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自隋发端,到唐朝已趋完备。据《太平广记》记载,唐太宗曾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唐朝科举不分门庭,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有才之士通过进士及第入仕,甚至有人官至宰相。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科举制度可以说是比较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
然而唐代的进士很难考取,平均每年只能录取二三十人。没有门第背景、等级身份的庶族文人,想要依靠自身才干进身,更是难上加难。长安居,大不易,衣食住行、笔墨纸砚的种种花销,对进京赶考的学子来说都是不小的开支。当时的文人非常重视精神文化需求,比如“带琴游学”就是一种流行趋势,很多学子还因此省吃俭用购买古琴。为了节省住宿的花费,经济拮据的学子只能住在城里相对偏僻的地方或者城外的道观寺庙,也有很多人和志趣相投的朋友租住在一起,相互照应、相互勉励。
虽胸有大才,年轻的韩愈还是没能料到科举考试的残酷,贞元三年(787)他初试落第,生活无所依靠,原本想投奔族兄韩弇,却得到他死于非命的噩耗,韩愈无法,只能通过替人抄书、撰写墓志铭勉强糊口。古人写碑志,大多“称美而不称恶”(《礼记·祭统》),所以后世有人讥笑韩愈“谀墓”,谀即阿谀奉承。但实际上,韩愈的碑志写得和别人很不一样。在他之前,碑志多用骈体来写,但是韩愈的碑志继承了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他依据碑主生平行事精心构撰,塑造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并能展现出一定的思想意义。韩愈为好友柳宗元写过三篇纪念文字,其中《柳子厚墓志铭》情感真挚、酣畅淋漓,堪称千古铭文的典范。
贞元三年(787)年末,韩愈因偶然机会得以拜见北平郡王马燧,马燧顾念韩家旧情,给了韩愈很多资助。韩愈因此方能在长安安顿下来,日日苦读。而后,韩愈再次应试,仍落第。屡次失败之下,韩愈的心情不免郁郁,据传,他的妻子卢氏因此送给丈夫十六个字:“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事,必先退之。”她告诉韩愈要想求取功名不能着急,必须缓缓图之。韩愈深以为然,根据妻子的诫勉之意,改字为“退之”。
《曹娥诔辞》,东晋时期的楷书墨迹,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在它的一角,有很不起眼的三个字“退之题”。这是韩愈留存至今的唯一真迹。
贞元八年(792),韩愈在经历三次失败后,终于在第四次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得以进士及第。他考中进士的这一年,主考官是唐德宗时期的贤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陆贽。陆贽选拔的这一批进士,除了韩愈成就大才,还有好几个人官至宰相,所以后世也称之为“龙虎榜”,可见当时一起竞争的人,都有怎样的实力。
然而,唐代学子在考中进士后,仅仅会获得一个预备任职的资格,还不能立即为官,需要通过吏部举办的擢选考试,才能上任相应的岗位。韩愈便开始准备博学宏词科的应试,不想又遭失败。博学宏词科考试比进士考试更难,每年只能录取两三人,不过前途也是最远大的,如果想真正参与国计民生、文化教育等重要国家政策之中,就必须通过博学宏词科的遴选。
博学宏词科,唐开元年间始设,是六部之一的吏部设置的特别考试,以此选拔学问渊博、文词卓越之人任职。
韩愈曾在《答崔立之书》愤愤不平道:“夫所谓博学者,岂今之所谓者乎?夫所谓宏辞者,岂今之所谓者乎?诚使古之豪杰之士,若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必知其怀惭,乃不自进而已耳。设使与夫今之善进取者竞于蒙昧之中,仆必知其辱焉。”屈原、司马迁都未必能通过,可见博学宏词科考试的难度,这段不平之文也抒发了韩愈对朝廷选拔官吏制度的不满。
长安数年,困厄已极,尤其是贞元十年(794),一个噩耗从宣城传来,寡嫂郑氏去世。韩愈三岁时便成了孤儿,依附兄嫂长大。对他而言,长兄如父,长嫂如母,郑氏不仅抚育了他整整十六年,更将赴京赶考的机会留给他,这样一位至亲之人过世,对他打击极大。韩愈在给郑氏的祭文中深情写下“在死而生,实维嫂恩”(《祭郑夫人文》),未能实现心中理想以报长嫂深厚恩情,成了韩愈心中难以抹去的遗憾。身无立锥之地,满眼人事凋零,这大约是韩愈人生中的至暗时刻。
其后几年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中,韩愈接连失利,愤懑之余,他接二连三地写信上书宰相,希望以自己的滔滔文才,打动这些为国选材的人,但也都如石沉大海般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韩愈《马说》
时 间:贞元十一年(795)
地 点:宰相府、长安街道
主要人物:韩愈(28岁,博学宏词科应考生)、宰相府门官(40岁左右)、卖马人(50岁左右)
日 外 宰相府
宰相府巍峨壮观,门口站着三个门官。
韩愈 :烦请将拜帖呈送宰相贾公。(举起拜帖)
门官 (不耐烦地):足下是何必呢?一个多月里来了三次。足下就没有个亲族的长辈可以请教一下?这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韩愈 :尊驾这是何意?我只不过是上门递书,等了四十多天,我只是想要个回复而已。
门官 :这都不明白还当什么官?请回吧!(转身便走)
韩愈 :烦请将拜帖呈于宰相贾公。
门官 (气急败坏地):你别说了!(稍缓一下)观足下模样,又不顾体面连着登门,想必家世不显,宰相就算是结交后辈,也多是高门子弟,这回明白了吗?
韩愈愣住了,门官掩上大门。
日 外 长安街道
韩愈落寞地走过长安街道,经过一个马行,见一位卖马人身后有数匹马,他却只盯着一匹最貌不惊人的照顾。
韩愈 :先生,您为何放着那些膘肥体壮的马儿不去喂,反而只顾这匹骨瘦如柴的劣等马,还净喂一些精细草料?
卖马人 :郎君有此一问,也算是有心人,只可惜也没有识马的眼光。
韩愈 (不禁一怔):先生,我自然是不懂马的。但血统纯正的马,我还是略知一二。
卖马人 :郎君,那你再看这匹马呢?
韩愈 :这匹马皮毛无光,瘦骨嶙峋,虽然看起来挺高大的,但也不是什么绝世好品种吧?
卖马人 :现在当然看不出来。
韩愈 :此话怎讲?
卖马人 :世人买马只看血统,不看马本身是好是歹,买它的人当时一看,这不就是匹杂种马吗?买回去连草料都懒得喂它。马如果吃不饱肯定力不足,怎么能指望它日行千里呢?对吧?
韩愈 :那此言何解?
卖马人 :这匹马之前在马行里吃不饱,很虚弱。马行的人只当这马浪费草料,私下里打算把马杀掉,更有甚者,暗地里把马肉分了,白白让无知的人吃掉。
韩愈 :可它为何能幸免于此?
卖马人 :因为它遇到了我,我也是无意中路过,一看这马的眼神,就知道这是匹千里良驹。我就把它买下,到现在还有些人笑话我傻呢,好马呀!(笑)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说》)
撒贝宁:《马说》的创作跟韩愈当时的心境有关系,他那时候失去亲人,自己在仕途上又一直没有看到太大的希望。
谷曙光:《马说》是千秋绝调,文章很短,但是尺幅有千里巨观。韩愈作《马说》是在默默地等待他心中的伯乐。
蒙曼:这篇文章打动了古往今来的心,不仅仅能够反映出韩愈当时的心境,其实也反映出唐朝中后期很多文人的心境。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韩愈在这个时期心境的直接体现。《马说》全文仅一百五十一个字,篇幅很短,但堪称千秋绝调。这篇古文实践典范之作的诞生,与当下的社会现实、韩愈的个人境遇紧密相关。一介匹夫,没有地位、没有声量,但凭借一腔孤勇与强烈的责任感,他始终没有放弃过。
虽然境遇困顿,这个时期韩愈也结识了很多与他志趣相投的朋友,如比他大十七岁的忘年交孟郊,与他共同推进古文运动的欧阳詹,著名诗人李观以及在宪宗时期官至宰相的崔群、李绛。同为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和韩愈更是自小相识。柳宗元虽是士族出身,但多替庶族发言,给了韩愈很多支持。韩愈是个非常喜欢交朋友的人,他常和朋友们一起举办“文人雅集”,或联句,或赏诗文,或切磋评论。与这样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谈诗论文,对韩愈的思想和文章有着巨大的影响。从东汉以来,历经魏、晋、宋、齐、梁、陈、隋共八个朝代,流行的都是浮藻骈俪的文风。文章创作美则美矣,却言之无物,开始走向重形式而轻思想的衰败之路,这也就是后来苏轼所说的“八代之衰”。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韩愈在一篇叫作《争臣论》的文章里,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观点。
当时有个名士叫阳城,素有耿直敢言之名,但是在他被拔擢为谏议大夫之后,却一连五年未曾上谏。韩愈知道后很生气,作《争臣论》来批评他。
我将以明道也。
——韩愈《争臣论》
时 间:贞元八年(792)
地 点:阳城府
主要人物:韩愈(25岁,博学宏词科应考生)、阳城(57岁,时任谏议大夫)
日 内 阳城家
阳城家的主屋颇有乡野风味,檐廊下有一酒桌,旁边堆着一大摞酒坛,阳城斜倚桌边。韩愈坐在阳城身旁,表情严肃。
韩愈 :您身居高位却在此自得其乐,这是有道之士所为吗?
阳城 :有道之士?阳某可没自认过这个啊。
韩愈按住阳城正在倒酒的手。
韩愈 :“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阳大夫以为如何?
阳城 :好啊!说得好!
阳城看了韩愈一眼,正要继续倒酒,韩愈却忽然抓住了阳城的手。
韩愈 :既然认同鄙人的话,为何身为谏议大夫却五年不进一言?阳大夫认为,这样尽到了对百姓的职责吗?
阳城 :上谏?(用力拍了一下韩愈的肩,眼神放光)总有一天,当人人皆不敢谏,犯颜直谏一次足矣。
蒙曼: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的观点,既是一种很新的文章理论,也是一种先进的社会观念。在此以前,写文章与做官是不分家的,写文章被视为做官的一种重要能力。而文以明道观点的提出,让文章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也让文体和思想都迎来了一次大的解放。
谷曙光:韩愈不仅仅提出了文以明道的观点,还和他的朋友们付诸实践,一起探索出了一种朴实厚重的文风,一种不苟流俗的个体表达。
撒贝宁 :韩愈和他的朋友们怀着非凡的才情和理想,在这样的动乱时期里,从推动古文运动开始,力图从文风和思想上为这个国家重建礼法和秩序,以文人的方式关心着大唐的国计民生,践行着自身的使命与担当。
韩愈作《争臣论》几年后,当朝宰相陆贽被奸人污蔑,阳城慷慨陈词为其辩护,最终力挽狂澜,但阳城也因此事触怒朝中权贵,接连被贬,最终死于贬地道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