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化学:百年爱恨史

进步,是每个新生代对前一代人所犯下的不公。

——埃米尔·乔兰(Émile Cioran)

在20世纪,化学还代表着进步和现代化;它为人类带来舒适与富足的生活。到了21世纪,化学的形象却一落千丈:一提起化学,人们脑海里就会浮现“毒性”“污染”与“公害”这样的字眼。在化学的这两副面孔之外,还得附上一层经久不衰的“神秘”面纱,这与化学是由古代炼金术演变而来的事实脱不开干系。化学是变化莫测之“化”,是出神入化之“化”,这些字眼无不让人感受到它的艰深、复杂,甚至是疯狂。“浮士德”(Faust)和“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这类大众熟知的流行文化符号 ,又让化学从此与疯魔、狂放和不加节制这样的概念绑定在了一起(图1.11.1)。

总而言之,化学是一门极富神秘色彩的学科,它的触角伸向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总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时刻挑动着大众神经,在公共舆论中引发非常矛盾的情绪。从炼金术师时代开始,化学就不断尝试融汇自然知识和技术实践,并与健康、疗愈、财富和繁荣这样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化学作为一种“人工的艺术”逐渐在人类文明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并声名远播。中世纪时,试图在实验室炼出黄金的术士遭到经院哲学的打压嘲讽,后者认为所有人类造物都不过是对自然的拙劣模仿。但炼金术师并不气馁,他们和工程师一样,一直致力于宣传并肯定技术的价值,认为其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有效补充。从那时起,化学家从未停止过捍卫和钻研人类技艺,希望有朝一日能为其正名。事实上,早在人工合成物迅猛发展的时代到来之前,化学就已经和“仿制品”(fake)一词捆绑在一起了,而在18世纪,这个词并不包含任何贬义,正是在那个时代,人造苏打和明矾开始逐步取代自然提取物。化学家开始被视为能引领国家走向经济繁荣的关键人物,化学则成了一门符合公共利益的重要学科,在学术领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培养和宣传。启蒙时代堪称一个小小的化学黄金时代:王公贵族们招纳贤士,资助研究,大大小小的化学爱好者竞相发明创造,尤其是女性也积极投身化学实践,自主发明生产各种化妆品和清洁用具。

19世纪,合成化学的兴起再度唤醒了“炼金术师”的雄心壮志,他们想要和大自然一决高下,甚至想要在自己的实验室中创造出生命。德国化学家韦勒于1828年合成尿素的创举就印证了这股浪潮。这项实验被认为是彻底终结了人们对“生机说”这一形而上力量的普遍信仰,也就是说,有机化合物并不需要所谓“生命力”的介入便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尽管实验本身并不能直接证明“生命力”不存在,但它那划时代的意义已不言而喻。贝特洛则更加异想天开,沉浸在自己的化学美梦中无法自拔,他这样畅想2000年的世界:

图1.11.1《化学世界中的人:化学工业的贡献》( Man in a Chemical World: The Service of Chemical Industry ),索德斯顿(Leon Soderston)著,莫里森(A. Cressy Morrisson)绘制插图,纽约斯克里布纳出版社,1937年;私人收藏

到那时,世界上再无农业,亦无牧民和农夫,人们不必再依靠土壤和耕作来喂饱自己,化学将解决一切生存问题。不再有煤矿、不再有地下工业,换言之,也不会再有矿工大罢工了!

如今看来,合成化学既没有取代农业也没能废除煤炭开采,甚至还平添了一项石油开采,但这并不妨碍化学家前赴后继地想为人类生存难题带来解决之道。化肥一度被认为可以终结全球饥饿问题,高分子合成材料能给所有人带来健康、舒适的生活,促进经济繁荣发展。但别忘了,化学工业也通过制造有毒气体为战争推波助澜。“一战”后,得益于各种广告说辞,尤其是杜邦公司那鼎鼎有名的宣传语:“Better things for better living through chemistry”(好产品好生活,尽在化学),人们逐渐淡忘了化学曾和死亡相关联。通过各种广告宣传和营销,尼龙丝袜、特百惠水杯和福米卡材料摇身一变为当代女性的象征。随后,塑料掀起一股席卷世界的新浪潮,它不仅广泛地打入了人类生活起居空间,还被应用于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制造。赛璐珞和贝克莱特(两种早期塑料,图1.11.2)大放异彩,塑料曾为人诟病的种种缺点,如今反倒变成了一张张王牌:它们廉价或是略显粗制滥造的外观,变成一种可为所有人所拥有的奢侈,甚至成为民主化的推动力量。它们大规模的生产模式可以有效对抗经济衰退。塑料使用起来轻便灵活,这种可“塑”性深受当时公共空间和艺术文化产业的青睐,顺带成就了一种无比推崇灵活、多变,甚至有点虚荣意味的美式生活方式。“塑料时代”这一表达很好地展现了这一单纯的材料属性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合成材料来势汹汹,甚至一度占据了艺术表达的前沿阵地。

图1.11.2 20世纪50年代的广告

诚然,自18世纪起,人们已对化工厂制造的污染发出抗议,并警告化学发展可能带来的意外损害。但在这股热潮下,不和谐的声音渐渐被掩盖。化学公司的强势加之众多民众受益于化工产业提供的就业机会,让批评反对的声音慢慢销声匿迹。没有人能撼动当时人们对科学进步的坚定信念。巨大烟囱喷出滚滚浓烟的画面一度被视为欣欣向荣的象征。热火朝天的大规模生产被当成是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20世纪60年代,随着卡森(Rachel Carson)用寓言的手法揭露杀虫剂DDT对环境的影响,这种技术乐观主义开始崩塌。在《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 )一书中,她描述化学如何因为缺乏判断力和对自然的关爱而陷入与自然为敌的状态。她向我们展示了为对抗虫害而发明的农药如何造成了比虫害更严重的危害。尽管化学行业不惜成本地在报纸和电视上铺开宣传,诋毁卡森,但她的书还是大获成功,引发了一场社会运动并最终导致DDT被禁用。

当卡森笔下的杀虫剂危害逐步上升到整个消费经济模式和过度资源浪费时,化学“自然之敌”的形象就变得更为根深蒂固了。从此,化学和它以石油为基础创造出的大众消费品被冠上“掠夺者”的罪名。它们使用寿命短、用途单一且被随意丢弃。一系列工业生态运动开始对这种“牛仔经济”发起诉讼,认为这种经济模式过度开采,对剩余资源量毫不关心。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化学生产:大量的有毒物质被排放到大气和河流中,垃圾与日俱增、随处可见。再一次地,化学成为众矢之的,变成了打击和管制的对象。

被神化也好,被妖魔化也罢,化学始终是一门备受民众关注的学科,并与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密切相连。当化学率领着麾下数以千计的分子进军制药、军事、农业和工业领域时,也培植了影响着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无论如何,化学产品从来都不是一元的、中性的:在物质层面上,化学产品作用于自然世界,它既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也能一举破坏它;在文化层面上,化学也深刻影响着人的精神世界,它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让人欢欣鼓舞,而伴随这一切的,还有同样强烈的恐慌和抗拒。

参考文献

1. Bensaude-Vincent B., Faut-il avoir peur de la chimie? , Paris, Seuil, coll.《Les empêcheurs de penser en rond》, 2005.

2. Berthelot M., Discours au banquet de la Chambre Syndicale des Produits Chimiques , le 5 avril 1894. http://archeosf.publie.net/la-chimie-de-lan-2000discours-de-marcellin-berthelot-1894/

3. Meikle J.L., American Plastic. A Cultural History , 1995, New Brunswick :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4. Le Roux Th., Jarrige Fr., La contamination du monde. Une histoire des pollutions à l âge industriel , Paris, Seuil, 2017.

5. Boudia S., Jas N., Gouverner un monde toxique , Versailles, Quae, 2019.

(贝尔纳黛特·班索德-樊尚) eDzik5rZ1TFXNqeIINGI0ZiCsZJQHCalUaaNufDmc9qONZbZTE8P0TbjhU0Tg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