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有两个重点:一是买伯克希尔-哈撒韦时的心路历程;二是1964年才买入的美国运通的股价快速上涨,使得35岁的巴菲特身家达680万美元。
1965年,BPL在美国运通上的投资回报丰厚。截至1965年年底,BPL的资产总额达3 700万美元。美国运通的股价从初期的35美元/股上涨到70美元/股,巴菲特赚了约250万美元。
这些收益使得巴菲特和妻子苏珊在BPL的股权达到68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6 000万美元。
1965年致合伙人的信开头就很震撼,巴菲特在信中写道:“我们对贫穷的战争在1965年取得了胜利,具体说来,我们的财产比1964年年底多了1 230万美元。我们在1965年取得了47.2%的回报率,而同期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只增长了14.2%。” 巴菲特在信中解释了大多数基金经理未能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原因:
● 优越的投资成果不可能来自集体讨论或决策。
● 潜意识地遵从有声望的投资机构的配置。
● 机构声称安全投资,但基金经理的薪酬只依据回报率。
● 不理性的分散化要求。
● 对既有策略的依赖。
在个股的配置上,巴菲特承认他的分散化程度远低于大多数投资机构。他能将净资产的40%投入一只股票,只要认为其回报巨大且风险小。他反对过度分散化,并认为任何超过100只股票的资产配置组合不具逻辑性。最优资产组合应由不同投资选择的可获得性和预期收益决定,并考虑业绩波动的承受范围。
巴菲特觉得如果有50个投资标的,每个都能战胜指数,他一定会均分投资。然而,现实情况是,必须勤奋工作才能找到少数具有吸引力的投资项目。而具体到每一项投资的比例,则取决于对它的预期收益水平以及实现该预期的确定性。同时还要考虑最终实现的资产组合所导致的业绩波动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所选择的投资标的越多,投资业绩的结果和预期的年度波动就会越小,但与此同时所预期的收益水平也会降低。
想获得最优资产组合,我们需要考虑预期收益和年度波动的平衡。巴菲特认可比利·罗斯所言:“过度分散化投资如同有70个妻妾,你无法深入了解任何一个。”也就是说,对于投资标的,你越确定,投入就越多,或者投少一点,投好一点。
巴菲特将伯克希尔-哈撒韦这家纺织厂从普通股投资买到了控制权投资,在随后的50年里,将这个小企业打造成控股多个行业巨擘的商业航母。公司业务涵盖保险、能源、制造、零售等多个领域,连续多年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盈利榜前十。其实,巴菲特最初的计划是买下这家公司,清算后分拆出售,最终关闭。
1888年,家里做茶叶生意的霍雷肖·哈撒韦和他的会计组建了一家经营纺织的合伙公司,期待赶上一波生意潮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廉价的国外劳动力逐渐压低了产品的价格,威胁着他们的工厂。因为竞争,公司不得不压低新工厂中工人的薪酬。年复一年,更便宜的外国布料、南方更廉价的劳动力成本,逐渐侵蚀了他们的市场份额。
根据会计师的核算,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价值为2 200万美元,即19.46美元/股。然而,经过连续9年的亏损后,任何人都能以7.5美元/股的价格买入。巴菲特看到了机会,开始逐步吸筹,并且不断压低买入价,最终买入价低至4.375美元/股。
买入后不久,巴菲特决定驱车前往新贝德福德考察。他询问时任公司经理斯坦顿下一次要约收购计划。斯坦顿表示可能会进行要约收购,并问巴菲特愿意以什么价格出售。
当时的股价为9~10美元/股,巴菲特说如果公司想要约收购大家手上的股份,他会以11.5美元/股的价格出售。
斯坦顿同意了巴菲特的要约收购价格,但价格定为11.375美元/股,比之前达成一致的价格少12.5美分,这让巴菲特非常愤怒。他派人去商谈,但未果。巴菲特决定不按原计划出售股票,而是买下整家公司。最终,巴菲特全盘接手这家濒临倒闭的公司,尽管它很便宜,但这是一家垂败的企业,巴菲特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很想得到它。
巴菲特后来评价道:“我的很多钱被套在这个便宜的‘烟蒂’里了。如果我从来没听说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可能我会更好。”纺织业务最终消耗了他的大量现金。虽然日后他用伯克希尔-哈撒韦账上的钱收购了很多集团而成为世界首富,但如果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在这家纺织厂上,结果可能会更好。
巴菲特与一个夕阳产业搏斗了20年,最终选择在1985年关闭了纺织业务,这个过程充满了波折与无奈。
1965年标普500指数的走势如图10所示。
图10 1965年标普500指数的走势
再便宜的资产如果不赚钱都是累赘。你在赚钱后会冲动投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