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基因面前,还能我命由我不由天吗?

□江晓原 ■刘 兵

□刘兵兄,这可是一本相当有意思的书,我猜想一定也是你喜欢谈论的。

以前我们谈论历史上的星占学时,经常会提到“性格即命运”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在一系列关键时刻的选择造成的;而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所以说“性格即命运”。西方星占学家则宣称,能够根据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推算出他的算命天宫图(horoscope),并从他的算命天宫图中推断出他的性格,甚至推断出他将面临哪些关键时刻。比如,一个人的性格自私卑怯,那么遇到考验时自然就会逃避甚至背叛;而一个慷慨豪迈的人面对考验则团结战友努力工作,结果人生道路就此分叉,最后不啻泥云之别。

现在,基因学家来了,他们发现上面的星占学叙事可以很容易地移用过来: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他在一系列关键时刻的选择造成的;而他在关键时刻的选择,则是由他的基因决定的,所以说“基因即命运”。自私卑怯的人逃避甚至背叛,是因为他的基因低劣;慷慨豪迈的人团结奋进,是因为基因优秀。

例如,本书花了不少篇幅讨论抑郁症:“考虑一下当你得知自己携带有”抑郁症基因“——通常被认为位于5-HTTLPR区域——的时候,你会有何种反应”。作者告诉我们的反应之一是“感觉自己受到了永久的诅咒”:“最容易映入脑海的是各种失败、拒绝、困难、损失、羞辱,生活显然充满了苦难。”而这一切,都很可能是基因决定的!所以你再挣扎也是徒劳的。

■其实,这个问题还有另外很类似的版本。在近代科学建立初期,曾流行过一种非常极端的机械决定论。大致是说,按当时人们的理解,机械运动的规律已经被发现,而且这种规律决定着后来的一切。人们只要知道了最初每个物质粒子的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原则上就可以计算出其后来的运动。进而按这种思路可以推论,人也不过是由众多的物质粒子组成的,那么,其后续的一切所作所为,也不过是由那些构成人的粒子的初始状态所决定的。再进一步推论就比较可怕了,那就是,例如,当你努力进步或选择放弃努力时,其实并不是由你的自由意志所决定的,实际上是在最初的时刻就已经“命定”了的,人们觉得自己的努力由自己决定,只是一种幻觉而已。

由此可见,认为人的命运可以单纯地由服从某种规律的某种物质性的东西来决定(其实星占也不过是由时空参数加上某种预设的规则来进行预言),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什么新东西,令人惊奇的反倒是这样的思维逻辑总是随着科学的新发现而不断地再现。现在这本《基因与命运》,所言之事同样也是如此。

但是,这也确实是当下科学背后存在着并且经常被表达出来的看法,而实际上,这似乎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而是哲学问题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我同意。我想本书作者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从他多次提到“基因本质主义”可见一斑。

作者认为有四种常见的“基因本质主义”的偏见。一、认为与基因对应的人类特征是不可改变的,比如认为带有“不忠基因”的人就一定不忠。二、将基因视为终极原因。三、认为拥有共同基因基础的群体是同质的。四、认为基因是天然的。

按我的理解,作者在使用“基因本质主义”这一明显具有负面色彩的表达时,他想传达的意思是:基因所指示的人类特征或行为都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我们以“不忠基因”(48核苷酸序列在多巴胺受体DRD4基因的第三外显子exonIII上重复了 7次)为例,他对上述四种“基因本质主义”偏见的陈述,换成大白话就是这样的:

一、有“不忠基因”的人不一定不忠(没有“不忠基因”的人当然也不一定忠诚)。二、基因不是不忠的终极原因。三、在有“不忠基因”的人群中不会人人不忠(这实际上只是第一条的推论)。四、可以认为“不忠基因”不一定是天然的(想想转基因技术吧)。

这样一看,作者对“基因本质主义”的讨论就很有意义了。在此基础上,作者对日益商业化的基因检测持相当消极的态度,也就顺理成章了。在本书第四章“‘23与我’公司的神谕:基因测试和疾病”结尾,作者明确表示:

面向消费者的基因检测公司根本无法对常见疾病的健康风险提出具体的科学预测,因为这些疾病没有明确的病因可以直接从基因中准确读取。基因检测的科学真相是,幕后并没有神谕祭司。

这番告诫对于那些迷信基因检测的人来说真是十分及时。

■正像你所说的,确实作者对所谓的基因本质主义提出了比较认真的批判:“被想象的本质所包围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似乎使我们失去了控制感和选择的自由。但使本质更加麻烦的是,它们常常和一些最有争议性的社会话题联系在一起,比如精神疾病、性取向、种族问题等。”而且,“对于常见疾病——能够使全世界大部分人丢掉性命的疾病——来说,它们是内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力量的一部分。因此,要提供精确的风险评估是不可能的,至少以我们目前的认识水平来说是不可能的”。

但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对基因检测的希望呢?这就涉及人们对于本质的理解。“本质是深藏于内部的,是天然的,是不可变的,是终极原因,它们构成了自然万物的界限。本质主义似乎是普遍的人类特点。”相应地,人们形成了所谓的“本质思维”。“这种思维在人们调查过的各种文化中都很普遍,而且它在人们生命的早期就会出现,这就说本质主义本质可能是我们的本质的一部分。一些研究人员提出,我们是通过不断进化才具有了本质思维的……不管人类是通过怎样的方式逐渐培养了强烈的本质思维的,依靠本质思维来解释问题已经成为应用广泛而根深蒂固的想法。”对基因检测的希望,不过是人们把这本质思维用在了新的基因研究的进展之上而已。

但对于学者们来说,有价值的研究,恰恰是要对这种作为人类“本质的一部分”的本质思维进行反思,发现其问题,也只有解决了这个更为基础性的问题,才有可能避免对本质思维在像对基因之类或旧或新的“本质”的发现而带来的滥用。

□其实用朴素的大白话来说,这就是科学的局限性。当初科学界极力鼓吹人类基因组的“天书”将如何造福人类,最激动人心的展望,就是治病、防病,甚至改良人类成为“超人”。女星朱莉听说自己患乳腺癌的概率较高,还没等癌上身,就自己先将美丽的乳房割掉,也被视为一曲科学的“颂歌”。本书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这件事。虽然他对朱莉的决定没有说任何表示怀疑的话,但从他对目前基因检测技术的评价来看,既然“基因检测公司根本无法对常见疾病的健康风险提出具体的科学预测”,那朱莉的决定究竟是不是明智,也就大有商榷的余地了。按照本书作者的意见,上面这些展望,其实都言过其实了?实际上我们也只能从“天书”中读到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本书第七章,作者小心谨慎地进入了关于优生学的讨论。这一章给人的印象是,作者似乎是将优生学视为一种“政治不正确的真科学”,例如作者一则曰“现在你很难找到神志健全的人愿意公开支持优生学”,再则曰“战后人们不能公开宣扬优生学思想,但是会策略性地改变名称以避免其过去的消极含义”,例如将《优生学季刊》改名为《社会生物学》、将“优生学学会”改名为“高尔顿研究所”之类。在这一章的结尾,作者总结说:“优生学的诱惑力从未真正消失过……现在的优生学意识形态正通过各种治疗、健康检查和疗法等基因工程新科学而涌现出来。”

■在关于优生学这一章中,作者更主要地是从科学基础及本质主义思维的角度,讨论了智商的遗传和犯罪基因两个问题。希望人类的后代能够更好,这种愿望本来也是可以理解的,因而优生学会得到一些人的认同,但优生学对此的干预,涉及伦理、种族等问题,从而不可接受,尽管在人们心目中希望后代更好的愿望依然存在。作者通过两个具体的案例,说明这样的优生学在科学上存在问题,即那些被认为是好的或坏的品质,并非可以单纯由基因的遗传来决定。其次,作者进而认为这种理论观点背后,仍然是本质主义,或者基因本质主义在起作用。这正是此书讨论此问题的特殊有价值之处。

我们可以看出,对本质主义和本质主义思维的分析与批判,是贯穿此书讨论基因与命运论题的主线。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此书作者的身份实际上是社会与文化心理学教授,而在书中各处的论述和对材料的选取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学科背景的特色。以这种特殊背景和视角来讨论此书的主题,应该说至少在我们这里以往是不常见的。

□本书在国内关于基因、遗传等主题的书中,确属罕见品种。也许是科学主义观念对出版社选题的影响吧,我们在国内见到的有关基因、遗传的书籍,绝大多数都是完全正面介绍的。例如,介绍关于人类基因组“天书”的释读时,通常都伴随着关于健康、长寿的科学畅想;即使引进桑德尔的《反对完美——科技与人性的正义之战》,从伦理角度对上述畅想提出了异议,也是以对上述畅想信以为真作为前提的。然而本书作者指出:“因为大多数的特征并不是通过任何简单的开关出现的,所以我们想象的大多数基因工程的未来无非都只是想象出来的而已。”

斯蒂芬·海涅的这本《基因与命运》,可以当作对上述畅想的解毒剂——再次强烈提醒读者注意科学技术的局限性。无论是“天书”释读、基因测病、基因测祖、基因剪辑、基因改造……全都是没有很高确定性的“基因占卜学”,而且作者也没有给出乐观的展望。所以本书给我的一个印象是:我们对人类基因组“天书”的意义和作用可能估计过高了,至少在人类现有科技水准下是如此。

■虽然本书作者并非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科学共同体成员,但他从跨学科视角更为超然地审视基因研究和应用的局限性及不确定性,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从本质主义思维这一层面,来分析人们之所以会盲目相信基因研究及其种种不实许诺和不当应用的原因。这些确实都是不多见的,却带给读者重要的启发和思考。

推而论之,此书又是以基因为主的一个内容丰富的大案例。作者运用的哲学思考,从对基因本质主义的反思,到对更为一般的本质主义和本质主义思维的反思,又让我们可以将这种批判性的反思推广到基因研究之外的其他一些科学前沿问题上。这也许是此书给我们带来的更重要的启发意义。

《基因与命运——什么在影响我们的信念、行为和生活》,(加)斯蒂芬·J.海涅著,高见等译,中信出版集团,2019年 7月第 1版,定价:68元。

原载2020年8月19日《中华读书报》

南腔北调(181) UZVR1dDai2WDtQwWvTkosSt0VwogJ6g3nAjU/PuJx2VKDKNQpFMb6m02SRmqMtD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