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知止:从“挖沟”到“钻井”

咱们再继续往下思考:为什么大多数人会重“产”呢?本质上还是因为人性中的病毒——贪婪和自私——在捣鬼。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自己的亲身经历,回顾一下在创业的过程中,这种人性的病毒是如何在我身上发作的。

1985年,我通过开跆拳道馆赚到“第一桶金”。到1991年,我准备创业,并开始留意身边的项目,考察过餐厅,也考虑过开工厂。就在我犹豫不定时,一个项目突然撞了上来。

那一年的7月,我突然想到跆拳道馆的一块户外广告牌快要到期了,但还没有续费。这块广告牌位于昆明市中心,虽然广告牌上只是简单地印着跆拳道馆的地址、电话和开班时间,但是它为我吸引了不少学员。因此,这个引流渠道非常重要。于是,我主动拨通了广告公司的电话,并要求续约。始料未及的是,广告公司告诉我这块广告牌已经卖给别人了。我说自己愿意加价,对方回复说,加价也没用,人家也加了。

由于这块广告牌是跆拳道馆唯一的引流渠道,因此我放下电话,马上跑到广告公司去找其总经理。这家广告公司是一家国有企业,当我进去找总经理时,这位总经理在打牌。我站在他的面前,用近乎哀求的语气说:“这块广告牌对我非常重要,我愿意加价续约。毕竟还有两个月才到期,你们应该先询问我是否续费,然后再卖给别人。”结果我话音未落,他粗鲁地打断我,说:“就是没有了。”那一刻,我才真正意识到,这块广告牌真的无法续约了。

从那家广告公司出来后,我马上去找别的广告公司。很快,我访遍了当时昆明所有的广告公司,结果没有一家公司可以达到要求。要么广告牌位置不行,要么广告牌太小。就在那一瞬间,我脑中冒出一个念头:我不是要创业吗?那为什么不开一家广告公司呢?这样我就可以给自己的跆拳道馆做广告了。

基于这样一个简单的念头,我来到了工商局,询问如何才能注册一家广告公司。工作人员告诉我,只要20万元的注册资金就可以了。我回到家中,找亲朋好友集资了20万元,顺利地拿到了营业执照。

拿到营业执照以后,我告诉所有入股的亲朋好友:“虽然我不知道怎么经营广告公司,但是我从跆拳道运动中学会了定标、对标的逻辑。首先,定标要高,我们要成为中国一流的广告公司。其次,请大家给我几个月时间,我要去北京和上海找对标公司,找到一流的广告公司去学习。如果我学得会,我们就开广告公司;如果我学不会,我就把钱还给大家,我们就不做了。”

紧接着,我到北京做调研,拜访的第一家公司听说我要学怎么经营广告公司,毫不客气地把我赶出来了。被赶出来以后,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人家凭什么要教一个竞争对手怎么经营广告公司呢?接下来,我调整了策略,告诉对方:“我是红塔集团派来考察的,未来红塔集团要在北京做广告,先让我来北京考察市场。”

所有人都知道红塔集团是中国排第一的烟草企业。对方一听,立马来了兴趣:“你要考察什么?”

我答道:“我要考察你的产品。户外广告牌有多大?收费是多少?服务有哪些?品质怎么管理?流程怎么做?领导班子有多少人?一年的业绩有多少?盈利情况怎么样?竞争对手是谁?”

人家一边说,我就一边拿着笔记本记。1家、3家、10家、20家……我跑遍了北京最好的广告公司。接下来我又转战上海,用同样的方法跑遍了20多家上海最好的广告公司。

经过调研,我发现北京、上海的广告牌标准与云南的不同:北京、上海的广告牌大、收费贵,签约时间也长,一签就是5年;而云南的广告牌很小,每3个月签约一次,按月计费。尤其是在上海,我还看到了20世纪90年代颇具高科技特色的霓虹灯广告牌,这是我在昆明从未见过的新鲜玩意儿。

数月后,我返回昆明,直接就按照北京和上海的广告牌标准做,将过去四五块广告牌合成一块广告牌,并将签约时间拉长,相应地,价格也提高。很快,我就做起来了。1992年,工商局牵头组建了云南广告协会,年底评选最佳广告公司,会长在台上宣布:云南最大的广告公司,年收入1 500万元,利润是600万元,它就是风驰传媒。

我们就这样莫名其妙、懵懵懂懂地做到了云南第一。一年时间,我们赚到了600万元。我很快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觉得做企业真是太容易了,一点儿都不难。1992—1994年,我们又赚到了三桶金。到1995年,风驰传媒成功跻身全国五十大广告公司,年产值已经做到了1亿元,利润率也非常高。

人的欲望是逐步升级的,随着风驰传媒的业绩飙升,我人性中的病毒开始发作:我想做得更大。如何做大呢?公司要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多元化。

客户问:“李践,你们做不做报纸啊?”“做!”

“你们做不做电视代理?”“做!”

“你们做不做印刷啊?”“做!”

“你们做不做礼品啊?”“做!”

“你们做不做活动啊?”“做!”

“你们做不做展销会啊?”“做!”

只要客户敢问,我们就敢做!这些都是客户的需求,我们恨不得把所有事情都做完。公司的产品线从A(户外广告牌)扩展到B、C、D、E、F……每年都要增加新的产品线。

那是一个产品稀缺时代,你只要有产品就有可能成功。果然,到1998年,公司收入做到了2亿元。那么,利润是多少呢?2 700万元。当时我们并不知道:虽然收入增加了,但由于不聚焦,我们的成本也增加了。

有一天看财务报表时,我突然感觉不对劲儿:创业第一年我们的利润率有40%,现在怎么只有13.5%?我赶紧把财务总监叫过来,问他为什么我们的利润率会下降。

财务总监回答不出来。于是,我让财务总监把产品损益表给我做出来。

过了几天,财务总监拿着本子来找我说:“老总,算出来了。最早的产品线户外广告牌的利润率是45%,接下来10个产品的利润率是5%,10个产品持平,还有16个产品亏损。”为什么是13.5%?因为加加减减,就只剩下这么点儿了。

除此之外,我还犯了第二个错误。从1995年开始,我们开始做多元化投资,我们的投资从传媒辐射到房地产、通信、软件行业。毫无疑问,我的精力开始分散,资源开始摊薄。我什么都想做,也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做,饥不择食,到处跑马圈地,这就是人性。今天回望过去,公司命大的原因是幸运地遇见了那个时代。

1999年,一家名叫TOM户外传媒集团的香港上市公司开始在中国内地收购广告公司。他们首先来到中国广告协会,找到最赚钱的广告公司——风驰传媒。

同年,我们将风驰传媒以10倍的估值卖给了TOM户外传媒集团。(如果风驰传媒聚焦于户外广告牌业务,那么收购金额应该更大。)为什么要卖呢?因为虽然公司全员都非常勤奋和乐于付出,公司每年都在赚钱,但是股东几乎没有分到什么钱。因为所有赚来的钱马上全部投入生产,再加上多元化投资,处处都缺钱,所以股东手里根本没有钱。至今我还记得,1997年我买房子还需要贷款。

风驰传媒被卖掉以后,对方要求对赌,锁住我这个创始人。我答应了,并签订了6年的服务协议。2003年,TOM户外传媒集团董事会把我调到香港,并任命我为TOM户外传媒集团总裁,这段经历使我的经营思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2003年,我上任以后,董事会要求我做预算报告,并抛出一个问题:如何做到世界第一?几天以后,我向董事会汇报,我本期待以自己的口才赢得满堂彩,结果等我讲完自己的方案,董事们的表情十分严肃。其中一位董事问:“李先生,你认为客户买的是产品还是价值?”

我回答道:“价值!”我心里还嘀咕,这点儿商业常识我还是有的。

他追问道:“你确定吗?”

我答:“确定!”

他接着问:“你既然认为客户买的是价值,那么你为什么是产品思维呢?在你的报告里,你一直在讲A产品、B产品、C产品,你不断强调增加产品、增加投入、增加客户。你一直都在强调要多、要广,你挖了1 000米宽,却只能做1米深。你在挖沟!因为你的时间有限,你的资源有限,当你忙着挖沟的时候,你就不可能打井。如果客户买的是价值,那么你应该打井,做到1米宽、1 000米深,你应该做到专、精、深,你要聚焦。”

我还不服气地狡辩道:“我想要量,通过产品多元化可以把量做大。”

他说:“你的量也不是通过多元化的产品做大的,因为当你通过多元化的产品做大量时,其背后的成本也会增加。最后你挖的沟越宽,成本就越高。另外,产品做得浅,你的用户价值就会很低。当客户发现你的价值很低时,客户就不会买了。即便客户买了,他也可能会退款。这样一来,你就没有竞争力了。所以,真正的量来自哪里?来自你的品质和品牌,来自客户带来的复购率和转介绍率。我们要的不是客户的一次消费,而是终身的一万次消费。”

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自己失误在哪里。我以为是靠产品的多、全、广来做量,但是真正的商业高手抓住了本质: 量不来自挖沟,而来自打井 。你要通过把产品的价值做深吸引用户,再通过老用户的复购和转介绍积累量,最终聚沙成塔。因此, 量是靠用户给你做加法,而你自己必须做减法,才能把一个产品的用户价值打透 。与此同时,由于你没有挖沟,因此你的成本很低,价值反而很高。这才是真正健康的、可持续的量。

让我们再回到利润增长公式来看这个问题:价格×数量-成本=利润。企业只有把产品的价值做到第一,价格才有提升空间,同时通过复购和转介绍实现数量的增长。与此同时,由于你聚焦在1米宽的范围内打井,此时成本也会很低。如此一来,利润必然会实现最大化。

《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经营企业也要知止,与其将100%的资源分散地投入100个产品,不如将100%的资源投入1个产品,将这个产品做到极致。什么叫极致?你必须拿到金牌,把产品做到第一,做到别人做不到的高度。

纵观全球,许多顶级公司都是将一个产品做到极致,如可口可乐、麦当劳、苹果公司……然后,在这些产品的基础上不断升级,最终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形成极深的“护城河”。这些企业都是因为先把一件事做到第一才获得成功的。

这一切要靠什么?聚焦!你要非常聚焦!因为企业的竞争是价值的竞争,企业的竞争是第一的竞争。

为什么你愿意聚焦呢?因为你的起心动念不一样,你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是站在用户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你想要成就用户,为用户创造终身价值。所以,你永远都不会输。

这次经历彻底改变了我的思维。2003年,我接受了董事会的建议,开始聚焦于户外广告牌业务。2004年,香港媒体报道:李践上任以后,TOM户外传媒集团实现了利润翻番。那一年,我们赚了5.7亿多港元的净利润。当然,我明白这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聚焦的威力。如果没有董事们的当头一棒,我可能连剩下的1亿元都要输掉。

我曾经读过一篇关于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俞敏洪回答了一个别人经常向他提出的问题:你在创业之初,是坚持了哪些东西把新东方做出来的?

他的答案是,自己的成功来自5个方面的坚持,首先是“因为当时没有什么资源,我就坚持把1~2个项目做到极致”。新东方的第一个项目是托福考试。当时他全力以赴,从备课到对老师的挑选,在托福项目上下了很多功夫。结果,一年多的时间,新东方就把托福培训做到了全国第一,而且把竞争对手几乎全部打倒。这是新东方拿到的第一块金牌。紧接着,新东方才开始做第二个项目。

在这篇文章里,他还用了一个有意思的比喻:就像一个人读书,如果连一本书都没有读透过,想一下子读透20本书或者50本书,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把第一本书读透,再来读第二本书、第三本书,经营企业也是一样的道理。对于这个比喻,我深表赞同,它确实揭示了做产品的底层规律。 KuuWROBeOKu7/JNzZ9OhePPPhJUkwNaILzLx+t6NFkVDjeVrFvg5yL6pPDXhCRO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