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红色月亮”

莫斯科晚秋的景色格外迷人。

几场秋雨,送走了夏的葱茏。五颜六色的树叶,为所有的街区穿上了五彩缤纷的盛装。一阵秋风刮来,漫天飞舞着色彩斑斓的“雪花”。

位于莫斯科郊外的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此时也被浓浓的秋色笼罩着。

莫斯科时间 1957 年 10 月 5 日凌晨 1 时 36 分,塔斯社发布电讯稿:

多年来,苏联一直致力于人造卫星的研究和试验工作。苏联在国际地球物理年的研究计划中已经谈到过考虑发射人造卫星的问题。

经过各个研究所和有关科研单位的紧张努力,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现在已经诞生。10 月 4 日,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

这条一百来字的电讯,一下子震惊了全世界!

这颗名叫斯普特尼克一号(俄语名原意“旅行者”)的卫星,又被称为“红色月亮”。两个多小时前,在离莫斯科 2000 多公里的一个偏远角落——苏联哈萨克共和国丘拉坦秘密基地,随着一声巨大的轰鸣声,一枚直径 58 厘米的运载火箭,头顶着一颗重量近 83.6 千克的圆球形卫星,升上夜空。

斯普特尼克一号以每小时 29000 公里的速度脱离地球引力,随后,卫星飞越南极上空,穿越非洲大陆,掠过塞浦路斯岛和土耳其,又重返苏联上空。5 日 1 时 10 分,卫星在高加索山脉上空完成了绕地球飞行一圈后,向地球发送无线电波信号。

斯普特尼克一号发射成功,“红色月亮”升空,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欢欣鼓舞,而资本主义阵营却遭遇重创。美国朝野目瞪口呆、一片哗然,把这一天当作“国耻日”;西欧“惊恐不安”;日本对“美国迷信”打了折扣……

苏联沸腾了。

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沸腾了。

凌晨三四点钟,窗外传来了一阵阵鼓乐声、欢呼声。

孙家栋忽然被惊醒了过来……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俄罗斯民族热情奔放,苏联老百姓喜欢热闹,一有什么喜事都要闹出点儿动静来。此时,不知道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来苏联留学六年多了,对这些他也习以为常了。

孙家栋翻了个身,又进入了梦乡。

口号声、欢呼声,还夹杂着铜管乐声,孙家栋再一次被震醒,他睁开双眼,坐了起来。同宿舍的几位同学也都坐了起来。

“什么情况呀?”

“深更半夜的,怎么这么热闹?”

孙家栋披着衣服,拉开窗帘,只见校园里灯光明亮,有人挥舞着小旗,有人举着横幅,还有管乐队在吹奏……

“同学们,起来,快起来!”

“同学们,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了!”

忽然,走廊里传来了班主任瓦西里的声音。

大家赶紧起床穿衣,跑到走廊里。

瓦西里兴奋地对大家说:

“同学们,昨天夜里 11 时 28 分,伟大的苏联在哈萨克共和国发射基地成功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这是苏联的伟大胜利,也是社会主义阵营的伟大胜利!”

中国留学生第一次听说人造卫星,惊奇万分。

瓦西里又说:“同学们,苏联现代宇宙航行学的奠基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有一句名言:‘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可能永远被束缚在摇篮里。’多少年来,人类渴望走出地球,去天外寻找新的家园。苦苦求索,百折不挠,今天,优秀的苏联儿女终于领取了人类走出地球的第一张‘通行证’!”

上午,学院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大会。

彩旗飘扬,歌声嘹亮。

院领导、教授代表、学生代表都热情洋溢地发了言。

“乌拉!”

“乌拉!”

口号声一浪高过一浪……

中国留学生回到宿舍,情绪高昂,依然意犹未尽:

“苏联老大哥真是太伟大了,终于领取了人类走出地球的‘通行证’。”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是对美帝国主义狠狠的打击!”

“艾森豪威尔这回肯定着急得睡不着觉了。”

孙家栋充满憧憬地说:“什么时候要是咱们国家也能升起这轮‘红色月亮’那该多好!”

“我敢肯定,有苏联老大哥的支持,过不了多长时间,咱们中国也一定能升起这轮‘红色月亮’!”

“我们应该向院方提出改专业,去学习造卫星,这样回国后能马上帮助祖国造卫星。”

“这个建议好,应该向院里提提。”

“改专业哪有那么容易,再说,咱们马上就要毕业了。”

……

留学生党支部专门就斯普特尼克一号发射成功组织学员进行学习座谈。大家为“红色月亮”的升空深受鼓舞;同时,也热切地渴望早日回国,参加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才华。

孙家栋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会与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联系在一起……

当然,这是十年之后的事情!

北京。空军司令部。

那天,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接到了聂荣臻元帅的电话:“亚楼啊,有件事要向你求助了。”

刘亚楼连忙说:“岂敢,聂帅,请指示!”

聂荣臻说:“最近,你们选送的去苏联茹科夫斯基学院的那批学员马上要毕业回国。你知道钱学森他们五院急需增补技术人员,所以,向你求助,支持钱学森他们一下。”

刘亚楼没料到聂帅来电是为此事,他思忖片刻,问:“聂帅,您知道空军也正期待着这批学员呢!不过,您开口了,我还能不办?您说给几个?”

聂荣臻毫不客气:“如果可能的话,一个不留全给五院。”

“聂帅,这也太……太……哎呀……”刘亚楼差不多喊了起来,“聂帅,您知道空军现在也是最需要专业人才的时候。这样吧,老帅开口了,一家一半。”

聂荣臻笑了:“一向大方的亚楼,今天怎么这样小气?”

刘亚楼只好说:“给他们 15 个,我们留 8 个行吗?”

聂荣臻说:“好,一言为定!”

孙家栋被分到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部。与他一起分到一分院的留苏同学,还有孙敬良、李伯勇、于龙淮、刘从军等,他们后来均成为中国航天领域的知名专家。

1958 年 4 月 20 日。

孙家栋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刚刚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毕业回国,那天,他特意换了一身新军装,意气风发、迫不及待地赶到国防部第五院一分院导弹总体设计部报到。

经过在苏联 6 年零 8 个月的勤学钻研,孙家栋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且荣获最高苏维埃颁发的“斯大林奖章”——那一年,全苏联军队院校毕业生,仅有 13 名获此殊荣。中国留学生名列其中,更属不易。在苏联红军俱乐部的领奖台上,孙家栋接受了这枚来之不易的奖章。

孙家栋后来回忆起刚去一分院的情景时,写道:

我们的单位对外称呼叫 0038 部队,入伍的人不能对父母和妻儿泄露任何有关单位性质和驻地的情况。那时候还没有打电话的习惯,何况像我们这样的年轻人也根本不可能那么随便接到电话。见到过去的同学朋友,他们肯定要问问你到哪儿去了,我就编,有时候第二次再见到那个同学,自己也忘了上次编的话,就又编了一个,人家感觉你这个人很奇怪,有的同志写信时不小心说出去了,就受处分了。有的同志出去谈女朋友,一谈起做什么工作的,经常吞吞吐吐地把女方弄得莫名其妙,最后不少人都吹了。国防部五院对保密工作非常严格。每个人都有个保密包,单位专门做了一个绿色帆布的大口袋,再给每人发个保密本,领本的时候要签字。保密包的封口有两根细绳,有块橡皮泥把两根绳按上。按上以后自己盖个戳,交到保密室。下班后只要你离开这个楼,你的文件包里所有的文件都要交到保密室,保密室一天 24 小时都有人值班。第二天你上班的时候,要办个签字手续,才能领出包来。领包时还得看一下,我昨天盖的那个戳有没有人动过,证明没人动过,再领出来。

那是个激情澎湃、民心高昂的年代。

“大跃进”的口号响彻云霄。为了“赶超英美”,全国掀起了“大炼钢铁”运动。

孙家栋归心似箭,他渴望早日参加年轻共和国的建设。

到总体设计部报到的第二天,中午,孙家栋和同事去食堂打饭,在小四合院走廊里,迎面走来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个子不高,宽脸庞,前额发亮,他微微蹙着双眉,像是在思考问题。

同事问他:“知道刚才走过去的是谁吗?”孙家栋摇了摇头。

“钱院长啊!”

“哪个钱院长?”

“钱学森院长啊!”

孙家栋收住脚步,急忙回头张望,嘴里轻声说着:“钱院长……他就是钱学森院长……”

在苏联学习时,孙家栋他们留学生听说钱学森回国的消息,兴奋异常,学航空专业的谁不知道钱学森的声名。没想到,今天竟与钱院长擦肩而过。

孙家栋埋怨道:“你怎么不早说呀,太遗憾了,刚才没能打声招呼。”

同事笑道:“以后经常可以见面的。”

几天后,室主任让孙家栋给钱学森送份图纸。

到了钱学森办公室门口,孙家栋声音洪亮地喊道:“报告!”

办公桌后的钱学森抬起头,应道:“进来!”

孙家栋将图纸递上,“钱院长,这是室主任让送给您的。”

钱学森打量着眼前这个小伙子,185 的个头,身板笔直,留着个寸头,标准的军人形象。他问:“你是孙家栋吧?”

“是的,院长。”

钱学森微笑着说:“听说你在苏联学得不错啊,都获‘斯大林奖章’了!”

孙家栋有点儿不好意思地笑了,一笑,眼睛有些眯缝。

“好啊,新中国的导弹事业刚刚起步,需要你们这些年轻人啊!知道自己的任务了吗?”

孙家栋点了点头,“室主任布置了。”

蓦地,钱学森神色变得有些严峻起来,说:“你们正年轻,又经过专业学习,干我们这一行的,要有一种献身精神。我们将面临着难以预测的困难和险阻,我们必须用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攻坚克难,去完成党和人民交给我们的重托!”

孙家栋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双腿一并,大声回答道:“首长,坚决完成任务!”

钱学森突然发现,孙家栋的双眼虽然有些眯缝,但一旦睁开,便闪闪发亮,敏捷而犀利。

钱学森记住了这个喜欢眯缝着眼的年轻人…… mgLglvA7P/0w3bSQ7hiWU/OxPrePHZf1yMPBe0n0XO67u/58M7V/2xp8sjCDMMX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