱了货币所固有的物的外形,还彻底改变了人们使用货币的方式,具有更加便捷、安全、节省的特点。
所谓电子货币,在目前的情况下,一般是指在技术设备中以电子形式存储的货币价值,普遍用于对电子货币发行者以外的主体进行支付,且不用通过银行账户进行交易。这种货币没有物理形态,为持有者的金融信用。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这种支付办法越来越流行。目前,电子货币的定义尚无定论,但一般来说,电子货币可以理解成实物货币的“去实物化”。
广义电子货币是指利用先进的硬件设备或计算机网络实现支付、存储价值以及预付机制的货币形式。这种货币范畴涵盖了虚拟货币和数字货币等多种形态,其特点在于依赖技术设施的存储和支付功能。
狭义电子货币则是指国家银行系统背书的法定货币在电子化形式下的呈现,其与纸币、银行存款等传统形式一样,具备同等的法律地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体现为信用卡、储蓄卡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上的账户数据。通过将一部分自有账户内的电子货币转移至他人账户,完成了交易过程。这种货币形式不仅具备完整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能够准确衡量商品的价值并进行购买,同时也反映了现代金融技术在支付和交易领域的巨大进步。广义电子货币的分类具体又包括狭义电子货币、虚拟货币和数字货币,如图1-1所示。
图1-1 电子货币的范畴
虚拟货币,又称为互联网币,它代表了一种截然不同于现实中传统货币的新型货币形式。这些货币是在“互联网社会形态”中衍生出来的,人们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创建或参与社区,在这些社区里,共同需求塑造了成员间形成的共同信用价值体系。虚拟货币便是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一种“新型货币形态”。
虚拟货币由经过加密的一系列数字组成,在全球网络中进行传输,不依赖传统银行实体,而是一种数字化的交易媒介。它们存在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电子钱包、数字钱包、电子支票、电子信用卡、智能卡和在线货币等。举例来说,腾讯公司的Q币就是典型的虚拟货币。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虚拟货币并未具备传统货币所具有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等货币职能。尽管如此,在网络社交和虚拟经济中,这些数字化的虚拟货币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特定社区或平台内的交易媒介和价值传递工具。这种全新的货币形态正在构建数字化经济和社交互动的全新格局,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传统货币概念的重新思考和对金融体系的挑战。
数字货币可以分为加密数字货币和法定数字货币。加密数字货币是一种数字化形式的替代货币,使用加密技术确保交易的安全。它们不以实物形式存在,而是以电子方式存在的,可用于在线交易和价值储存。一些国家和企业也开始探索发行自己的加密数字货币,以适应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尽管加密数字货币面临市场波动和监管挑战,但作为新型金融工具,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对货币、交易和价值存储的看法,并对金融和技术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
中国在法定数字货币领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专门团队,开始对法定数字货币的发行框架、技术核心、流通环境以及国际相关经验等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随后,从2019年年底到2020年,中国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等地展开了数字人民币的试点测试,并逐步将试点范围扩大至更多城市。这一过程为数字人民币在不同地区和场景下的可行性提供了实践验证。最终,中国发行的数字人民币于2021年正式被命名为e-CNY。这一命名代表了数字人民币在中国的实质进展,并确立了其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e-CNY作为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化法定货币,其价值与纸币和硬币等同,并拥有法定货币的价值属性和法律支付保障。这种数字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作,并向公众提供兑换服务,同时支持可控制的匿名性。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e-CNY受国家信用保障,具备法律支持。此外,e-CNY的推出对打破支付垄断具有积极意义。数字人民币支持离线支付,能够应用于网络覆盖不到的地区和特定场所,并有助于促进支付市场的竞争,提高支付行业的效率和创新能力。因此,e-CNY对推动支付领域的发展和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竞争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