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实业救国”的选择

时间来到了1929年,18岁的钱学森面临着人生的一次重大抉择。

他要选择读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职业。

北师大附中毕业,钱学森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各科老师都希望他报考自己的专业,并断言他将来会卓有成就。母亲章兰娟希望他学教育,子承父业。父亲钱均夫则保持了沉默,他把选择权交给了儿子。他能够这么做,完全是他对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一个人的自主选择将决定他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多少能够坚持下去的勇气。

钱学森报考了上海的国立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铁道机械工程专业。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他要造火车、修铁路。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个人的前途与国家命运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也是同命相依的。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种儒家思想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沃土,一个人就是为荣耀而生的,他必须修炼自己,经过苦难的磨砺,懂得坚强与忍耐;他必须打开胸襟与格局,从个人和家庭的安逸里走出来,去鹏程万里,去背负天下苍生,而这样的思想经世代家教传承,已经成为有志青年的自觉选择。

每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有着那个时代赋予的人生理想。对钱学森来说,以前的教育是按部就班的,是基础和铺垫。这次选择,完全是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了一起。

那时,世界陷入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经济大萧条。国内军阀混战,时局动荡,民不聊生。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正在大力宣扬着“实业救国”的思想,就是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作为救国救民的主要路径,这样的思想深入人心。钱学森和当时许多有志青年一样,所追求、所向往的就是“实业救国”的梦想。

还是在上初中的时候,两位从农村来的同学是坐着火车赶来北京上学的,他俩都是第一次见火车。好长一段时间,他俩都沉浸在坐火车的兴奋之中,逢人就讲他俩坐火车的感觉,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显得既絮叨又土气。在一边看到这一切的钱学森,虽然很理解两个同学的心情,但也感到十分痛心。火车在国外已经有几十年了,中国还有那么多人竟连火车是什么样都没有见过,于是他感叹道:“什么时候国家才能富强起来,什么时候坐火车对普通百姓也是一件平常事啊!”

恰巧这时,钱学森读了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孙中山提出:铁路交通事关国计民生的根本。交通为“实业之母”,而铁道又为“交通之母”。钱学森高度认同孙中山的这一思想,即中国要强大必须发展交通,尤其要发展铁路交通。当时,以钱学森的学习成绩可以轻松考取清华大学或北京大学。高中时,他还去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参观过。之前,他的理想是将来要去清华或北大读书。现在,他的理想发生了变化,他要找到一个学校学习建铁路。他要像他心目中的英雄詹天佑那样,立志在中华大地上铺设起纵横交织的铁路网。

1929年9月,钱学森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考入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此时,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已经随着国民政府南迁到南京任职。钱学森选择学铁路机械对钱均夫来说是情理之中的。因为他了解儿子钱学森的志向,也赞同儿子的选择,“习其西夷之长,救中国之短”,而这也是他本人的人生理想。他曾说过:“只有实业才能救国,贫弱的国家太缺少工程师了。”如今,儿子已经自觉走上了当工程师“实业救国”的道路,他自然是满心欢喜。

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一直是中国与国际保持沟通的一个重要窗口,不仅文化教育、金融和商业,而且中国的近代工业也是率先从上海起步的。这个一开始就有些“洋气”的城市,集中了当时中国最时尚的行业和机构,包括有些著名的学府。交通大学就坐落在徐家汇,它的前身是“南洋公学”。“南洋公学”就是本着实业救国的初心应运而生的。它的创办人是晚清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

一进校门,钱学森一眼就看到了墙上的八个醒目大字:实业救国,科技救国。看来这所大学的办学方针和自己心中的目标是没有偏差的吻合,这一幕不由得让他对这个学校生出无限的敬佩之情。钱学森刚入学时,交通大学的校长是孙中山之子孙科,他身兼数职,也是当时的铁道部部长,倡导“交通行政与交通教育相辅而行”的理念。这也意味着,这个学校的大部分学生就是为中国铁路对口培养的。

这是一所新大学。看起来它的一切都是新的,教学方向、教学理念,包括校园内的房屋和设施,甚至连教学楼和宿舍等也都没有全部竣工,一切都处于起始阶段。这在历史或时间的流程里,都应该叫作“肇始”或“发端”。入学不久,新的学生宿舍楼落成了,钱学森和同学们搬进了崭新的宿舍,这是当时中国设施最完善的大学生宿舍。

交通大学建校之初成套引进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的教材,办学模式也基本是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方式,连课程设置都是一致的。所以当时国内外教育界都把交通大学称为“东方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那时,交通大学的学生如果去欧美留学是不需要额外再考试的。钱学森等于一脚迈进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大门。

钱学森在本科阶段,就已经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课程读完了。后来,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时发现:交大的课程安排全部是抄此校的,连实验课的实验内容也都是一样的,交大是把此校搬到中国来了,因此也可以说交大在当时的大学本科教学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

后来,交通大学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以理科为基础,工科为重点,兼有管理学科”,向全国各地输送了大批工业技术人才,盛宣怀、李维格、刘厚生、穆湘瑶、李复等,一个个在近代实业领域响亮的名字,彰显着交通大学为中国近代工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sbD+tj4qU4aUKPkAdKqDsknNNeVSX8tcsBGYBjHSfV2G98OFGFrWb/XpgNgamou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