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子
三个时空的对话

时空?何谓时空?

时间……

空间……

哲人说:人类的诸多“本相”中,最普遍的一个,就是“疑问”。

人之初,性本“疑”。人类之始来,有多少双眼睛仰望星空,又有多少人试图对寄生于其中的时间与空间,给出自己的答案?

科学的、哲学的、神学的、美学的……

可证的、玄幻的、形而上的、诗意盎然而奇思妙得的……

也许在一步步接近时空的本质,也可能正迷离恍惚、一步步远离真实。

也许,我们还可以把时间和空间,想象成两个纵轴平行的球体在相向旋转,它们总有一小部分相互交叠,而那“时空交错”的一小部分,就是我们生乎其中、又知之甚少的宇宙;至于那未曾交叠、渺不可及的部分,我们确知它的存在,却永远不可抵达。

人类何其微小,“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说到空间的无穷,则感慨“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说到时间的无限,则浩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伤感而至玄远的,咏诵出“飞光飞光,劝尔一杯酒。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李贺《苦昼短》);犹疑抑且不甘的,则沉吟着“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屈原《远游》)……

然而人类,又是何其伟大——低下头,已可“视通”0.000001毫米的“纳米”;抬起头,可以对话 930 亿光年的星河。

哦,星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尽管我们早就知道“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内篇·养生主》),但无法阻止我们对浩瀚宇宙的眺望,无法终止我们对时空边界的探索。

在这里,我们要讲述的,正是一个“对话星河”的中国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陈芳允先生。

——他是谁?

——他早在 1957 年,就对由苏联发射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进行了无线电多普勒频率测量,计算出该卫星的轨道参数,进而使这种方法成为我国人造地球卫星跟踪测轨的主要技术;

——他 1960 年,就参与论证了我国原子弹核爆试验的脉冲鉴别器研制方案,并于 1963 年与同事一起,研制出多道脉冲分析器,用于中国的原子弹核爆测试;

——他 1964 年,成为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这一年,他还为中国空军研制成功机载抗干扰雷达;

——他 1965 年,担任卫星测量、控制的总体技术负责人,制定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测控方案;

——他 1968 年,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研制成功以多普勒测试仪为主的我国第一代卫星测量系统;致力于卫星地面测控网站的建设,并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测控系统方案的设计和制定工作;

——他 1973 年,创造性地提出我国通信卫星应用“微波统一测控系统”的建议,这项系统设计,是中国航天测控领域里具有突破性的一项重大科研成果;

——他 1983 年,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双星定位通信系统”设想,奠定了我国双星导航定位(北斗)系统研制与发展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他 1985 年,连获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

——他始终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敏锐的科学意识,密切关注世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动向,1986 年 3 月,由他发起,由陈芳允、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四位著名科学家联名,向党中央发出了那封著名的“建言书”——《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重视,举世瞩目的“863 计划”由此诞生。“863 计划”作为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一项战略性计划,有力地促进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不仅是中国高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而且也成为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一面旗帜;

——他 1990 年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

——他 1993 年与杨家墀、王大珩一起发表《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发展的建议》;

——他 1996 年获中国航天基金奖和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他 1999 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他的名字,已成为一颗行星的名字,至今这颗“陈芳允星”还在辽阔的苍穹中闪闪发光,从天宇间回望着他的祖国……

我们将构想出“三个时空”,重现一位中国科学家的身影和目光。

【时空之 1】

地点:浙江·台州·黄岩,一个叫“委羽”的小山岗。

时间:20 世纪 20 年代的一个初夏。

委羽之山,一名“俱依”,又名“龟兹”,亦称龟山。出黄岩城往南,行步三四里可见。此山平地凸起,两河左右,四无依傍,高不过二十五六丈,却有五峰攒立。据明万历《黄岩县志》记载:汉高祖刘邦的后裔刘奉林曾在此修道成仙。有仙鹤白日飞升,三绕其山,鹤坠羽翮,故得名“委羽山”。

今天郊游登上委羽山,且行且对话的,是一对父子。

中年的父亲一袭长衫,脚上一双布鞋,腋下夹着把油纸伞,看面相,萧疏沉静,像是个读书人,可身板笔挺,脚步坚实,每一步的步幅都像是用尺子量过的,分毫不差,这形象、这脚步中,隐隐然透出一股军人的气度。

那少年还在稚龄,身材细瘦,脸庞俊秀文静,一双眼睛虽不大,却灵动活泼,像星子一样闪烁出孩子气的疑问:

“父亲,在山顶,能看见咱们后巷的家吗?能看到五里桥和外公外婆家吗?”

父亲抬眼眺望,眼下的薄云浅雾,遮住了人间的城郭。少年继续问:

“那咱家的新太和酱坊和橘园呢?”

父亲不答,抚着儿子毛茸茸的头反问:“阿玉,塾里的朱希晦朱老先生教没教过你读杜甫的《望岳》?”

“教过的!教过的!”少年用清亮的嗓音背诵起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父亲重复着,抬手把儿子的目光引向远方。那里的西江、南官河,静若丝带,无声地汇入永宁河,而后再注入更远的灵江,灵江由此直下东南,江水改名换姓,称为椒江,椒江再一路东行,就奔向辽阔的东海了。

远方,大地空阔,山峦隐现,人烟鸟迹,飘风流云……这一切,都在少年的眼中次第叠现。

远方,有比自家后巷的青瓦老宅、飘着酒香的酱园和挂满蜜橘的橘树更阔大、更丰赡、更诱人的风景。

“阿玉,再看看那儿!”父亲的手,指向天空。

天空,半阴半晴,微有雨意,此外,什么都没有。少年困惑了,闪着那双机灵的眼睛,像是在对父亲提问。

父亲笑了:“如果是夜晚,你会在那里看到什么?”

“星星!”少年叫了起来,“星星!有北斗七星和北极星,有牛郎星织女星,还有太白金星和一下子就飞过去的流星……嗯,星星的家,建在一条天上的河里,星河就横在我们头顶上,嗯,朱先生还教我们读过李太白的《夜宿峰顶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回家的路上,父子俩都沉默着。

下雨了,父亲撑起了通红的油纸雨伞。

黄岩的街巷在细雨中半梦半醒,清的河、浅的塘、弯的桥、窄的巷,还有官河畔的鲜鱼羹、孔庙前的桂花糖、榨油坊的芝麻香、砚池旁的青蛙鸣……走着走着,少年突然在青石板路上停住脚步。

“阿玉,怎么不走了?”父亲问。

“父亲,咱们人,真的能‘举手扪星辰’吗?”

父亲沉吟片刻,反问:“要不要试试?”

“要的!要的!”少年几乎跳了起来。

“那就……”父亲说:“那就去读书,去走遍天下,去看看这世界、这天空,也试试自己能不能飞得那么高。”

父亲加重语气说:“阿玉呀,将来,你不要想着去做大官,要想着去做——大——事——”

阿玉——学名叫作“陈芳允”的黄岩少年,似乎明白,又有些懵懂,他的眼里满是期待和憧憬。

此刻,一群白色的鸟儿“呕——呕——”叫着,从少年“阿玉”——“陈芳允”的眼前翩翩飞过。那不是委羽山传说中的仙人白鹤,那是一大群红喙墨爪、翅膀雪白的海鸥,正飞向东海海岸渐起的隆隆潮声。

【时空之 2】

地点:北京

时间:1999 年 9 月 18 日,夜

83 岁的陈芳允先生在病房中,这一天是农历的八月初九,北京的秋夜长空上,未圆之月已是很亮很大了,静得像悬在天庭上的一池湖水,没有一丝波澜。

陈先生枕旁,有张已故夫人沈淑敏教授的遗像;一侧的小桌上,是夫人生前亲手栽种的君子兰。

沈淑敏生于 1915 年,算起来,比陈芳允还大一岁。她1937 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从事教学和科研长达近 60 年,曾先后在上海医学院、贵阳医学院、清华大学农研所、华西大学、燕京大学和云南大学医学院担任助教、讲师;1950 年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所任助理研究员;1956 年协助贝时璋先生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58 年,她协助贝时璋先生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物理系,任系副主任;1974 年,她创办了《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任该刊主编……直至 1987 年,这位身材瘦小、72 岁的老太太才退休……到沈淑敏病故的 1996年,两位科学家伉俪携手走过了 53 年的风风雨雨。

今夜,那盆君子兰依旧舒展着厚实的叶片,那稳重沉静的绿意,正像是气如幽谷兰的沈淑敏女士。

今夜,君子兰的旁边,放着陈芳允下午刚刚荣获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今夜,星河寂寂,陈芳允会有什么样的话对云汉相隔的妻子说呢?

那对话,我们只能猜测,它也许是这样的——

淑敏,老伴儿:

你还好吗?

今天下午,医院准了假,我去了一趟人民大会堂,现已回来多时,身体还应付得来,勿念。

下午的会,是在人民大会堂的大礼堂开的,会场上的巨幅标语,写的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这是“两弹一星”精神。好多咱们的老熟人、老同事都参加了授勋仪式,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王大珩、杨家墀、王淦昌、王希季、孙家栋……大家都在,但赵九章、钱骥那几位老先生早已故去,无缘今天的盛典了。

淑敏,大会是下午 3 点开始的,先奏唱了咱们最熟悉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到了会,江泽民总书记在讲话中特别说道:“中国人民有站在世界科技进步前列的勇气、信心、智慧和力量。”这句话,很有劲儿!总书记后面说的话我念给你听,他说道:希望全国各族人民学习和发扬他们为祖国和人民的崇高的刻苦钻研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和拼搏奉献精神,继续努力奋斗,满怀豪情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 21 世纪……“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不仅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发生了质的飞跃,而且广泛带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建设,造就了一支能吃苦、能攻关、能创新、能协作的科技队伍,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开拓前进、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力量。“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勇攀高峰的空前壮举。

淑敏你看,这就是那枚勋章,这里刻着五星和长城,这里是橄榄枝。五星,代表着咱们的国家;长城,既象征着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又象征着共和国坚不可摧的国防;而橄榄枝,则表明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目的是维护世界和平。这勋章比我想象中的要大一些,直径足有 80 毫米,99.9%黄金铸造,515 克,掂在手里,还是蛮沉的。

真希望你能和我一起经历今天这个日子,就像咱们当年在昆明、在成都、在黄岩老家、在上海或渭南、在中关村旧宿舍时一样;真希望把这枚勋章挂在你的胸前,希望咱们老夫妻俩能再次手挽手去仰望星空、对话星河,看谁能先找到咱们送上太空的那一颗颗卫星。

淑敏,你问我现在的心情吗?其实我心里是很平静的。可我改不掉老毛病,平静中,还是有几分焦虑——人生苦短,还有那么多事没有做,那么多问题没有解决,那么多设想没有去实践……黄岩的老同学王克宬、林希圣他们来信问安好,我想告诉他们实情:缠人的肺炎好得很慢,腰腿不好,走路困难,手脚还有发僵的感觉……但我希望能很快好起来,我还惦念着中国自主研发的小卫星系统、双星定位、北斗导航试验卫星、“863”计划……

淑敏,中秋就要到了,按咱们黄岩老家的习俗,中秋不过八月十五,过八月十六,还要吃“光饼”。愿你能在节日里听见我对你说的话,愿我们总能这样安静地说话,无论月圆月缺,都在一起……

【时空之 3】

地点:北京

时间:2023 年秋,中秋将至月将圆的一个子夜。

陈芳允先生是在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勋章之后半年多——2000 年 4 月 29 日逝世的,距离笔者开始这部《陈芳允:对话星河》的写作,已经过去了 23 个年头。

在先生逝世的第二年——2001 年 6 月 4 日,一颗由中国科学家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 10929 号的小行星 1998CF1,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由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报》第 43191 号通知国际社会,正式命名为“陈芳允星”。按照小行星编号、命名规律,这颗“陈芳允星”应该是人类 1998 年发现的第 151 颗行星。那还是 1998 年的 2月 1 日,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在兴隆观测基地第一次发现了这颗行星闪烁的流光。

而 1998 年的 2 月,先生还在世呀。

今天,这颗“陈芳允星”运行在哪片天宇?

今天,我们距离这颗星有多远?

今天,我们——我和陈芳允先生,还能作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吗?

也许,我先要对他说:先生您知道吗?我和您,竟然是同年入伍的“兵”。1976 年,我 18 岁,正式入伍,成为一名海军舰艇水兵;1976 年,您整整 60 岁高龄,花甲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委河南洛阳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的副所长。先生,咱们还有相同的习惯,就是总把不再上身的军装叠得整整齐齐、打理得干干净净。

也许,我还要说:我或许真的有缘见过先生呢——80 年代初,我国开始进行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的试验,中国人民海军以总吨位 17.4 万吨的 18 艘舰船,组成庞大的护航、测量、保障特混编队,首次跨越 50 度经差、40 度纬差、4 个时区、4 个风带和台风形成的 8000 海里航程,走向远海,走向深蓝,圆满完成了运载火箭发射的试验测量、数据舱打捞回收和护航任务。当时,为解决“远望”号航天测量船上各种大型电子设备的信道干扰问题,您不顾高龄,亲自跟船出海,直入大洋风涛,现场提出了解决方案,一举突破了这一重大技术难题。而那时,我还只是随编队出海采访的小小记者,隔着风浪、甲板和人群,我或许见过您的身影,只是您一身蓝咔叽布工装,蓝布帽遮住了半白华发,让很多人把您当成了一位工厂的“老师傅”。

也许,那是我与您最真切的一次“会面”——1999 年 9月 18 日,人民大会堂,您郑重接受了“两弹一星”功勋勋章。对您的介绍是: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的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那时,我在海军的一个军事理论研究部门做研究员,我自然更知道您的贡献对世界、对中国、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防战略,具有何等的分量。那时,我在台下仰望,那是对“仰望星空者”的仰望;那时,我渴望与您对话,完成一次对“对话星河者”的对话。

也许,今夜,2024 年初夏的子夜,那颗以您的名字命名的“陈芳允星”,正飞过我们头顶的深碧长空。请允许我向您发出邀请,请您暂停划过天宇的脚步,向我们讲述您黄岩故乡的童年,讲述您的清华岁月,讲述雾都重庆和雾都伦敦,讲述北京的中关村 10 号楼,讲述秦岭山麓和大西北,讲述从戈壁到海洋的所有经历……也讲述太空,讲述“东方红一号”和“北斗”,讲述中国的航天事业和灿烂群星,讲述一个属于中国、属于这个时代的故事。

下面,请您开始讲述——我在静听,我和我的读者,都在静听。 14mUy7VWs+2B1px2+yzaZfOvGjKo7dWce00X8hSR6Tc41X2XYFRcQ40u4tLIqBL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