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吾(汪绂图)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
—— 《西次三经》
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 《大荒西经》
郭璞注:“天帝都邑之在下者也。《穆天子传》曰:‘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言增封于昆仑山之上。”
毕沅云:“郭云‘帝,天帝’,非也。帝者,黄帝。《竹书》《穆天子传》〔卷二〕云:‘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庄子〔·天地〕》云‘黄帝游于赤水之北,昆仑之丘’是也。”
郝懿行疏:“今本《穆天子传》〔卷二〕作‘而丰□隆之葬’,阙误不复可读。或据《穆天子传》〔卷二〕昆仑丘有黄帝之宫,以此经所说即黄帝之下都,非也。《五臧山经》五篇内凡单言‘帝’,即皆天皇五帝之神,并无人帝之例。‘帝之平圃’‘帝之囿时’,经皆不谓黄帝,审矣。”
毕沅认为经文“帝”为黄帝则是,认为非天帝则非。郝懿行认为“帝”为天帝则是,认为非黄帝则非。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上“论黄陵碑二女”条云:“《山海经》凡言‘帝’者皆谓天帝,如所谓‘帝之密都’‘帝之下都’‘帝之平圃’与‘帝之二女’皆谓天帝也。”所言甚是。而黄帝在《山海经》中实为天神而非人帝,毕、郝都以黄帝为人帝,所以才这样说。
陆吾(《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九)
陆吾(蒋应镐图)
昆仑山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而陆吾神则是天帝下都的主管者。他的样子是老虎的身子,九条尾巴,人的面孔,老虎的爪子。他不但主管昆仑山,还主管着上天九域的部界和天帝园圃的时节(郭璞注:“主九域之部界、天帝苑圃之时节也。”汪绂云:“言此神主九州部界,及天帝园囿、时节先后也。”汪绂认为陆吾是主管九州部界,但经文明明说是“天之九部”,显然应该是指天界而非下地)。
陆吾,郭璞注:“即肩吾也。庄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郝懿行疏:“郭所说见《庄子·大宗师篇》,《释文》引司马彪云:‘山神不死,至孔子时。’”
神陆(《万宝全书·山海异物》)
昆仑山神(《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九)
《大荒西经》所记载的昆仑之丘神没有名字,郝懿行疏:“神人即陆吾也,其状虎身九尾,人面虎爪,司昆仑者,已见《西次三经》。”郝氏的看法是正确的。
昆仑神(汪绂《大荒西经》图)
经文说陆吾神有九条尾巴,但胡文焕图等却画着一条尾巴,九个脑袋。胡文焕《山海经图》卷上“神陆”条图说云:“昆仑之丘,有天帝之神曰神陆,一名坚吾,其状虎身人面九首,司九域之事。”就是说《山海经图》的作者所看到的《山海经》写作“九首”而不是“九尾”。宋代初年的《太平御览》卷八八二引用《山海经》同样是写作“九首”。陆吾实际上就是《海内西经》的开明兽,《海内西经》云:“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同样是虎身人面九首。因此九个脑袋的陆吾神才是其本来面貌。
郭璞《图赞》云:“肩吾得一,以处昆仑。开明是对,司帝之门。吐纳灵气,熊熊魂魂。”肩吾和开明都是陆吾的不同称呼。
陆吾有九个脑袋,古人对如何安置九个脑袋的画法不同,胡文焕图等画着一个大脑袋,大脑袋上环绕着八个小脑袋;《万宝全书》和《怪奇鸟兽图》则是将九个脑袋分成三层堆在一起,每层三个,大小一样,煞是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