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6 寒酸的北伐

周玘离世的第二个月,在与北方胡人政权的斗争中,一直处于守势的江东政权发动了第一次北伐。北伐的主帅,是刘琨的好友祖逖。

在中国历史的恢宏画卷里,祖逖北伐是一幅慷慨激昂、苍凉悲壮的英雄画面。如果说祖逖北伐是一部雷霆万钧的史诗大剧,那么这部大剧的开幕却让人有些扫兴。

两年多以前,胡人攻占西晋国都,晋怀帝沦为俘虏,他的侄儿司马邺侥幸逃过一劫,随后几经辗转,来到关中,被拥立为皇太子。不久,晋怀帝被匈奴人处死,皇位空悬,司马邺登基称帝,这就是西晋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晋愍帝。为了避司马邺的名讳,建邺由此更名为建康。

为什么继位的是司马邺,而不是江东的司马睿呢?因为司马邺是皇族血亲,司马睿只是疏亲。虽然就实力而言,司马睿更有称帝的资格,但血缘关系是个很难迈过去的坎儿。

晋愍帝登基的时候才十三岁,这个少年皇帝对风雨飘摇的西晋缺乏清醒的认识,错误地以为麾下依然有百万大军,弹指一挥就可以把胡人政权碾为齑粉。他登基之后发布了一道口气吓人的诏书,命令关中地区发兵三十万、并州的刘琨和幽州的王浚发兵三十万、江东的司马睿发兵二十万,共同围剿胡人。

经过八王之乱的祸害和胡人的扰掠,关中地区早已残破不堪;刘琨有勤王的意愿,然而实力微弱,自顾不暇;王浚有些实力,然而野心勃勃,图谋割据一方;司马睿正忙于处理内部矛盾,无心北伐。无论从主观意愿上来说,还是从客观实际上来说,晋愍帝的诏书都没有变为现实的可能。

幸好,每个时代都有英雄的存在。

祖逖给司马睿上表,主动请求出师北伐。这就让司马睿很尴尬。拒绝?不合适。司马邺毕竟是名义上的皇帝,驳回祖逖的北伐之请,就相当于公然与皇帝作对。批准?也不合适。因为实力有限,还得集中力量对付江东门阀。仔细掂量一番后,司马睿做了一个折中的决定——同意祖逖北伐,只调拨一些少得可怜的军用物资,不给兵器,也不给兵。

祖逖是个英雄,不过不是高大光正的英雄,而是一个有几分匪气的英雄。当初,洛阳沦陷,北方大乱,祖逖率领宗族乡亲南下,司马睿任命他为徐州刺史,安排他的宗族乡亲居住在晋陵郡。晋陵郡的治安很糟糕,经常有江洋大盗出没,别人见了这些大盗躲都来不及,祖逖却煞费苦心地与他们结交,还亲自率领这些强盗到富人区打劫。有时候几天不出去抢,祖逖甚至主动问他们要不要出去再抢一票。有一次,王导到祖逖家里做客,惊奇地发现屋里放着许多奇珍异宝,就问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祖逖淡定地说,昨天晚上又到南塘(建康周边的一个富豪区)抢了一票。

虽然司马睿给予的支持很有限,但这并不能阻止祖逖北伐的雄心。过去的一两年里,他招揽江洋大盗,就是在等待北伐的这一天。

莫道征途路漫漫,愿效江水去不还!

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年)八月,祖逖率领当初数百家宗族乡亲和被招揽的江洋大盗,义无反顾地渡江北上,踏上了北伐的艰苦征程。船队行到大江中央,热血澎湃的祖逖迎着猛烈的江风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祖逖走了,江东权力斗争的波涛依然翻滚不息,祖逖北伐似乎并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注意,至少王敦没有对此发表什么看法。还得再过几年,他才能意识到祖逖的分量。

王澄死后,接替他出任荆州刺史的周顗刚刚上任,就遭到了杜弢的猛烈攻击。幸好陶侃及时派军救援,他才脱离险境,来到王敦的军营里避难。随后,陶侃策划了一次伏击战,重创杜弢,扭转了荆州的局势。

王敦很自负,很少褒奖别人,接到前方传回的捷报,他却难得地对陶侃赞不绝口,说如果没有陶侃,荆州的局势真是不堪设想。为了拉拢陶侃,他派人给司马睿送去书信,建议由陶侃出任荆州长官。周顗的本意是在王敦这里避避风头,等消灭了杜弢再到荆州上任,而王敦推荐陶侃出任荆州刺史,显然是没有再让自己回到荆州的打算。

出于对王敦的厌恶和提防,司马睿并不满意由陶侃出任荆州刺史,可他正需要利用王敦压制江东的武力门阀,只好接受现实,然后以北伐需要用人为名,命令周顗回建康听候调遣。

北地震荡,胡人猖獗,江东政权不思北伐,却一味执着于派系门阀之争。周顗对内讧不止的江东政权已经厌恶透顶,对于被王敦强行夺走的荆州刺史一职,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可惜。在他看来,与其留在江东看这些丑恶的权力斗争,不如渡江北上,为光复大好河山尽一份力。

回到建康之后,司马睿却给他当头浇了一盆冷水——原来,所谓的北伐需要用人只是借口,司马睿根本就没有让他北上抗胡的打算。之所以征调他回到建康,只是想把他留在身边作为亲信,以便于对抗将来有可能图谋不轨的王敦。

周顗确实对飞扬跋扈的王敦有所不满,但他对司马睿也不满意。回到建康之后,他终日痛饮,自我麻醉,以这种无声的方式表达他没有用武之地的苦闷,言语行径颇为荒唐,甚至沦为时人的笑柄。

周顗回到建康没过多久,扬州发生了一起小规模的武装动乱,搅起风浪的是周玘的儿子周勰。周家族长原先是周玘,周玘死后,他的弟弟周札接管了周家。周玘之子周勰一刻都没有忘记父亲的遗言,暗中集结了数千人。周家是江东首屈一指的大家族,人多心杂,以周勰的地位和声望,要想在大家族当中做到一呼百应,难度是比较大的。他召集到人马之后按兵不动,似乎说明他对这一点也有清醒的认识。

建兴二年(314年)冬天,周勰终于等来了机会——在建康供职的周札因病公休,回到老家。建兴三年(315年)正月,周勰集结人马,宣称推举周札为主帅,起兵杀向建康。周札闻讯大惊,急忙派人潜往城外,散播周勰作乱的消息,并声称自己绝不会参与叛乱。

此时,建康的兵力占据优势,但不能倾巢而出,必须留下一部分作为守军,这样一来能够外调的兵力并没有敌军多。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司马睿和王导颇为惶恐。

如果周勰有亡命之徒的气概,硬着头皮攻向建康,说不定真能给周玘复仇。可是,周札强硬的不合作态度使周勰手足无措,接下来一连许多天,他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叛军见他迟迟拿不定主意,再拖下去只能等着被动挨打,纷纷作鸟兽散。这一次开场轰轰烈烈的叛乱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碍于周家盘根错节的强大势力,司马睿和王导再一次选择了息事宁人,丝毫没有追究周勰的责任。事后,周札疾言厉色地批评了侄子。周勰羞愤交加,自此闭门不出,终日沉溺酒色,自轻自贱,没过多久就去世了。

表面上看,周札很有大义灭亲的义士之风,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此公贪婪成性,并不在乎司马睿政权的存亡,他真正在乎的只有家族利益。就扬州内部的形势来说,周勰起兵叛乱,未尝没有成功的可能,可是盘踞在长江中上游的王敦就没有那么好对付了。王敦和司马睿不和是事实,可王敦毕竟是北方门阀的中流砥柱,即使周勰能够侥幸攻入建康,一旦王敦顺长江而下,碾压周勰是十拿九稳的事。所以,周札“大义灭亲”是因为对形势的认识比较清楚。讽刺的是,几年之后,这个无心为兄长(周玘)和父亲(周处)复仇的老人家,却阴差阳错地报了大仇。

平定了周勰之乱,长江下游的司马睿和王导暂时松了一口气。与此同时,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王敦也有些如释重负的感觉,因为围剿杜弢的战争到了收尾阶段。

东晋十六国时代,杜弢是个惊鸿一现的奇才,他的对手主要有四个——王敦、陶侃、周访、甘卓。

我们难以确定甘卓的军事才能怎么样,但可以肯定的是,王敦、陶侃、周访这三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翘楚。即使他们同时上阵,遥相呼应、分进合击,杜弢依然支撑了三年多。建兴三年(315年)八月,也就是周勰之乱被平定将近半年的时候,精筋疲力尽的杜弢递交请降书,请求停战,希望能为国效力,或者西征巴蜀,消灭成汉,或者渡江北上,讨伐胡人。

司马睿答应了杜弢的提议,颁布了大赦令,但在前线作战的各位将领贪图战功,拒绝执行。愤怒之下,杜弢倾尽全力发动最后一搏,不幸兵败,从此下落不明。

祖逖北伐,随同他一起渡江北上的兵力只有几百人,而杜弢请降的时候,兵力至少也有万人。况且杜弢也是个文武兼备的将才,可惜江东的派系斗争过于激烈,以至于本来可以为国效力的奇才怆然陨落。 XHhji/sLkL+Fop82bO+TVq1//u+CuSdDPnbjnYn0IKrA0E2/FZfEJWM9jXynIE6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