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北京,总是弥散着一些别样的气息。
这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公元1153年改变了命运。这一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更名中都,号中京。从这一年起,北京作为中国王朝的都城,始终牵动着我们这个民族的心跳。
枫叶绯红,银杏金黄。春华秋实,家国兴衰。许多事件在这里发生,却早已隐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60周年华诞。大约有20万军民齐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以盛大的阅兵和群众游行活动庆祝祖国的生日。这是新中国第14次大阅兵,也是进入新世纪的第一次阅兵。这次国庆阅兵,没有一件是引进装备,国产装备的数量、规模、质量和信息化程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新武器、新装备、新方队、新面貌,以恢宏、磅礴之势再一次震惊了世界,也见证了新中国的发展和人民军队的茁壮成长。
那天,钱学森在电视机前一直看转播,看着三军将士踏着正步走过来,看着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以雷霆万钧之势通过十里长安街。军旗猎猎,军威赫赫。他既欣喜又振奋,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满足和骄傲。全部的转播过程结束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从头到脚,好像从来都没有这么舒畅过。他脸上露出了淡淡的笑容。他觉得,现在可以放心了,中国辽阔的版图上,已经构筑起立体的长城,中国人民再也不怕那些蓄意挑战中国核心利益和领土主权完整的“豺狼”了,这个历史上饱受欺凌的国家已经配上了守护和平的“猎枪”。他心心念念的祖国人民的尊严和幸福就在眼前,他已经一无挂虑,可以安静地离开了,他感到平静、圆满。
恰恰就在一个月后的10月31日,新华社却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我国科学巨星钱学森今天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巨星陨落。在钱学森离开的第二天,北京天降鹅毛大雪。雪花漫天飞舞,松枝低垂,天地同悲。
人类至今都无法摆脱因一些人的离开而带来的悲伤。在这种悲伤中,人们追忆着逝者的一生,感怀他们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的那些点点滴滴,心灵承受着惋惜和疼痛的摇撼。
晚年,钱学森经常在家和医院间辗转,他的儿子钱永刚一直陪在身边,他一再嘱咐钱永刚,如果自己走了,一切都要从简,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离开最好。
此时的阜成门8号——中国航天大院,聚集了很多人,都是自发地来为这位科学巨匠送行的。他们当中有社会各界人士,有普普通通的北京市民,还有钱学森一家的老朋友、老邻居。人们拉起了黑底白字的条幅,送来花圈寄托哀思。钱永刚不得不在家门前,搭起一个简单的棚子,安放人们送来的花圈,一天多的时间,花圈就装不下了。
在这些人群中,有一群青少年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他们穿着整齐的校服,神情肃穆、庄重。排着队伍,缓缓走进来。有人走近去看他们校服上的字,才知道他们是北京市海淀实验中学“钱学森班”的代表。他们要在这最后的时刻送别他们亲爱的爷爷。
队伍中的一个少年,眼睛注视着爷爷家的老房子,这处梧桐树掩映下的红砖房真是又老又旧啊,窗棂上的油漆都已经斑斑驳驳了。听说爷爷在这里一住就是50年。
他随着队伍,缓缓地向前移动着脚步。前面有一张爷爷的照片,当他的目光和照片上爷爷那睿智、满含希望的目光触碰到一起的一瞬间,他终于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他的哭泣打开了孩子们情感的闸门。一旁的工作人员把这个孩子搂在了怀里,轻轻地拍着他的背。这个少年哭着说:“我虽然没有见过爷爷,但是,我能感受到,他的精神一直在陪伴着我,激励着我,他是我的英雄,如今他离去了,我们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了。”
这群少年可能还无法真正地了悟生死,但对于生命里那些重要的人、重要的事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他们来说,也许这并不是一场简单的告别,而是一次迟来的确认,确认自己曾经的拥有。这份拥有,有时是那样可有可无、模糊不清,有时却又是那样的不可或缺、牵动人心。有了它,就有了力量,就有了人生的目标,就有了前行的动力。而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借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可以调校我们的人生,做出某种方向性的选择和改变。
然而,巨星陨落并不是陨灭,它的光还会照在路上。只要我们仰起头,仍然会看到它昔日的光明、今日的光辉和未来的光照。像钱学森这样的人,无论是我们现实中的曾经的相识、相知,还是间接的、跨越时空的了解与接近,追述平生,他的伟大与平凡都会给我们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感怀,都会向我们阐释什么是人之为人的高尚和人之为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