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据鞍录

乾隆己未 六月 余时任西宁监司 ,奉命轮流赴京引见 ,即装候代。

六月二十日 饭后长行 ,兵民祖道 东门外,攀卧遮留,酒果杂陈,马不能步。两任湟中 ,无寸长可录,只自愧耳。

日昳 ,始至平戎驿 ,此地疑即东汉所置安夷故城。按《水经注》,湟水“经安夷县 故城北,城有东、西门,去西平亭 七十里”。殊相似也。

计程六十里。

二十一日 五鼓行。残月在天,山河阒寂。六十里至碾伯县 ,即唐之湟州 ,古西戎地也。

因东路桥圮,绕道出胜番沟。经土司祁氏 园林,登楼小憩,树木阴翳,溪流湍激,凉爽如秋。

五十里至老鸦驿 。见民刈麦,籽粒肥满,妇子嬉笑,而鸡犬鸣吠,亦若助人忙云。

二十二日 黎明行。宁邑夏禾尚青,此地已筑场矣。河西山高地寒,虽刈获有先后,而岁止一收。其民侨野质朴,湟中百十年间,所谓目不识乡饮酒之礼,耳未曾闻鹿鸣之歌 。商贾多山、陕人,重利蕉剥。百工稍精巧者,亦他产。是以养生送死,唯赖于农,故民常苦贫。

辰刻 ,行四十里将次冰沟驿 ,始见山巅有林木,然亦无多,如人仰卧,颔下一二微髭也。驿中旅舍甚卑隘,多借民居以款冠盖 。与张令登高 助兴国寺浮屠于佛殿后起屋一区,为往来休息之所。寺近山,雨晨月夕,宛有幽致。

是日,仍饭于此。饭已,行一十余里,石壁弯环,皴劈如画,前监司刘公殿衡题曰 :“大痴”,笔意隔溪可见。渡河,抵西大通城 ,计五十里。接凉州郡属平番县 界。宋神宗熙宁间,王韶使王厚收复河湟 ,因大通河控扼夏境 ,地形险要,乃筑塞以制夏人,即此地也。河源出塞外,与湟水合,注于黄河。水湍急,终夜有声。

二十三日 因通远驿 相距八十里,四鼓遂行。次驿食毕,又行四十里,至平番县。经仁寿山 ,寺阁屋椽高插绝顶。余曾一至其处,今遥望之,始知奇险之可虑也。策马过庄浪河,河水亦与黄河会。入城,酬酢甚繁。

平番,本汉金城属国;前凉张骏分置广武郡;隋开皇初,郡废,为广武县。《元和志》 曰:“广武县至兰州二百廿五里。” 今路正相等。兹邑北径五凉 ,东连银、夏 ,西达湟水,南逼金城 。有新、旧城,满汉弁兵防守。

是夕避喧,宿于距县南十三里之牧牛庵。寺僧寂照,人短小精悍。寺无寸土可耕,敝衣草履,而造屋数层,历阶皆十余级,垲爽华洁,尚兴修未艾。惜乎!毕生精力,殚于土木。俾为士民,宁非克家子 耶!钟声悠然,佛灯明灭,遥忆慈帏 ,路隔数千里。坐久始睡。

二十四日 四更离寺。胧胧月色中,一路闻田水声可喜,遂于马背梦乘舟泛江湖。惊寤,几堕马,始知梦寐乃触境而生也。辰未,次红城驿 ,已行七十里。夹道皆水田,并 渠多丛木高柳,村舍错置,行者改观。然平邑供支甚夥,美田唯此一带,余多系山坡荒野,民以此苦之,而往来冠盖不知也。离县城几三十里,道傍有清水一池,径 围数丈,细泉上出如喷珠,甘腴绀洁,游鱼髻尾可指,乃居民弃诸路侧,饮牛羊而已,悲夫!

自红城至苦水驿 五十里,苦水至皋兰县 沙井驿七十里。如由咸水河一路,则近二十里。是日,住宿咸水河南之哈家嘴 。焦土硗田,汉、土居民仅二十余家。时随行役夫告余曰:“此径身自黄口 以至白发,行五六十年,未曾一至苦水。”相较近远,不过二十里,而终身不由,可知世人趋便之心,亦如水之就下,不可强也。地艰于泉,过客俱饮涝池水。涝池者,掘地为凹,以积雨雪,人畜共之。

二十五日 早起,五十里至沙井驿,始见黄河。沿河行,或近或远,抵金城关 。石岸夹束,河如建瓴。《水经注》云:“河水自枹罕 赤岸又东,洮水注之。又东,过允吾县南。又东,湟水注之。”枹罕,即今河州地。允吾,读如〔鈆〕 (铅) [1] ,其故城在今皋兰县西关 。北有王保保城基 ,即元扩廓帖木儿据州时筑。度舟梁 [2] ,登望河楼,波涛澎湃,甚可壮也!土人以此为王将军进宝 渡河击贼处,非是。将军昔任西宁总兵官,闻信由小径星驰于河会城,用皮囊渡河,即今张家河湾 ,距皋兰一百一十里。较大路近二日,故迅速奏功。

入城,谒抚军 ,会司、道、府 ,倅往还,至二鼓始散。

府城距沙井驿四十里。

二十六日 群集于包观察虞亭公署。

二十七日

二十八日 集临洮道署。较射,看郭监司恬庵作大字 ,绝不经意,而结构遒紧,功力深厚所致也。

旋出城南,游五泉寺 。寺在皋兰山麓。汉霍去病击匈奴至皋兰山下 ,即此。山峻耸,左右蜿蜒如张翼,五泉自两腋出,雷奔云泄,汇流成渠。自寺右山径登阁,凭栏俯视,黄河如带,郡城楼橹历历可数。灯夕坐眺,恍然赤霞。自南廓外至山下四里,水甘土肥,园畴平衍,东阡南陌,路净如扫。春时梨杏甚盛,白屋青帘,人往来夕照中,望之正如图画。阁侧有小屋一间,窗户洞开,逼近左腋泉。瀑下多乱石,丛筱乔木,杂生其间,自高而下。每月夕来观,如造异境。自阁右崖腹支径侧足登梯而上,为石佛殿,皆依峭壁架空为阁,下即右腋水泉。佛像甚古,年代不可考。穷目更远,泉声上射,直入耳根。炎夏坐久冷然,善也。主僧有田可赡,不来迎宾 ,而游人亦鲜至此。

二十九日 友人招饮于藩署 ,即邀徐方伯集功 陪。公雅量,觞政肃然。余幸射覆花连中,未至污裀。

晚,骤雨,即止。

七月一日 由南路临洮行,郡城诸君皆送至西郭外。北路走金县 ,较近。余因临洮为先清端公 旧治,欲往一观耳。行二十里,友人屠文山候于杏园,树下设瓜果,语良久而别。

四十里至阿干峪 。居民皆以陶为业,墙角屋脊皆窳器焉。徐方伯遣使馈餐。

又行三十里,住摩云岭驿 。岭矗入云,上有关,今废。

二日 四更起,毕宿下插路,高下秉炬,行至沙泥驿六十里。再行五十里,宿新店堡 。宋时为河西路必争之地。

沿途见洮水,村民藉以灌田。《水经注》“洮水自狄道 会大夏川水 ,又北,冀带三水,乱流北入河。”其桓水 在洮州 。《禹贡》“西倾因桓是来”。

午饭,日尚早,闲步村外,见赤云如山。

三日 早行,四十里至临洮。今为州治,郡守移于皋兰,州仍属焉。秦始皇〔二〕 (三) 十六年,有十二人,各长五丈,足履六尺,见于临洮,以为瑞 [3] 。魏正元二年 ,王经与姜维战于故关原 ,不利,皆此地。然古临洮地广,新、旧洮州 皆是。国朝奋威将军王进宝乘雪夜破临洮,父老犹能指示其处。

有白发者数人,迎于马首,云皆亲受先清端公恩惠者。入城,住唐宝刹寺 ,前明改为圆通寺。观者如堵墙,笑曰:“此前郡守杨公孙也!”

少憩,出东门,登凤台 ,谒杨忠愍公祠 。壁上诗词甚夥,亦有先清端公题牓,并手植稚松,今已径围尺余矣。侧又有双忠祠 ,奉邹兰谷、张舜卿两先生木主 ,亦有先清端公题额。兰谷先生劾严世蕃一疏,已彰彰在人耳目。至舜卿先生救忠愍公之疏,有云:“朝士多慨忠冤未伸,权贵陷井孤臣之由控诉无门。”又曰:“权贵一朝可肆,四海是非公道难移。”不愧为忠愍公同年友矣。先生即狄道人,名万纪。任吏科时,弹严党郡守尹耕,并疏铨法乖谬。其为给事中也,值明世宗建醮 西城,先生执不进香,廷杖臀肉尽落。因疏理忠愍公冤,挤陷外补。后以星变考察夺职,归家奉亲,九荐不起。著有《超然山人集》《让学语录》。忠愍公遇害,狄道士庶设像祀建超然书院,今壁间尚有舜卿先生《哭公诗》。呜呼,其痛心为何如,亦可谓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矣!

回寓,往拜州牧 ,仍居旧府署,堂宇闳壮,庭槐数百年物,(扁)〔匾〕额皆先清端公所书。随侍老仆一一为余指告,瞻溯久之。

出赴北极观,看古石碑 。碑高二丈,广六尺,厚如广之半。岌岌欲坠,字皆剥蚀。询诸士人,曰:“故老相传:文皆隶书,额刊兽物,趺列怪形,乃唐西平王李晟平定羌戎所建。”然亦无可考也。

访城西西湖 ,已塞为平土。唐岑参《临洮泛舟诗》有“池上风回舫,桥西雨过城”之句。今洮水桥在城西,想水有迁移耳。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延袤万里,始于此地,至今有遗址可望。王翰《长城吟》云:“回来饮马长城窟,长城道傍多白骨。问之耆老何代人,云是秦王筑城卒。”哀哉,始皇不足论,蒙恬乃秦世臣名将,而阿意兴工,轻视民力,兄弟卒不免于诛,何哉?

四日 行五里,过东峪河,水亦入洮,殆即郦注所谓“翼带二水”者欤。

至窑店驿 六十里,居民仅数十家,亦无店肆。饭于官廨,上漏旁穿。

又行五十里,抵鸟鼠山 下。《山海经》云:“兹山其阳多金,其阴多玉,其土多丹雘。”《尔雅》 云:“其鸟名鵌,其鼠名鼵。”郭璞 曰:“鵌似鵽而小,黄黑色;鼵如人家鼠,而短尾。”孔安国《书传》 :“鸟鼠共为雌雄,同穴处此山,遂名。”汉《地理志》 :“首阳县有鸟鼠同穴山。”细询土人,云:“相传穴入地三四尺,鼠在内,鸟在外,各自生育,不相侵害。”较前说近理。《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水经注》:“渭水出南谷。”今审源流,渭水本出南谷山 ,山在渭源县西二十五里,至鸟鼠山导而东转耳。首阳县即渭源汉时旧名。

又行十里,至县城。渭源堡在县西北冈上三百步许,宋王韶屯兵处。城内居民仅数百家,盖屋皆以乱石压木片,仅蔽风雨,板屋之故俗也。蔬菜俱无,彫败可念。

五日 鸡三号起,行五十里至熟羊城 。城约二里余,四围尚壁立。宋皇祐 初所筑,以其功速,谓之熟羊城,如羊熟而城就也。《郡志》为首阳,镇因县名也。《县志》云“康熙二十七年六月,熟羊城一带有五色云降于草木,云可手掬,以口吹之墙壁,烂然可观,逾时方散。”

又行四十里,至巩昌府 。是日常涉渭水。近城仰见仁寿山 ,楼阁金碧,参差可喜。入城酬酢冠带移时。住万寿寺。东向一殿甚雄,相传唐时所建,了无碑碣可考。余地皆众僧割据,造屋取赢,守为世业,谓之“房头”,亦可笑也。

巩昌,秦时之陇西,汉时之天水南安 ,古今大郡也。国朝顺治五年夏四月,逆回米剌印 等攻陷临洮州县,进至巩昌,叛回应之。总督孟公乔芳 闻报,遣马宁、张勇率五百骑,衔枚疾走,乘夜至城下袭营,贼惊扰,自相击杀,死尸枕藉,遂平之。康熙十三年冬十月,提督王辅臣叛,遣伪总兵朱龙、陈可、郑元经、王有禄入城据守,搜括无遗,分抄旁邑。十四年闰五月,靖逆侯张公勇、将军穆公成格、巡抚华公善、总兵孙公思克合兵讨贼 。围城两月,犹虞士民无辜横罹锋镝,不忍急攻,屡使人招降。贼疑不敢出,乃遣前邑令陈辕 来抚,民胥纳款,贼不得已乃降。六月二十八日开镇羌门迎侯 。自是后,国家培养六十余年,已渐致蕃庶。然楼橹残缺,墉垣圮损,终不及往时云。穆将军,人称为细狗将军者是也。将军骁勇无伦比,性喜田犬,虽矢石如雨之际,牵挽抚弄,亦不离左右云。

陇西为巩属首邑。《汉书》云:“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至今犹然。民俗好稼穑,水草宜畜牧。陇邑有耕天村,其田曰云下田。古谚云:“郎枢女枢,十马九驹。安阳大角,十牛九犊。”其宜畜牧可知也。

李贺故里在城南二里袁家坪 。是日立秋。

六日 饭于四十里铺之官廨,屋梁将倾,以一木支之,可危!行十里,至沙湾。有大碑一,白洁细润,非近山产也。但尘埋已久,仅余额篆,乃元太师巩昌安懿王完泽 墓碑也。又行十里,至广吴山 下。宋所置广吴城犹有遗址。广吴河绕其下,流入渭。山斗峻,上下五里。又二十里至宁远县 宿。始见稻田,一路闻莺声。

七日 蚤行,明星未落,日脚渐红,渭水屏山,时隐时见。客人自以为早,而村农驱牛入田矣。问,种冬麦。河西地寒,唯种春麦暨燕麦,燕麦草饲马最宜。此一带又有玉麦,然二种皆系秋田,色味亦逊,麦之支庶也。

三十里次落门镇 ,即古落门聚。汉建武十年,来歙攻降隗纯 ;三国时姜维攻狄道,至落门引还;唐吐蕃得洛门守之。洛门,即落门也。东达秦、阶 ,南通汉中,乃扼要之区,居民有五百余户。

饭罢行,夹道柳阴,鸟声断续,村园绿竹数竿,摇曳墙外。九年尘土,见此风味,怅然不胜故乡之思。

经永宁城 ,宋崇宁三年置县,金为寨,元省。永宁河绕其下,水亦入渭。据高临流,围垣半缺半存,仰望仅有庙屋而已。

至朱圉山 ,色如马肝。《禹贡》“朱圉”即此。距伏羌县 二十里。涉渭河二次,水几至马腹。

又经大像山 ,距县五里。宋嘉祐四年,凿大佛像于峭壁长十余丈,覆以楼七层,左侧穿洞道以通。余处唯飞鸟可到。相传兹山上有隗嚣歇凉亭云。

至县,不入城,宿三官庙。距落门计程七十里。有汉平襄侯姜维故里,碑墓亦在境内。渭水在县北一里,东北流入秦安县界。自水发于渭源,经陇西、宁远、伏羌诸邑,溉田转硙无不赖焉。起于彼而利于此,亦事有固然者。是日始食稻粮。晚颇热,蝇渐多,可厌!携凳坐寺后空院,呼寺僧问诘朝途程,指曰:“公背后山径是也。”望之,屈曲极高。

八日 过沙石坡,至巅 二十里。然土肥可耕,山田青黄错杂,野花红紫相间,殊可观。每于山缺处,又时见渭水。下坡二十里,至关子镇 ,屋瓦望若鳞次。自此居民皆瓦屋矣,然止用仰瓦,不施合瓦,尚从俭耳。大都五方风俗、语音,始犹以渐而更,终则判然各别,亦如天之四时,潜移默运,寒暑遂至迥异,有不知其所以然者。午后,遇大雨。忽晴忽阴,山色苍茫可画。

六十里,入伏羲城 ,谒伏羲庙 。殿宇雄深,惜岁久倾圮,古木往往数百年物。李州牧鋐捐俸葺理。碑碣屡经兵火,秦人亦不知珍重,惜无元代以上者。是日,借寓胡副宪麟徵居第,丛竹片石,颇雅洁。

秦州,古成纪地,陇、蜀会区也,长接五城,土人谓之木筏城。东、西关城乃宋守臣韩魏公琦 于庆历二年筑以捍民,故又称为魏公城。

出城将谒汉将军李广墓 ,奈日已沉山,遥望隐然弅起者,即墓也。后负三台山,前临藉水 ,徙倚久之。土人言:墓侧有石马,土埋及背,故呼为石马坪。尚有子孙,每岁来此拜扫云。

归来已昏黑,欲询国朝秦陇遗事,访有老革 孟芝兰,年九十余,坐问良久。据云:康熙十三年,吴逆伪总兵陆道清入城据守。王师攻围,至五月,贼力不能支,乘夜鼠窜,我兵追斩殆尽。又贼盘踞宁远落门镇及西和、礼、徽、成诸县。扬威将军阿公、振武将军冯公 ,老革遗忘其名,张靖逆侯勇、王总兵官进宝,统满汉兵数万,云屯秦郊,以次剿灭。且能言诸将军之形貌性情,历历如绘。至士女所罹锋镝之苦,将卒餐冰饮血之艰,不禁泪下。

始见蚊。夜雨。

九日 往游天靖山玉泉观 ,元时建,距城三里许。李牧候于观门。门东向,径长数十武 ,北界沟水,南崖如削,上有盘根古柏甚多,皆南生北向,枝叶横垂,人行其下,不见日色。观三层,阶高数十级,均南向。沟覆有桥,因折而北,覆以瓦舫。前制军孟公乔芳有“陆海虚舟”题牓四字。孟公莅任于国初,抚定三秦 ,规取全蜀,流寇余孽与夫叛回、晋贼,次第翦 除,厥功茂矣。且张侯勇、赵将军良栋等,皆出其麾下。荐才为国,既得其力于定鼎之时;迨吴逆鼓乱,复收其功于二三十载之后。呜呼,为大臣者,之所以贵进贤也。过桥拾级而上,有元碑,四面书字,石坚白如玉,扣之有声。左旋至三清殿,侧有射圃,颇厂豁。右旋为诸葛忠武公祠 。再折为大雅堂,奉李、杜两先生 像,有赵松雪 字刻四碑,笔力雅健,石坚细,旁无花草栏界,除书字处,余不琢磨,长短宽狭亦不一,可知古人用意在彼不在此。下为选胜亭。俯视秦城,人物草木可数;远瞩 清渭,明灭林端。望南山寺,烟树茂郁,下临藉水,即少陵 诗所谓:“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者。

天靖山,秦之北山。观东有王基城,即隗嚣宫也。土人常掘得磁器极古,多豆绿色。观前后柏桧,皆数百年物,又有玉泉水可饮。杜诗所谓:“秦州城北寺,传是隗嚣宫”者,或即此地。观屋宇朽败,李牧亲为经营而修葺之,工颇费。

下山东行三十里,径马跑泉,少憩。短篱竹屋,鹅鸭浮沉溪水中,高柳外青青稻田,殊似江南风景。

又行十余里,过东柯谷口,州吏目郑重莅秦州二十年,屡至东柯,为余言之甚详。大都崖谷幽邃,泉石喷薄,竹木粟稻瓜果之盛,与少陵《秦州杂诗》所咏无异。唯是草堂遗址泯灭,可憾!举鞭引领惄 焉久之。

临渭河,波澜汹涌,用方舟始可济,非复前日之涓涓矣。所谓有本而不息,受下流多故也。

又过牛头河,水亦入渭。

次社树坪 ,距州五十里。借宿道院。月上,坐院门,古柳侵云,虫声如雨,不知身之在何境也。

十日 逾丁华岭 。至巅 遥望,石门山 碧峰巉绝,直插云表,数十里外望之,岚光逼人。连山闻有仙人崖 ,三峰并列,万山环绕如缭垣,中有古柏、甘泉,唐建僧寺。又有麦积崖 ,壁立千仞,穴石插木盘旋而上。其洞宇 佛像物类,皆凿石为之,蹈虚架空,下临无地,神功鬼斧,极其奇巧。人登其上,丹碧玲珑,飘飘乎有凌云之意。秦文公墓在其下。崖之北曰“雕窠谷”,瀑布水甚壮,上有隗嚣避暑宫云。

饭于草团铺 ,计程四十里。

又行四十里,抵清水县宿。邑西有清水河,本秦武公伐邽戎置上邽地;汉武帝更名清水;后汉建兴九年 ,丞相亮逆司马懿于上邽,懿依险,兵不得交,亮引还;唐建中四年 ,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尚结赞 盟于清水,皆此地也。汉壮侯赵充国 墓在集翅山下,距县八里,日落不能去。其墓表乃汉冯奉世 所撰,今已不复存矣。

借宿两铭书院。空庭老树,坐月甚凉。

十一日 早行,道傍多种麻,蓬蓬郁郁。二十余里至汤峪 。距二里许,有温冷泉 ,温可浴身,冷可漱齿,二脉并出,相距五步,亦可异也。三十里至白沙镇,即古秦亭 ,晋时建。义熙六年,赫连勃勃 攻白沙,即此地。饭于杨姓太学生书室,墙下皆种十丈红,其细者颇似木芙蓉,艳色可爱。

又行四十里,迳盘龙山 ,有大震关 ,即唐广德元年秋七月吐蕃入大震关,陷岷、秦、成、渭等十州,尽取河西陇右地,即此关也。山椒渐多林木,道傍时有流水声。

又行二十里,住长宁驿 。距驿二三里,两阜如牛角对插,中有溪水流出,疑无去路。沿溪入角,始望见人家,后依大陇,即关山 也。是晚月色朦胧,溪声呜咽,独坐思亲,涕零双堕,一夕目不交睫。唐罗隐《关山诗》云:“何计谢潺湲,一宵空不寐。”实获我心。

十二日 过关山 。山峻阻,盘折而登,林木丛茂,桦柞尤多,人行不见日色。溪涧重密,皆覆以板桥,翼以扶栏,以通行旅,水流已急,而四山泉瀑乍大乍小,穿林越峡,奋涌扬波而来,溪声益壮,登顿洄沿。虽马行甚艰,睹此拄策不能舍去。始见有结茅而居者。岑参《关山诗》云:“牛羊入青巘,鸡犬宿苍烟。”形容之妙,至今犹然。上下八十里,至咸宜关 ,秦、凤 要隘,有游击官统兵防守焉。

关山非陇山也。陇山在州西北六十里,一名陇坂。《三秦记》 云:“其坂九迴,不知高几许,欲上者七日乃越。”关山在州西,上下止八十里耳。陇关在陇山。三秦东曰函谷 ,西曰陇关,二关之间,谓之关中。

过山行四十里至陇州 ,历代沿革不一,本周岐陇地,汉属右扶风,西魏改为陇州,后虽有兴废,名自此始,所谓秦之西门也。

城中亦寥落,有种稻者。访之遗老,云:前明时遭流寇蹂躏。我朝康熙十三年,吴逆变乱,伪总兵蔡元攻围,城陷。执官胁民,贝勒 率穆将军至,贼众引却,依山据险,我兵奋击。至夜,元度不能胜,引贼遁。王师过关,李黄莺复踞山伐树塞路,我兵屯咸宜关,相持日久,不能取。三年之间,田土荒芜,后始擒剿,民得更生。喜国家无事六十余载,今渐成聚落云。

是日,秋暑热甚,携扇去场圃,坐碌碡上,与老农闲话。风来满鼻稻粱香,衣袂如洗。候至月上始归。

十三日 黎明行。出州南门,二里,过汧河 ,水至马膝。河出岍山,即《禹贡》“导汧及岐”是也。陇州诸水会于汧;汧水复南,至于宝鸡县邸店入于渭,渭水又入于河,所谓殊途同归也。西陲地高多山,千流万派,无江海可归,故皆会于黄河。而层峦叠嶂,河亦束缚不能张其势。故银、夏诸处尚资其灌溉而受其益;至入中原,地平如掌,河已屈伏万余里,从此畅流奔放,亦势所必至者。

又行数里,云气开朗,有奇峰如人掌,高指碧空,形势秀拔,询之,乃吴岳 也。《周礼》:“山镇曰岳。”《尔雅》以此为河西镇。《山海经》云:“吴山之峰,秀出云霄,山顶相捍,望之常有落势。”杜氏《通典》 曰:“五岳、四镇、四海、四渎 ,年别一祭。”盖吴山位于西方,故曰西镇。实西北诸山之纲纪、众水之统宗,宜乎与太华 相伯仲,而享明禋也。杜少陵诗云:“昨忆逾陇坂,高秋视吴岳。东笑莲花 卑,北知崆峒 薄。”可以信兹山之崒嵂矣。

陇境内又有鱼龙川 ,源出小龙山 ,水东北流,中有五色鱼,人不能取。少陵《秦州杂诗》“迟迴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鱼龙夜”人以为泛言耳,不知古人一字必有本如此。

五十里至草壁镇 。谒唐段太尉 祠,遍 阅已无旧碑。有一石载云:《柳柳州集》 中《段太尉逸事状》,在汧西安化碑上,系唐宪宗九年曹祯篆立,今碑破坏不全。邑侯王君建祠塑像,取安化逸事碑一块埋于此石之前,深尺余,使不遗坠。太尉父墓在汧阳境内。

四十里至汧阳县 ,古隃〔穈〕 (糜) [4] 也。昔尚有汧阴,今并入陇州。盖以汧水分南北也。

又行二十里至黄里铺宿。是日道傍官柳间始闻蝉声。旅店颇狭,热甚,挥扇竟夕。

十四日 行五十里,至凤翔府。凤翔,秦内史 、汉三辅 地也。唐肃宗以为西京,代宗又以为西都,历朝称重地焉,今城中亦颇落寞。闻秦穆公墓即在城隅。东坡先生《秦穆公墓诗》云:“橐泉 在城东,墓在城中无百步”。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识公墓。惟是三良 没已久远,道路之口,至今犹似有余哀也。东坡先生《凌虚台记》在府治后堂壁,喜雨亭 在署内。迳东湖口,湖侧有先生祠。《忆弟子由诗》闻刻于祠壁,主僧封闭。下马瞻溯,第见蕞尔湖光,残荷一片,衰柳数十株而已。

苦无旅舍,饭于城外河侧小寺。河名左阳水。《水经注》所谓“北出左阳溪,径岐州城西,又南流注于雍水”者是也 。寺内萧萧如古驿,无僧。寺侧有 《塔寺河桥碑记》,乃国朝康熙十八年少保总督山陕军务李公国英 提兵入蜀时率属修成者。

溯自湟中抵此,皆傍夹两山。是日,马首东望无际,眼目为之一新。始见高轮大车。

望岐山 ,经凤鸣冈。韩昌黎 先生《岐下诗》云:“丹穴五色羽,其名为凤凰。昔周有盛德,此鸟鸣高冈。”古之圣贤未有如周之萃于一门者,今得亲至岐下,徘徊山隰,诵“瓜瓞”之诗 ,歌《关睢》之章 。呜呼,盛哉!

五十里抵岐山县。驻马四顾,太白 峙于前,天柱耸于后,南萦渭水,东绕〔横〕 (潢) [5] ,田野膏沃,民务本业,有先王之遗风焉。天柱山距县十里,潢河亦与他水汇入渭。访古碑碣 ,有周公祠 ,唐节度使崔珙 进灵泉图并题奏状及敕批答碑。祠在县西北凤鸣山下,得墨拓一纸,字尚完好。东坡先生诗云:“吾今那得梦周公,尚喜秋来过故宫。”即此祠也。

大雨移时,止宿察院。地势垲爽,庭垣新垩,有绿竹二丛高出墙外。时霁月皎洁,四无人声。是夕,寝食俱有味。

十五日 四更行,月明如昼。遥望太白山积雪未消,若玉屏南障。谚云:“武功太白,去天三百”,其嶕峣可知。闻上有神湫三水 ,清鉴毛发,无寸草点尘,且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亦山之奇特者。南望五丈原 ,云距县五十里,上有诸葛忠武公祠 。是刻,皓月云掩,秋风飒然,童子忽朗诵忠武公前、后《出师》二表,令人南向不乐,驻马良久。

二十里至龙尾镇 。唐凤翔节度使郑畋曾于此地遣唐弘夫 伏兵击黄巢于龙尾坡,斩首二万级,贼不敢窥西京。

过周原 ,闻连亘数县。《诗》所谓“周原膴膴”者是也。问梁山 太公 迁岐所逾处,土人云:“距县东北七十里,即秦梁山宫也。”

入扶风界。唐贞观八年始以扶风名县,疆域仅延六十五里,袤百里有奇而已。过汉伏波将军马援 墓,距县西七里余。近村多马姓,人传即其子孙云。

六十里至县。问邰城 ,在县东南三十五里,有姜嫄庙。入城游龙光寺,唐开元二十八年建,原碑已断,今失其半。出县东门,过漆水 ,水与湋水 会而入于渭。望飞凤山,即在湋水南。昔有亭榜曰“远爱”,今不存,即苏诗所谓“远望若可爱,朱栏碧瓦沟”也。至询唐法门寺 ,土人云:县治已移,今寺在县北崇正镇,汉为美田县。唐宪宗迎佛骨于此寺。昔系木塔四层。唐龙朔、大历、天复之间,相继敕修,贺兰之、张彧、薛昌序俱奉敕撰碑铭。元和十四年,功德使上言:“法门寺塔葬佛指骨,卅年一开,则岁丰人安。来年应开,请迎之。”帝从其言,遣中使迎佛骨至京师,留禁中二月,乃历送诸寺。开成之年,又言五色云现,因改名法云。天复中仍旧名。明隆庆间,木塔崩,启其藏视之,下深数丈,金碧辉煌,以水银为池,泛金船于上,内有匣贮佛中指,门旁金袈裟尚在。万历七年,里人杨禹臣等重建砖塔十三级,至二十七年始工竣。今寺内有韩文公 祠,异端正学不两立,乃后人独喜调停而并存之,可笑多此类也。

迳汉班孟坚 墓,下马瞻拜,冡前有石兽二、羊二、石几一,墓木无拱把者。

五十里抵武功县,瞻拜张横渠 先生祠堂。自凤翔东至青门,在在皆有祠宇,关中之学昔日入人之深可知也。

入城谒前明康对山 先生祠堂。公肆力文章,胪唱第一。武宗时,上万言书,极谏,卓荦不群,颇郁时望。权珰刘瑾以同乡才贤,欲诱致为重,公义不屈。时李梦阳以代草劾瑾疏,触怒下狱,计非公莫解,狱中出五六纸求公,公念良友,不得已往见。瑾竟喜不自意,出梦阳于狱,使人以吏部侍郎钓公,公以死拒之,瑾复大恨。后瑾败,乃终以往见诬,罢。于是林居四十年,以山水诗酒自娱,晏如也。营浒西别业,读书其中,有杨侍郎过访,留饮甚欢,自起弹琵琶劝酒。杨云:“家兄在内阁,殊相念,何不以尺书通问?”先生面赤眦裂,掷琵琶撞之,追而骂曰:“吾岂效王维假作伶人,讨官做耶?”今观其遗像,诚英伟人也。

出城北门,谒唐太宗祠 ,前为鸿禧观。庭中古柏数十本,后殿设唐太宗像,日角虬髯,黄袍玉带,凛凛如生。两粉壁,左绘麟阁勋臣,右绘瀛台学士。于笏上各标姓氏,赳赳、彬彬、师师、济济,想见一时君臣之盛。簷下有古碑,刻唐贞观六年太宗《幸慈德寺旧宅四韵诗》,有云:“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又云:“一朝离此地,四海遂成家。”后刊太宗《重幸故宅诗》,有云:“粤予承累圣,悬弧亦在兹。”又云:“共乐还谯,欢此大风诗。”按《唐书·太宗本纪》:太宗以“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别馆。有二龙戏门外 ,三日而去”。即此邑也。碑末有前平阳通判陇西郡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李文本跋云:“住持沙门子宁见县令卢振处有天圣中宰公种世衡 ”。石刻二诗,恐字画损,复刻云。碑石坚细,惜趺非旧物,碑亦欹倾,恐十数年后又为阶下石矣。日暮,犹举火周视,阶前有巨碑卧泥土上,字已击损,其视不明者,余用指摩验逾时,始知宋直龙图阁、邑人游师雄初建唐太宗祠碑。慈德寺昔为庆善宫,神尧 之旧宅也。惟碑内叙寺在城南,今在城北。询老生,阅前旧碑侧小跋,乃知谷口镇为旧邑,因水患将此祠材木并旧碑悉辇来置此,故碑趺不称。唐太穆皇后 即邑人窦毅之女。毅隋开皇初拜定州总管,唐武德元年赠司空杞国公。隋文帝受周禅,后尚在闺阁,闻之,自投堂下,抚膺太息,曰:“恨我不为男子,救舅氏之患! ”按《唐书》:后“文有雅体,又善书,与高祖书相杂,人不识也”。 闺壶 而具文武之略,异哉!

道士延至前柏下,坐良久。行时月轮初升,光正望,于是夜如紫金盆推拥而上。抵寓一鼓尽,席地对月而睡,似濯魄冰壶中也。

十六日 黎明行,一路皆太白山色。五十里至东扶风。又行二十里,次马嵬坡 ,唐杨妃 墓在焉。一抔黄土,亦无草木,有碑卧地,乃王阮亭 先生诗刻也。内云:“一种倾城好颜色,茂陵终傍李夫人。”至此方知斯句之妙。稍东北黄山麓,即马嵬道院,妃赐死处。有明皇 手植槐,土人呼为“太上槐”。泉声树色,增惆怅焉。太真墓诗,古今最多。辽时有诏录太真墓诗,得五百余首,付词臣第之。今《志》内所集,寥寥数首而已。

又行三十里,抵兴平县。热甚,借宿道院。坐大树下,至月上始入室 ,一夕犹数起焉。回忆湟中,长夏不挥扇,夜间皆覆絮衾,若沉阴积雨,南山数峰犹有新雪。避暑之妙,可甲天下。

十七日 夙兴,询汉武帝茂陵 。径路行,由东北折,地势渐高 ,遥望岿然一小山也。十七里至陵。下方形,四角棱起,高一十四丈,方一百四十步。按茂陵徙民置县,至万余户。陵县属太常,不隶郡,今绝无一物。前有古柏一株,冢上茸茸细草微风动摇而已。

陵北遥见九嵕山 ,其最高峰即唐太宗昭陵。三面峭削,陵置巅 顶。陪葬长沙公主等墓二十有一,妃嫔韦氏等墓八,宰相马周等墓十有二,丞郎三品唐俭、李大亮等墓五十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尉迟敬德、秦叔宝等墓六十有三。至今犹存石屋三楹,六骏 列于左右。贞观中,擒服诸番君长颉利等十四人石像,尚在陵北司马门内。太宗英迈,事事欲胜人,而陵墓亦不同如此。

李夫人 墓距茂陵西北一里。东西五十步,高八丈,形如陵。陵侧二三里有二冢,高十余丈,不方不圆,类山形者,必汉将军卫青、霍去病 墓。当起冢时,武帝发属国军,一象庐山,一象祁连山云。明方正学 先生《吊茂陵文》云:“慨雄心之靡托兮,悲曼志之无成。”又云:“后宫之韶冶兮,仅或传其冢墓。像祁连以旌武兮,想壮魄之已腐。”可谓形容之妙。

自陵递迤而下,由槐里 故城入大道,故城即秦之废丘 ,章邯为雍王时所都,汉更名槐里是也。自兴平至咸阳县五十里,由陵路则多行十余里矣。

是日次旅舍尚早,沐浴往谒周诸陵。出县北门数里,即毕郢原 也。原上大冢极多,累累满目,惜无寸碣可考。周、秦、汉、唐以来,得附葬此原者类皆外戚、勋臣。而犁锄之下,今不知削平几许,乃田父野老不以践踏 为怀,而犹以有碍耕耘为苦。《檀弓》成子高 云:“吾纵生无益于人,吾可以死害于人乎哉?吾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葬我焉。”智言哉!

行十五里,至文王陵 ,南向,后倚嵯峨,前临渭水,面对终南,气象万千。陵高四丈余,东西长二十一丈,南北二十六丈,有前明洪武以后祭碑,然惟国朝列圣祭碑为多。武王陵 在文陵后,相距止三十九丈,陵高七尺,东西长十五丈,南北如东西增一丈。二陵古柏九十六株,如虬如蛇;文陵上生四株,共百株。成王陵距文陵西南三里许,高五丈,南北长十九丈,东西长二十丈,有古柏十株。康王陵在文陵东南,相距四里许,东西长二十三丈,南北如东西长减二丈,陵高四丈,有古柏十二株,地势高于成陵,俯见渭水。二陵亦皆南向。文陵形方,武陵形圆,康陵形长,不似汉诸陵皆一律也。方形类鼎,圆形类钟,长形类卧圭,古人非有意而为,所谓不期然而然者。周公墓在文陵东三里许,高三丈。鲁公墓在周公墓后,有古柏二十五株,千余年物也,内枯三株,亦颇有致。周室开基八百年,圣圣相承,至今毕原之上,祖孙父子兄弟陵墓相望,如聚一堂,皆血食万载 ,樵牧自禁,可谓极盛矣!成、康陵侧,各有汉陵一,其高大如茂陵,无石可考。周围有垣基,童子牧羊于上。土人相传:昔年避乱,筑墙暂居于此云。

按咸阳之名,《三辅黄图》 云:“山南曰阳,水北曰阳,其地在九嵕山南、渭水北,山水皆阳,故曰咸阳。”亦妙解也!

十八日 五鼓行,出城东门数武,即渭水古渡。登舟,月白如昼,终南对列如屏,贾客艟舶集岸下如雁行,影落水中,摇曳不已,灯火明灭,渭城女墙隐见,楼橹参差,呕轧中流,凉风满袖,信可乐也。舟人指示北坂。按,始皇初,诸庙及章台、上林 皆在渭南,自破灭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于咸阳北坂上,南临渭水;自雍门以东,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而今安在哉?过渭三里,度沣水桥。

自咸阳至西安省 五十里。城中分隶长安、咸宁二邑。长安,汉县名;咸宁,唐县名也。城八水交汇 ,面临终南 ,隋唐故都,规模雄伟。城池官署,国朝俱因明之旧。割东北一角暨南城四分之一为满城,设重兵驻防。冠盖缤纷,车马络绎,非他省可望。

夜宿满城妻兄李仲英家。握别九年,去时童稚皆已长成,呼灯烹茗,相对惘然。

十九日 谒制军 、陕西抚军,答拜诸执事。热甚,流汗竟日。

二十日 往观西安府学 。古碑林立,学基即唐之国子监,开成中所镌石经存焉。按《唐史》,文宗时,郑覃与周墀等校定九经文字,上石。及覃以宰相兼祭酒,于是进石壁九经一百六十卷,分列左右,烂然盈目。惜碑多断裂,恐难延久。

中为唐玄宗 所注《孝经》碑,四石合为方形,总覆一顶,上出乱石如峰。后列唐、宋、元、明并国朝碑,更仆难数。唐碑多有移诸他处者,立法甚善。盖乡村有一名碑,即增一累。往来冠盖及诸当道,识与不识,皆索取墨拓,呵叱扰攘,鸡犬不得宁,每至碑仆 字灭而后已,比比皆然。今移诸府学,萃于一堂,而假此市鬻以养生者,必珍惜诸碑,而不肯毁,两全之道也。

碑多不能悉记,如世之共传为名碑者:唐虞世南所书《孔子庙堂碑》,颜真卿所书《多宝塔感应碑》《颜惟真家庙碑》 ,李阳冰 撰额併《争座位书稿》,柳公权所书《尚书冯宿碑》《玄秘塔碑》 ,徐浩所书《不空禅师碑》,欧阳询所书《皇甫诞碑》,欧阳通所书《道因禅师碑》,史惟则所书《大智禅师碑》,张旭断碑《千文肚痛帖》、草书《心经》,怀素《藏真律公帖》《圣母帖》、草书《千文》并题名石柱,后先环立,拓声丁丁。宋以后碑碣尤多。观者如入海藏,精光夺目,应接不暇,真巨观也。

二十二日 自南城长行,此地名胭脂坡。询汉江都相董仲舒墓,云:即在满城外。往谒拜,树木交荫,祠宇严整,非先生之墓,岂能留至今日。按李肇《国史补》 云:昔汉武帝幸芙蓉园,即秦之宜春苑也。每至此墓下马,时人谓之下马陵。遂出南门,城南近终南山,有樊川、御宿诸水。汉、唐以来,苑囿池馆,栉比星连,今皆湮没,无所考求。南走望荐福寺小雁塔 ,随问随行,直抵牛头寺坡下。是日订次临潼,只得怅然而返。

过慈恩寺 。按《懒真子》 云:“寺塔有唐新进士题石 ,虽妍媸不同,皆高古有法。宣和初,本路漕柳瑊集而刻之”,今俱荡然无遗。唯前明题名碑尚存,无可观者。塔下观唐褚遂良永徽四年所书《圣教序》并记,分刻二碑,置于东西两龛,石如墨玉,书法遒逸,摩娑久之。登塔望曲江池 ,无涓滴水,即细柳、新蒲,亦扫地尽矣。唐人登塔留题之诗,并无寸石。韦曲 仅有民居,乐游原 隐然坟起而已。倚塔四顾,秋风满怀,不胜黍离麦秀之感。下塔行,过浐水,又过灞河,不特无桥,亦无寸柳,更觉黯然。

行四十里,至临潼县 。往观温泉 ,宿于泉侧寺屋。寺僧饮食沐浴皆取于此,泉味甘洁,余流灌溉,园蔬生发早他处两月,寒冬即有新韭。寺内左右皆汤池,主仆择池而浴 ,起立顿觉身轻,似可御风而行。“蠲垢养和”,此语不虚。夜大雨。

二十三日 阻雨不行。仰观骊山 ,松云掩映,温泉腾沸,满室阳春,几凳净拭,焚香展卷,清闲竟日,可谓客中之奇遇也。

饭后,雨稍霁。观华清宫旧址,已为道观,但仍颜旧额,屋宇倾圮,门常封闭。按,唐天宝六年始筑罗城于汤所,置百司公卿邸第,治汤为池沼,增起台殿环列山谷,改温泉宫为华清宫。殿曰“九龙”,以待上浴;曰“飞霜”,以奉御寝;曰“长生”,以备斋祀。其他殿阁楼观,不可胜数。改观始于天福 中,曰“灵泉观”,以赐道士。宋、元、明因之。今华清宫内,止有元中统二年《商挺碑记》,余无存。宫东有小石碑,字漫灭不可识。据土人云:碑侧即妃子莲花汤 ,今已土平无可考。

微雨,乘兴登骊山。自绣岭而上,十九折至山椒。两岭皆柏木,自下仰视,不过细支蒙络,至其上摩观,往往皆数百年物,奇古可爱。经老氏宫,抵骊山老母庙 ,一带皆朝元阁故址。北瞰清渭,南临商於,往来行人憧憧如织;而山后阿涧间,瓦屋鳞次,多有居民。岩谷清空,犬声如豹,想红楼绿阁最胜之时,又未必有此景物也。雨渐大,云气四塞,怆惶而归,衣履尽湿。

寝时与僮仆约,五鼓起行。及寤,日杲杲出矣。

二十四日 行十七里,道侧南原即古鸿门 。下马徘徊,千载下犹为沛公危也。过新丰 市,想昔日之盛。

又三十里,次灵口 。旧有《题蔺相如 墓诗》云:“当年身璧俱归赵,肯占强秦土一抔。”所过道傍相如墓碑之误无疑。

阴雨。又行四十里,迳湭水万里桥,抵渭南县。湭水亦北入渭。雨甫晴,日色尚早。仍出城登万里桥闲眺,见苍鹰数十摩空而飞,白鹭一双对立沙际,动静各自适也。

二十五日 早行。十里,经唐太师王忠嗣 墓道。墓前神道碑元载撰、王缙书,用笔劲秀有法,万历中已移置县西郭门外。

又行三十里,过西溪水。此一带皆少华山 色,遥映树杪,山亦嶻嶭。及视太华山,则似儿孙矣。西溪余曾至其处,山水弯环,荷花极盛,遥望如依依故人云。

又十里,抵华州 ,出东门。华州前为直隶州,今同州 升为府,属焉。过太平桥,有宋希夷 先生堕驴处碑碣。过汉将军纪信 祠堂。

又行二十五里,经莲花寺,面临少华,后负平阜,有清池丛苇,映带左右,树木茂郁,地多凸凹,弃石累累,酷似前人营造亭池之处。土人云:郭令公 本华州人,此其故园,后改为寺。按,汾阳园在长安大安坊,后为岐阳公主别馆,岂此地亦有别业耶?

又行五里,次柳子镇 。饭已,即行。太华三峰,如半天之云岌岌欲坠。马行其下,秀色峦光,令人神爽飞越。

余于九年前渡河西来,与友人屠文山约游西岳。至青柯坪,文山有疾,余独至云台峰。记忆文山,迅返,因未登峰顶,至今犹以为憾事。然所历之径道,尚能叙其梗概焉。

岳庙至云台观十里,云台至玉泉院一里,有希夷洞,设先生睡像。洞左有山荪亭,覆盘石上,玉泉环流,灌木四合,真佳境也。东南行,始入谷口,两壁直立如削,谷底宽者止二三寻 ,溪水逶迤而出。

五里至第一关 ,巨石突立,中豁为门,人佝偻而上,若行隧道。桃林坪即在关上,取昔“放牛桃林”之意。登坪,山色四围,溪声聒耳,已别有天地矣。行四里,次方洞,石崖百余尺,有穴名希夷峡,相传蜕骨在焉。西折数十步,有石中分如斧劈者,人由此内行,为第二关。又行数里,至娑罗坪,谷浒宽平,两崖如缩,东面石壁可数十丈,瀑布悬挂而下。坪对绝巘,即上方峰。斗壁直立,铁锁下垂,石上凿有小坎,从下达上仅容履端,视之股栗,然非登岳要路也。自坪逆十八盘而上,十里至青柯坪。土旷而夷,有馆款客。坪即在西峰下,回岩曲磴,杂树倒悬,斜溜飞泉,相激成雨。余来时正值皎月,喜不成寐。山至此恰半。

坪左上,里许为回心石。盖自此皆缘壁握繘而行,游人畏险辄还,故云回心石。傍又镌有“英雄进步处”五字,静者见危而生悔,豪士乘险以就功,志各不同也。东上三里许为千尺㠉,㠉上东北转为百尺峡,峡险与㠉称而缩。《水经注》云:“天井裁容人,穴空迂迴,倾曲而上。”又云:“欲出井望空视明,如在室窥窗也。”杨嗣昌 云:“形如槽枥,持金绳探石窦以上,或时晦暝,疑在鼠穴木空也!”可谓善于形容者。出峡,登望仙台,平可方丈,眼界如豁。行二里许,过二仙桥。桥当山曲断处,用金贯石架木以行。又数转,至高崖,俯见渭水,为俯渭崖。桥西为车箱崖,人缘轮横度。又迳老君犁沟 ,直若引绳,险逾于㠉。㠉凹而犁凸也,距百尺峡约五里。又行四里,至云台峰。两峰崒嵂,万壑幽深,耳中唯闻松风之声,飘飘乎非人间世矣!北行七十余步,有坊曰“白云仙境”。又北数百步,平衍如掌,有白云庵。游止此而返。

当出峡时,望云台峰上干霄汉 ,及至此仰视,三峰矗矗,又如出峡时之望云台峰矣。时当十月,骤雨。少顷举目,而上界松枝已带雪矣。迨返青柯馆,日光烂然,半日之间,一山之内,而阴晴雨雪不同如此,山之高峻可知也。今一闭目,如在其间。因见山附记于此。

又行五十里,抵华阴县 。未到二里许,过汉神医华佗墓道,墓距道尚远。又过苻秦清河侯王猛 墓,冢甚大,后连一冢,无考,俱北向。

日尚未落,亟往观岳庙。有青牛柏极古,致有柏抱槐一株。槐阴可荫百余人,而柏尚存皮围裹,柏如蝉蜕,槐如负板,亦生物之巧者也。有唐玄宗 碑,火毁。按《开元传信记》 云:《华岳碑》系玄宗 所书制,“碑高五十余尺,阔丈余,厚五尺,其阴刻扈从太子王公以下官名,制作壮丽。”今止存烬余,碑趺尚岿然也。岳庙古碑最夥,明时地震,多损失。今尚有《昭告华阴碑》,韩赏撰,韩择木八分书;汉郭香察《华山碑》 ,侧有颜鲁公除饶州刺史谒祠题名;及他数碑无恙。昔欧文忠公 《华岳题名跋》云:“华岳题名,自唐开元二十三年讫后唐清泰二年,实三百一年,题名者五百一人,再题者三十三人,往往当时知名士也。”又曰:“其姓名岁月风霜剥蚀,亦或在或亡,其存者有千仞之山石耳。”嗟夫,古今一辙,所谓临长川而叹逝者也!登万寿阁,南观华岳,秀不可状;北望三河口,即洛河、渭河、黄河会归处也。洛水 源出庆阳安化县 白於山,渭水自渭源起,行一千八百余里,至此始入黄河,余可谓见其始末矣。

是夕,宿岳庙侧。

二十六日 漏未尽一刻 ,行三十里,下马拜汉太尉杨公震 墓。按公《传》,于延光中为太尉,以忠直被放归,卒于夕阳亭。顺宗即位,门人虞放、陈翼诣阙追讼公事,诏以礼改葬公于华阴潼亭,祠以中牢,即此地也。

又行二十里,次潼关县。潼水出于潼谷,故汉以名关,明以名卫,国朝以名县也,即古桃林地 。《春秋》 :“晋使詹嘉守桃林之塞。”杜注 曰:“桃林,潼关是也。”兹邑西峙太华,东踞崤、函,南控武关,北扼蒲坂,黄河如带,条山如屏,古今倚为重镇焉。谚曰:“潼关天井,鸡鸣三省”,诚然。昔汤公斌 任监司时,刻唐明皇以下凡十有八人过关诗二十九首于东门楼壁,殊可观。

饭已,过风陵渡 。河广永,较皋兰所见岂特倍蓰哉!晋民有携酒浆迎至此者。余曾任河东监司 ,自此酬应益繁,无暇记录。距京师尚隔二千二百四十五里云。

[1] [鈆] (铅) 牙:乾隆精刻本及《蕅香》本皆误为“鉛牙”,据《汉书·地理志下》应劭注改。

[2] 舟梁:连结木船而成浮桥。明、清时兰州黄河浮桥名镇远桥,在今中山铁桥附近。清刘于义《河桥记》云:“兰州当两河孔道,绾东西来往之襟喉,而城之北面即枕黄河,车马辐辏,络绎不绝,咸赖桥以济。河桥之制创自明初,编联二十四舟,浮于河面,中空水道,架以横梁,上铺平板,旁挟红栏。东西两岸,各立二铁柱, 以铁锁〔索〕二条,各一百二十丈。又立木桩数根,大草索数根,夹护贯船,平直如弦,随波高下。纵怒涛浊浪奔雷卷雪,任其盘涡于船底,而上则人马通行,如履康庄坦道,制甚善也。”

[3] 始皇〔二〕 (三) 十六年……以为瑞:原文“三十六年”,系“二十六年”之误,据改。《汉书·五行志》:“秦始皇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天戒若曰‘勿大为夷狄之行,将受其祸’。是岁,始皇初并六国,反喜以为瑞,销天下兵器,作金人十二以象之。”

[4] 隃〔穈〕 (糜) 县:原刻为隃糜县,误,应作隃穈县,因县东八里之隃穈泽而得名,汉隃穈县故城在今县东。

[5] 〔横〕 (潢) 河:“潢河”为“横河”之误,故改。横河,又名横渠,渭河支流。源于凤翔北杜阳山东侧,南流,经凤翔城东三十里,又东南经岐山县城西转南,至眉县境入渭水。 xitn8iJ7t0MsMTQVr0b7gdFM6iSHRXPH7eCML3fzh8LdqalJ1blXgor1IiVICIR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