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艰难的告别

长江从唐古拉山脉一路向东,跌宕起伏,到了黄浦江段格局就完全打开了,它以更加接近海的姿态融入了大海。

黄浦江畔微风习习,这里不似市区街巷那般燠热。清代咸丰十年(1860年)这里就开始建起了码头,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大小小的码头遍布黄浦江的两岸,货船在江水中交错穿行,江面上的浪迹一道连着一道,繁忙的贸易滋养着“十里洋场”。

1935年8月20日,停泊在吴淞口码头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即将横渡广阔的太平洋,前往美国西海岸的西雅图。来自全国各地的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将搭乘这艘邮轮开启他们人生新的旅程,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人生天地。

天边刚刚泛起曙色,已经有人群向码头这边聚集了。远行的人和送行的人既盼望着这一天,也在内心拖延着这一天。那些即将远渡重洋的留学生,此去可能就是几年甚至更久,难见故土和亲人。钱学森和父亲也是早早就来到了码头。父亲平日里言辞不多,此时更是沉默无语。就在不久前,父亲病倒了,还是胃部的老毛病。这些年,钱学森在外四处求学,都是父亲在百忙中对他关怀备至。如今学业有成,按理说已经到了养家糊口、反哺父辈的时候,自己却又要远走他乡。想到这些,钱学森觉得作为人子真是于心有愧。自从父亲生病以来,他几乎寸步不离地每天伺候在父亲身边,连早餐他都要亲自做好,送到父亲的房间。在情感上和心理上,他这是要弥补长期不能在父亲膝前尽孝的遗憾。

钱学森就要启程了。父亲执意要送儿子到码头。父亲早年东渡日本留学,就更能理解送别的意义了。从挥别的那一刻起,那些海外游子的内心就压上了一份沉甸甸的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这份思念和牵挂也随之泛滥成河。

看着体弱多病的父亲,作为家中独子的钱学森心里隐隐作痛。钱均夫故作轻松,他想让儿子安心深造。他说:“月华越来越能干了。”父亲说的这个月华,是个贫苦的农家女儿,11岁就被送到了钱家做帮佣。她心地善良,人很老实,手脚勤快,再加上钱学森母亲的细心调教,很会操持家务,和钱家相处得很好。后来,钱均夫将她认作了干女儿,她叫钱均夫为“爸”,叫钱学森为“森哥”。钱学森也只好将父亲托付给钱月华照料。她一直照料着钱均夫的生活起居,直到钱学森从美国回来。这时,她已经37岁了,也就在这一年才出嫁了。

钱均夫给儿子买了一台Rolleiflex相机。这款相机在当时已经是最好的设计相当完美,性能也很优良。钱均夫也许已经预感到了儿子的这次远行在时间上可能远远超出他们自身所能左右的归程,儿子已经走出了钱家。

中国有句古话:“忠孝两难全。”作为父亲,他必然要承受这份对儿子的思念。照片和书信也许是他们未来唯一的交流方式。他叮嘱钱学森多寄信回来。钱学森在美国20年,就是用这台相机拍摄了近千幅照片,详细地记录了他在美国的点点滴滴,一张张照片跨越辽阔的太平洋成了战乱年代里父亲的唯一的慰藉。

钱学森和那些同行的留学生陆陆续续地登上了舷梯。上了船,他们都发现清华大学为他们预订的都是头等舱舱位。他们每个人的怀里还揣着清华大学发放的520美元经费。

他们即将开启非凡的人生。他们风华正茂、踌躇满志。每个人都代表着一个中国实业发展最需要的专业,每个人的肩上都压着寻找国富民强之路的时代重任。

“杰克逊总统号”邮轮在海上乘风破浪。这些中国留学生各自专业不同,即便是在清华大学有一年实训,也是在各自的专业导师指导下进行的。为此,他们彼此并不熟悉。漫长而单调的海上航行正是敞开心扉的好机缘。这趟长途旅行之后,很多素不相识的学子都成了好朋友,异国他乡的乡党、密友和后来事业上的伙伴。

9月3日,在海岸线上,西雅图渐渐露出轮廓。此时,这些学子之间已经结下了深厚友情,他们相约穿上西装,打好领带,站在甲板的栏杆旁合影留念。他们兴高采烈,互相招呼着、挤闹着,留下了一张张历史性的瞬间。同时,也定格了他们的朝气和理想。他们是那个时期中国未来的希望,在后来的五六十年里,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在中国科学史上写下了灿烂而又光辉的篇章。 MFmgKdjRzM5YaL0DtFDdq9AGFQe3pG/mUy1265eaavYbQmbDSDgz8h2zwqcM1+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