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祖籍是自古就人杰地灵的杭州。
17岁的马可·波罗从他的家乡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出发,跟随他的父亲和叔叔一路向东方游历。1275年,他们来到了中国元代首都。在这片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他游历了整整17个春秋。他到访过许多地方,他是这样描绘他心中的杭州的:“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华贵之城。当地人总是浑身绫绢,遍体锦绣。”
丝绸是杭州的华美外衣。细细的丝线从蚕茧中抽出,经天纬地,凌罗绸缎,它不仅代表着美轮美奂的纺织工艺,而且言说着杭嘉湖地区精美的生活方式。这里被称为“人间天堂”“丝绸之府”。这里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大量的丝绸从这里起运。海上白帆点点,鸥鸟和鸣,四海一家;陆路驼铃阵阵,古道漫漫,丝路花雨,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文明就是从这里向世界各地厚植远播。
钱学森的祖上世代在杭州经营丝业。钱学森的曾祖父钱继祖开设的“钱士美丝行”在当时赫赫有名。每年春丝上市前,各家丝行都要等声望很高的钱家丝行定了价才开市营业。
钱姓在杭州有着特殊的意义。现在的杭州西湖畔还有一座钱王祠,相传是五代十国时期钱镠的故里。公元907年,钱镠被后梁册封为吴越王。他崇尚农桑,修塘拓海,发展商贸,吴越国富甲江南。钱氏家训中很多持家治业的思想。例如,“爱子莫如教子”“教子读书是第一义”“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样的训诲对子孙立身处世都有很好的激励和鞭策作用。钱氏家训世代相传,钱氏子孙中更是人才辈出。我们知道的钱钟书、钱玄同、钱其琛,还有与钱学森并称“三钱”的钱伟长、钱三强,等等,他们的身世都能追溯到钱镠那里,他们都是钱镠的后裔。
钱学森的父亲钱家治,字均夫,后来一直用钱均夫这个名字。他出生于1882年12月,是钱镠的第32世孙,是清末的秀才。钱均夫1899年就读于杭州求是书院,这个杭州求是书院就是浙江大学前身。1902年,钱均夫考取了赴日本东京公费留学的机会。在日本留学时期,他和鲁迅有很多交往。1908年,钱均夫学成回国,在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
钱均夫学识很广博,思想也很进步。一次,他在杭州安定中学礼堂发表新文化运动的演讲,听众席上坐着杭州富豪章乐山,章乐山赏识钱均夫的才华和人品,两家本来就相识,于是就结了姻缘,章家把女儿章兰娟嫁给了钱均夫。
这个时候,钱家后代才俊大都选择去读书了,生意上的事也就无人顾及了。后来又遭遇无良商人暗中作祟,所以,到了钱均夫这一辈已是家道中落。但章家当时正是兴旺之时,章兰娟就把杭州富贾贵族聚居之地的方谷园2号这处大宅作为嫁妆带到了钱家。
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一年。
这一年,辛亥革命爆发了,这是一次资产阶级发动的民族民主革命。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和持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了。12月11日,就在辛亥革命的激情和动荡中,钱学森来到了人世。
钱均夫一开始给儿子起名叫钱学林,后来又加上了一个“木”,“林”成“森”,取了葱郁繁茂的意义。“学森”又和“学深”谐音,也让人联想到治学深厚,这也是钱家的一份意愿。名字中间的“学”字是按钱家“继承家学,永守箴规”的族谱论辈分排下来的。
钱学森在杭州名门望族聚集的小营巷深处的方谷园2号度过了他生命的最初几年。
一个人的出身是无法选择的。但是,出身并不能定义一个人的一生。他自己的初心,父母最初的殷殷期望,师长的谆谆教诲,青年时代的人生选择,还有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气,这些都是一个人一生的底色。
钱学森曾亲笔列出一些在他一生中对他影响至深的人,他们是:
1.父亲 钱家治——写文言文
2.母亲 章兰娟——爱花草
3.小学老师 于士俭——广泛求知,写字
4.中学老师
董鲁安(于力)——国文,思想革命
俞君适——生物学
高希舜——绘画、美术、音乐
李士博——矿物学(十级硬度)
王鹤清——化学(原子价)
傅仲孙——几何(数学理论)
林砺儒——伦理学(社会发展)
5.大学老师
钟兆琳——电机工程(理论与实际)
陈石英——热力学(理论与实际)
6.预备留美 王助——经验设计
7.留美 The odore von Karmam(引者注:即冯·卡门)
8.归国后 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
沿着这份珍贵的名单,我们可以去探寻钱学森的成长之路。他是怎样以土地的姿态,让一些种子在自己的生命里生根、发芽;他是怎样孜孜以求、勤勉努力,像园丁一样耕耘着自己的生命;他又是怎样经历的风风雨雨,成为于国、于民有益的栋梁之材,结出饱满的人生果实的。
可以说,这份名单是钱学森留给我们的一张人生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