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年少孤苦,有志于学

大唐长安城兴建于隋朝,为隋唐两朝的首都,是当时中国最为宏伟壮观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据称鼎盛时期人口超过一百万。城内百业兴旺,举世闻名的“东西市”是唐朝的经济活动中心,东市主要服务于达官贵人,市中多有名贵的商品;而西市则因距离丝绸之路起点较近,从而成为西域商人与货品的聚集地,满目异域奇珍。

唐朝一直以对外经济往来繁荣著称,有两条丝绸之路:一条是陆路,沿着河西走廊来到长安;另一条是海路,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从当地的港口出发,经过印度洋、中国南海,在广州、泉州登陆,再继续北上。大量的丝织品由这两条路西传,后人也因此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经由这两条丝路,不同文化、不同肤色的人们交会在一起,带来的不仅仅是奇珍异宝,更促进了风俗文化的交流。这个时期的书法、绘画、诗词都是丰富而灿烂的。外域文化的引入,增长了唐朝人的见识,更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了内在的创造力,使得唐代文化显示出独特的多元化价值。

唐三彩载乐骆驼俑,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骆驼背上载着一支歌舞乐队,七名男乐手身着汉服,所持乐器亦不同,中间有一女子在唱歌,生动地再现了当年丝路交流的繁华。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韩愈出生在河南河阳一个底层官宦家庭。此时,“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卢照邻《长安古意》)的盛唐气象已随着安史之乱掀起的烟尘散去。韩愈的祖上曾在北魏时期因功封王,高祖、曾祖、祖父都做过官,父亲韩仲卿先后担任过武昌县令、秘书郎,虽官位不显但清廉务实。离任后,武昌当地百姓为他树碑颂德,李白还专门写下《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称赞他“惠如春风,三月大化,奸吏束手,豪宗侧目”。

韩愈有三位兄长,长兄韩会,次兄韩介,三兄姓名已不可考,他在从兄弟中排序第十八,因此又被称为“韩十八”。除韩会外,其他两名兄长都早早离开人世,及至韩愈三岁,父亲韩仲卿因病撒手人寰,长兄韩会便承担了养育幼弟的职责。

韩会以道德文章著称于世,和名士张正则、卢东美、崔造等人多有交往,当时的人称其为“四夔”之一,赞其才能媲美舜臣后夔。大历九年(774)春,韩会因文学才望受到宰相元载青睐,被提拔为六品起居舍人,负责编录议政言论,成为唐代宗李豫身边的近臣。七岁的韩愈也随大哥韩会来到长安。他少年聪慧,记忆超群,又多受韩氏家学影响,小小年纪便立志于学,刻苦钻研儒家文化的经典六经。据称韩愈年少时便能一日记诵数千言,言出成文。《旧唐书·韩愈传》称其“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自知无所依仗,自小就表现出很高的学习自觉。

然而好景不长,三年后,元载获罪,韩会也受其牵连,被贬到粤北韶州做刺史。韩愈随兄嫂从长安出发,出蓝田关,经武昌进入洞庭湖,再顺湘江越过五岭,最终到达韶州。也许是旅途劳顿,也许是郁结于心,到任未久,韩会便病逝于韶州。韩愈随寡嫂郑氏扶灵回原籍河阳安葬兄长。小小年纪,接连失去可以仰仗的父兄,随贬南来,扶柩北归,“嗟日月其几何兮,携孤嫠而北旋”(《复志赋》),韩愈内心所受创痛之深可想而知。

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亡故,其子李惟岳要求袭位,遭到决心削藩的唐德宗的反对。李惟岳便勾结魏博镇、淄青镇、山南东道共同起兵反叛,史称“建中之乱”。河阳虽为韩氏家族原籍,但遭逢战乱,韩愈不得不随寡嫂郑氏携百口之家离开老家,避乱宣城。

“就食江南,零丁孤苦。”(《祭十二郎文》)韩愈的青少年时期便是在接连的困苦与颠沛中度过的。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名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照当时的规矩,十二郎被过继给韩会为嗣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历经患难,感情深厚。韩愈的嫂嫂出身荥阳郑氏,她贤惠明理,一力操持家务,抚育韩愈和十二郎,让他们能够在宣城安心读书习文,给了韩愈一段虽不富裕但相对安稳的岁月。

叔侄情深 少年立志

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

——韩愈《出门》

时  间:大历十四年(779)、贞元二年(786)

地  点:河阳韩家住所、宣城驿道

主要人物:韩愈(12岁、19岁)、十二郎(10岁、17岁,韩愈之侄)、郑氏(生年不详,十二郎之母,韩愈长嫂)

第一幕 少年立志 共读《孟子》

日 外 韩家住所厨房
大历十四年(779)的一天,韩家住所的厨房灶上架着一口土锅,正在烧萝卜。灶里的火光映红了少年十二郎的脸,他正坐在一张胡床上,借着火光读一个卷轴。

十二郎 :叔叔,孟子说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作如何解?

韩愈 :孟子说的这句话,意思是“博爱谓之仁,行而宜之之谓义”(《原道》),爱所有的人,做该做的事,人生就有仁义,不用依靠外界的力量。

十二郎 (困惑地):孟子如何知道这些道理?

韩愈 :这个道理,从圣明的尧舜一代代传承,五百年后的商汤领会,又五百年后周文王得以领会,再五百年后的孔子也领会了——然后过了一百年,孟子就学到了。

十二郎 :那孟子之后呢?

韩愈 :像孟子这样能够发扬道统的圣贤,要上百年乃至几百年才会出现一位。

十二郎 :那学这样的道理有什么用呢?

韩愈 :让全天下人都能懂道理,让所有人都能吃上饭。

十二郎 :全天下都要吃烧萝卜……

两人笑作一团。忽然土锅响起刺耳的声音,冒出一阵白气,韩愈如梦初醒。

韩愈 :糟了!锅破了!

韩愈正想把土锅拿下来,穿着布裙的郑氏急步而来。

郑氏 :怎么回事?哎呀,别动!

郑氏捡起地上的书,拍拍递给十二郎。三个人开心地吃着烧煳的萝卜。

第二幕 辞别亲人 艰辛求仕

日 外 宣城驿道

贞元二年(786),秋高气爽,天上云朵变幻,气象万千。韩愈背着行囊,十二郎挑着一个担子,两人在宣城驿道上走着。

十二郎 (不舍地):山高路远,叔叔这一去长安,也不知何时能回来。

韩愈 :是,只是没有想到嫂嫂今日竟没能来送我。(回望身后家的方向)

十二郎 :其实……母亲去卖布匹并不是今日。

韩愈 (紧张地):难道她不愿我离家远游,生我的气了?

十二郎 :她说,你此去必以文章名动京师。(微微一笑)可要是离别路上,她舍不得你,牵扯哭啼,你心中一犹豫,误了你出头之机,那就坏了。

十二郎从担子里翻出了一件厚实的外套和一双皂靴。

十二郎 :母亲托我带给叔叔,叮嘱叔叔,此去珍重自身,勿要以家为念。

韩愈 :嫂嫂对我的恩情,不知今世可否报得万一……(接过了衣服和鞋子,哽咽)

十二郎 :母亲还说,叔叔自幼尊崇孟子,不要忘记“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孟子·尽心上》)。只要叔叔周济天下,光耀韩氏门楣,就是报恩了。

十二郎见韩愈没有释怀,反而更加郁郁。

十二郎 :此去一别,再要听叔叔吟诗作文,可不容易了。看今日此情此景,若不能占一首诗,那可就白白送你这么远了。

韩愈 (大笑,豪气顿生):“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赠徐州族侄》)

十二郎 (兴奋坚定地):云阙虽然高,但叔叔的文章,天上之人一定听得到!

十二郎从怀中拿出一本布面的书递给韩愈。

十二郎 :险些忘记,还有这本《孟子》,也算是母亲给叔叔的,母亲重新补了书面。这几日我抄录了一本,现在终于可以完璧归赵了,快收好。

韩愈接过旧书,十二郎担起担子,快步向前。

十二郎 :叔叔,我再送你一程!

韩愈 (大声地):十二郎,你的才能并不在我之下,不如与我同去?族兄韩弇与北平郡王交厚,你我一起去投靠他,若你我共同到了长安,他日定会有安身之处。

十二郎 :你去长安赴考取仕,和我去是一样的。我留在这里帮母亲维持一家生计,和你在也是一样的。(脚步不停,也不回头)

韩愈能听出十二郎语中难以抑制的哽咽,自己也不由得眼眶湿润。

韩愈 :十二郎,他日若能遂志,你一定要来长安!

十二郎点点头。

蒙曼:积极参加科举考试的行动实际上来源于韩愈自身的责任感。韩愈尊崇孟子的学说和主张。孟子说过:“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章句上》)他认为仁发乎人的本心,而义则是人生的正道。人持心要纯,持身要正,只有言行举止都合乎仁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韩愈受其影响,非常重视仁义之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践,所以他会以天下太平为己任,并竭尽所能地用言语和实际行动去达成这一目标。

韩愈自幼接受正统儒学教育,他的兄长韩会曾与李华、独孤及、萧颖士等一大批尚儒学的士人交往密切,韩愈亦曾追随他们学习古文。而在唐朝,庶族出身的文人,实现儒家入世理想的首选方式便是科举。十二郎和韩愈一起长大,两人都心怀求仕济民的理想。可是韩门窘迫,读书求仕花销不小。郑氏只能供韩愈一人赴京考试,十二郎虽满怀经世报国之志,最终还是决定留在家中帮衬母亲。

贞元二年(786),十九岁的韩愈辞别寡嫂郑氏和侄子十二郎,满怀期望地奔赴长安,希望开启属于自己的辉煌,光耀韩氏门楣。 Qh3vTSFhcdrJmrmvjRaJlZDwvgyglML83iQaZNB7zGAxgGGCoc/4GXS7FdHdo8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