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鲍罗丁:音符与化学

音乐,先于一切。

——保罗·魏尔伦(Paul Verlaine)

被戏称为“小化学家”却因音乐而闻名于世的鲍罗丁(图1.10.1)一生都在化学与音乐这两种挚爱间徘徊。司汤达(Stendhal)曾说,“所谓天职,就是以热爱为业”,鲍罗丁最初虽以一腔热诚投身化学,最终却在音乐上成就了一番大业。

鲍罗丁1833年生于圣彼得堡,是个私生子。他的生父是当时格鲁吉亚的王子兼陆军将军,母亲则比父亲小了整整37岁。鲍罗丁对外被宣称是王子的农奴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Porfirievitch Borodin)的儿子。后者在小鲍罗丁7岁时便去世了。从小,鲍罗丁便显露出了对自然科学和音乐的热爱,甚至有记录表明鲍罗丁9岁时就创作出了一支波尔卡。童年时的鲍罗丁学习过钢琴、长笛和大提琴。少年时期,他开始出入各种音乐会并研习作曲家的曲谱。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他在管弦乐配器和作曲技巧方面的知识仍相当有限。

图1.10.1 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Ilya Repin)为鲍罗丁绘的肖像,俄罗斯国家博物馆馆藏

音乐上,鲍罗丁隶属于一个由5位自学成才的音乐家组成的小团体,被俄罗斯著名艺术评论家斯塔索夫(Vladimir Stassov)称为“强力五人集团”,其余4位分别是库伊(César Cui)、巴拉基廖夫(Mily Balakirev)、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sorgsky)和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Nikolay Rimsky-Korsakov)。这个以浪漫主义和民族主义为基调的音乐小组极力主张一种立足于民间传统并摆脱西方标准桎梏的音乐。根据他们的宣言,音乐必须奋力抵抗粗俗与平庸,且旋律与唱词必须意义和谐。在鲍罗丁谱写的20余首作品中,有几首脍炙人口的,如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In the Steppes of Central Asia)和《伊戈尔王》中那首著名的《波罗维茨人之舞》(Polovisian Dances)。事实上,这首曲子在鲍罗丁生前没能写完,是里姆斯基-科尔萨科夫在其去世后续写完成的。同样值得一提的还有鲍罗丁的第二号弦乐四重奏,尤其是其中那首优美动人的慢板“夜曲”(图1.10.2)。

图1.10.2 鲍罗丁第二弦乐四重奏,慢板乐章“夜曲”曲谱节选

鲍罗丁常戏称自己是“星期天作曲家”。与他在音乐上的无师自通相反,在科学方面,鲍罗丁接受了相当扎实的系统训练。他在1850年被圣彼得堡医学与外科学院录取,攻读临床医学与化学;1856年被任命为军医院主任。很快,鲍罗丁放弃了医学转投圣彼得堡军事医学院化学系主任济宁(Nikolay Zinin)门下,在其实验室从事有机化学研究。1859年,鲍罗丁被派往国外进行博士后研究,为期3年:他先是驻扎在德国海德堡的一个权威实验室,与发现了碳四价和苯环结构式的凯库勒(August Kekulé)以及“元素周期表之父”门捷列夫(Dmitri Mendeleev)一起并肩工作。也是在那里,他遇见了自己未来的妻子。不久之后,鲍罗丁前往意大利比萨,与因健康原因在比萨疗养的妻子会合。1862年,鲍罗丁回到圣彼得堡,并被聘为药物化学助理教授;1864年,他接替退休的导师济宁成为教授。

鲍罗丁在化学领域的名气也是在埃伦迈尔(Emil Erlenmeyer)实验室的那段岁月里慢慢积攒起来的。那时该实验室仍处在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的“权威统治”之下。这两位德国科学家都因以各自的名字命名了一种化学器具而为人熟知,前者的名字被用来命名一种实验室锥形烧瓶,后者则与一种著名的煤气喷嘴联系在了一起(即实验室气体燃烧器,也叫“本生灯”,不过仪器本身并不是他发明的)。

鲍罗丁主要的研究领域是醛。1861年,他发现在碱性介质中,乙醛会发生二聚化反应(两个相同分子的聚合),生成3-羟基丁醛。

与此同时,法国科学家武尔茨(Charles Adolphe Wurtz)也在独立开展同一项研究,并将形成的分子命名为羟醛(aldol)。

鲍罗丁的比萨岁月则是在德卢卡(Sebastiano de Luca)和塔西纳里(Paolo Tassinari)的实验室中度过的。根据1862年《法兰西科学院院刊》( C. R. Acad. Sci. Paris )记载,在那里他致力于研究氟化氢钾对苯甲酰氯的化学作用,并合成了最早的有机氟化物之一苯甲酰氟,而氟元素本身要到1886年才被法国化学家穆瓦桑(Henri Moissan)分离出来。

在此期间,鲍罗丁还去巴黎待了几个月,并在那里结识了巴斯德和上文提到的武尔茨。在巴黎,鲍罗丁研究了溴对羧酸银的作用,也被后世称为“汉斯狄克-鲍罗丁反应”。

鲍罗丁一生都在化学与音乐间反复逡巡。他的导师济宁常责备他在音乐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并一再重申“一心不可二用”。的确,鲍罗丁晚年在科学上没有太过丰厚的产出,但他在1872年帮助建立了一座女子医学院。可以说,鲍罗丁一生都在为捍卫教育的权利而奋斗。

1887年,鲍罗丁在圣彼得堡为医学界的同事们举办了一场音乐派对。在派对进行到蒙面舞会环节时,鲍罗丁突然因动脉瘤破裂而逝世,享年53岁。

延伸阅读

1. Rae D.,《The research in organic chemistry of Aleksandr Borodine (1833-1887)》, Ambix , 1989, 36: 121-137.

2. Podlech J. and Fall Sick,《The composer, chemist, and surgeon Aleksandr Borodin》, Angew. Chem. Int. Ed. 2010, 49: 6490-6495.

3. Davies P. J.,《Alexander Porfir’yevich Borodin (1833-1887) : composer, chemist,physician and social reformer》, Journal of Medical Biography , 1995, 3: 207-217.

(弗朗西斯·泰桑迪耶) MT8PyhrO4KEwzFalwJwclc0B1YvYwB4rCjZnOibJt3UQVu9hkxOBDq98JFkuiM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