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巴菲特收购了一家时装百货公司——霍克希尔曼-科恩公司(简称为“HK公司”),他为此借入大量资金。巴菲特团队计算了安全边际,可以降低风险,加上低利率,使得投资看起来可行。当时的假设是,尽管百货公司的利润薄,但如果逐年增长,且贷款利息不变,最终利润会不错。
芒格对此收购的评价很有趣。多年后接受采访时,他回忆道:“买HK公司就像买游艇,高兴的日子只有两天:买的那天和卖的那天。”
1966年,巴菲特在致合伙人的信中写道:“当我们买入或卖出股票时,我们关注的不是市场价格的波动,而是公司的表现。市场走势会影响我们何时被证明正确,而公司表现决定我们是否真的正确。换句话说,我们关注的是事情本身的发展,而不是其具体发生的时间。”
巴菲特想表达的是,他不注重市场的短期价格波动,而是专注于公司的内在价值发展。不过,他也会在市场价格远低于公司价值时买入,比如在2008年次贷危机时他大幅抄底买入股票。这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择时,而是基于对企业未来的信任。他不会因为市场要上涨而买入,而是发现了低估的机会。
对于百货公司的生意,巴菲特判断,可以确定12月圣诞节的生意会比7月好,但真正重要的是今年12月的表现是否比去年12月更好。这是一种相对比较的方法,用来评估投资收益率。
然而,对于总体投资组合,巴菲特无法预测今年12月是否比7月更好,甚至无法预测是否会有重大损失。他强调市场预测的难题,并分享了一段经历: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2月的高点995点下跌到5月的865点期间 ,巴菲特接到几名合伙人的电话,他们认为股价会进一步下跌。对此,巴菲特有两个疑问:
● 如果他们知道市场会从2月持续下跌到5月,为什么不早点告知?
● 如果他们在2月不知道会下跌到5月,又怎么会知道5月之后会继续下跌?
还有人建议他卖出所有股份,等待市场情况更明朗。巴菲特声明:
● 未来永远是无法看清的。
● 从没有人在市场上涨100点后打电话告诉他看不清未来行情。
巴菲特对人性的观察让他得出结论:我们不会以被低估的价格抛售证券,即便有星象学家预测市场会下跌;我们不会以高于价值的价格买入股票,即便有专家预测市场会上涨。
购买私人公司时,有谁会根据股市涨跌趋势做决定?随着市场波动,公司的核心价值并不会有很大改变,巴菲特做的正是利用市场的非理性来获利。
巴菲特也有短线交易。1966年晚春,巴菲特刚投入160万美元购买一只股票时,它的价格突然快速上涨,巴菲特随之卖出,获利约73万美元。这对1966年的业绩有正面贡献,但就长期而言,巴菲特失去了一个可能获得更多回报的机会。
1966年,巴菲特还在“捡烟蒂”阶段。我认为,巴菲特当时的买入理由是认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快速暴涨40%以后他认为低估的理由消失,所以当价格等于价值时他选择卖出。这种交易模式在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正确的,但也会在小部分时候卖在“脚踝”,随后一波凌厉持续的暴涨会挑战投资认知。
1966年,巴菲特取得的回报率为20.4%,而标普500指数则为-13.1%,超越了标普500指数33.5个百分点。
在致合伙人的信中,巴菲特写了十年回顾,详细梳理了自己的投资思路。巴菲特回忆起十年前成立了第一家合伙企业,初始支持者包括6位亲友,共计105 100美元的启动资金。起初,他们的问题不是买什么,而是买哪只股票,他们通常持有15~25只,期待其中任何一只股票能带来惊喜。
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能被理解的业务,并有足够股份可供购买的公司越来越少,同时还要确保投资组合能长期战胜指数,因此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投资对象。巴菲特在信中也重申了自己的投资原则:
● 不投资无法理解的科技公司。
● 不跟随市场流行的风气,尝试通过市场波动来获利。
● 不在容易出现人性失误的投资方式中寻找利润,即使预期利润非常诱人。
当时的科技公司主要是指打印机、电话公司,还有柯达。巴菲特宁愿让资产在短期内表现不佳,也要确保长期有良好表现;不愿意遭受永久性的本金损失,即使这可能带来长期回报。
1966年标普500指数的走势如图11所示。
图11 1966年标普500指数的走势
如果预期的利润非常诱人,你会在可能导致人性失误的投资方式中寻找利润吗?最后的投资结果如你所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