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957 年 9 月 7 日,一架伊尔-18 型飞机从西郊机场起飞,向北而去。

而这架飞机肩负的使命,最终将与姚桐斌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这一天,姚桐斌还在西德冶金厂实习,即将准备回国。

自 1947 年 6 月 30 日告别祖国和亲人,漂洋过海,去欧洲求学,已经十年没回来了,比上一个八年时间还要长两年。

姚桐斌先在历史悠久的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工业冶金系攻博士。

伯明翰位于英格兰中部,简称伯大,世界百强名校,全英第一所红砖大学。著名的标志性建筑是那座高高的钟楼。那里学术氛围浓厚,科研和工业生产紧密联系。

彭洁清介绍说,“桐斌师从终身教授康德西博士。来到异国他乡,桐斌除了一如既往地苦读外,同时注意到了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进一步加深了科学技术对一个国家重要性的体会。”

在这里,必须先说一说姚桐斌是怎么苦读用功的。

有一个细节,让人读后不得不笑起来。

彭洁清在《航天情》里写过这样一段:“桐斌的刻苦全校有名。在图书馆后面有一片幽静的小丛林,他经常在那里看书。有一些恋人也选择在那里幽会,他们跋涉爱河并不回避桐斌,他们知道,他的心完全沉浸在书本里,不会留意别人的事。”

从这里可看出,姚桐斌是一个能够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一旦钻进去,就心无旁骛,任何事都不会打扰他。

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他们一家人去北戴河休养时,除装了一箱书籍,姚桐斌什么都没带。休养期间,他也不怎么带孩子们出去玩,整天躲在房间里啃书本,搞得彭洁清很生气,见了人就告他的状。他只好耐心对彭洁清解释说:“别孩子气,平时所里事太多,只有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多看点书,为科研课题做准备;还得给一些同志审校译文,你多体谅我一点好吗?”

彭洁清向他人说:“听他说得这么入情入理,我岂能再出怨言?”

从这里也可看出彭洁清的善解人意。

就在姚桐斌在英国潜心研究液态金属性能时,他身后的祖国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在他于上海乘坐客轮航行在大海上时,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将战火引向了“蒋管区”,开始大量歼灭敌人。从 1948 年 9 月到 1949 年 1 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打败了国民党部队的主要力量,从而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随后,毛泽东和朱德又发起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五百公里的长江防线,占领了国民党政府的首都南京……最终,把国民党赶出了中国大陆。

1949 年,国民党倒台。

1949 年 10 月 1 日,毛泽东同志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与此同时,姚桐斌在伯明翰读书的“公费”也终止了。

他不得不面对基本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断了来源的现实。为了一边继续学业,一边维持最低标准的生活,他不得不将两年的费用匀到四年花。

他租住在一个犹太人家的阁楼上,早餐就是两片面包和一杯茶水,连黄油都舍不得买。

但生活上的困难和窘迫一点没影响他的求知欲望,就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姚桐斌在 1951 年 12 月,以《对液体金属及合金的粘性与流动性的研究》论文顺利通过答辩,获得了英国伯明翰大学冶金学博士学位。

他的导师康德西博士非常认可这位勤奋好学、认真工作的中国学生,并称赞说:“姚桐斌是我最好的学生。”

在这段艰辛岁月里,姚桐斌吃了多少苦,我们不得而知。但一份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可以回答一切。从中我们也可以想象,这是一份什么样的苦。

姚桐斌是个可以在常人难以承受的时刻,调动自己全部能量,让自己燃烧的人。

1952 年 1 月,姚桐斌在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任实习指导员,并继续深造。

帝国理工学院,在英国仅次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也是世界名校,其综合实力非常强大,培养了 14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帝国理工学院的矿冶系主任费舍尔教授和冶金系主任丹那特教授的支持下,姚桐斌又开始对铝硅合金的热裂性能进行研究,并且很快拿出了研究成果和论文,并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完成博士后。

姚桐斌学业、科研十分出色,但他绝不是一个只会读书的书呆子,他除了刻苦学习,还是个非常有能力的组织者。

早在读本科时,他就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当时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这位“姚主席”显示出很高的组织和领导才能。在去英国的航海途中,同行留学生共有 9 人,他便提议结成“梅岭学社”,目的是组织“左倾自由主义者”,共同建设既经济繁荣,又有个人自由的新祖国。

这个“梅岭学社”到了 1949 年,已发展成员 12 人,分布在英国、法国、意大利,他们用通信的方式讨论“汉字改革”“农村改革”等问题。

这个时候的姚桐斌,还属于一个满腔热血的进步青年,而不是一位成熟自觉的社会主义者,所以,他们的“梅岭学社”,最终由于种种原因不了了之。

后来,在英国留学时,姚桐斌还组织并参加了左倾的“中国科学者协会英国分会”和“中国留学生总会”,担任过留学生总会主席等职务。

在完成科学研究的同时,姚桐斌和在英国留学的进步学生一起系统地学习了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实践论》《矛盾论》等著作,并初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这使他向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大大地迈进了一步。

自新中国成立后,姚桐斌和海外留学生激动万分。学习之余,姚桐斌还到英国及欧洲一些地方演讲,宣传新中国。他们感到中国真正站起来了,再也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侮,那个在上海租界的门口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牌子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

这让姚桐斌和他的中国同学们欣喜若狂,彻夜不眠,他们还给中国发去热情洋溢的贺电,并得到回音。这更让他们兴奋不已。

与此同时,姚桐斌还连续写文章批驳那些在留学生中流传的一些攻击和怀疑新中国的言论,这在留学生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1953 年,姚桐斌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顺利毕业,留在该学院任教的同时继续进行研究工作。

这时,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发生了。

姚桐斌的一系列爱国行为,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注意。

有一天,姚桐斌接到伦敦警察厅的通知,约他去“谈话”。

这次谈话实际上是宣布他为不受欢迎的人,让他限期离开英国。

这意味着把姚桐斌逼上了绝路。

但是,一个优秀的科学人才,就如同一块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姚桐斌为自己下一步走向哪里而举棋不定时,世界最负盛名的铸造学教授——依·皮沃斯基听到此事后,向姚桐斌发出邀请,请他去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并让他在自己领导的研究所工作。

姚桐斌毅然离开英国,接受了来自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的邀请,并先到慕尼黑大学进修德语,以提高自己的口语和听力。

1954 年 2 月,姚桐斌前往亚琛大学报到,并在冶金系任研究员兼助理教授。

姚桐斌工作认真严谨,和德国同事工作风格相似,深得大家的欢迎。

他的同事,后来任柏林大学教授的福洛贝格博士评价说:“桐斌有着阳光般的魅力,研究所的所有同事都喜欢他、钦佩他。”

德国同事对姚桐斌很热情,经常邀他去参加狂欢节或舞会,锻炼了姚桐斌的舞技,他的舞跳得越来越好,尤其是华尔兹跳得非常出色,常常受到舞伴们的赞扬。这也大大提升了他的社交能力。

每天下了班,同事们总爱约他一块去喝啤酒、聊天。德国同事们生活优越,个个人高马大,有的还有啤酒肚,只有姚桐斌依然保持高挑挺拔的身材,让他的朋友们羡慕不已。

从姚桐斌管理自己的身材上,可看出他是一个十分自律的人,也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1957 年,他在德国的学校合同期满后,又去了西德冶金厂实习了一个月。

以上这些经历,也全方位塑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姚桐斌。

这里引用一段原七机部副部长、火箭总设计师,也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任新民的话:“老姚这个人很能干,除了技术水平高,他的组织能力也很强,这是不容易的。作为技术领导,完全是个读书人不行,因为搞航天材料和工艺必须组织全国协调,他当时对我国航天材料研制工作起了很大的作用。”

写到这,有一种直觉紧紧地拽住了我,总觉得他是一个共产党人。

1950 年,我国在瑞士设立了公使馆(后改为大使馆)。中国留学生会从那里得到党的直接领导。也是这时候,姚桐斌积极向祖国靠拢,参加了使馆组织的各种爱国活动。当时,在欧洲大部分国家与新中国都没有建交的情况下,这是有一定风险的。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姚桐斌为五星红旗下的中国服务的信念。虽然我们已经没有机会知道他这段时间究竟为自己的祖国做了些什么,但从他最终成为所有“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一个在国外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家来看,可以想象他一定有许多爱国之举而被党和国家所认可。

1951 年姚桐斌从伯明翰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想早点回国效力,不料,组织对他另有安排,他无条件服从,随即写了一封家信:

大哥、涌弟:

我写此信时,是在瑞士一个小旅馆里。我是上星期来到这里的。我到这里来的原因信上不便多写,不过我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决定要告诉你们,但你们得此信后切勿告诉母亲大人,待以后深思熟虑后,再慢慢向她老人家解释。我的决定是,我回国的日期要延期了。要延期多长时间,一时还不能确定……我为什么要在英国逗留?我只能大略告诉你们如下:祖国的解放成功了,但是国际局势的严重性还存在。国内一切建设在大规模发展,很需要建设人才,这当然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在国外,也正需要合适的人去做很多有相同意义的工作。中英外交关系要建立,国内无法派人来英国,在这种情况下,我经过再三考虑,决定接受此项使命。……但只要我对祖国一样有贡献……我的心永远是快乐的。

为了国家,我们的别离要再延长一段时期是必要的。希望你们能理解,尤其对母亲她老人家要慢慢地说明……就好比我回国后分配到偏僻的边疆工作,也是不在她老人家身边的……

涌弟所需要的书籍和手表,我皆已买到……

看到这,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

1954 年,姚桐斌向中国驻瑞士使馆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在他看来,这是他人生中最神圣最庄严的大事。

1955 年周恩来总理到瑞士参加日内瓦会议,使馆党组织向总理请示了这个问题。周总理指示可以酌情发展在国外工作的同志入党。

1956 年 9 月,彭华、方晓成为姚桐斌的入党介绍人。从他向党组织递交申请,到他在党旗下举起右手宣誓,整整用了两年时间。他也将成为 23 位“两弹一星”元勋中,唯一在国外入党的科学家。

后来,居然还有人怀疑他是假党员。

此后,他再次提出回国的请求。

最终,他的请求被批准了。

不久后,姚桐斌乘坐的飞机,一直朝着东方飞行。这一次,他真的回来了,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祖国——母亲的怀抱中。在祖国,他施展自己的才能,真正实现了他用科学报国的夙愿……

令人遗憾的是,这么一个爱国、有作为又专心科研,并取得累累硕果的青年科学家,却没能躲过那场政治风暴,多么让人扼腕痛心。 5qBB5B0L9HIjXWoLlkn2hICbWIMewH5xEEpRTGx4crMemm40SLpr3z/wvlUbKrj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