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姚桐斌的短暂人生,在十六岁之后,正好可以分为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在国内上学;

第二个十年:出国留学;

第三个十年:回国效力。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差不多,从出生咿呀学语到金色童年,背上书包寒窗苦读,完成学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般的人,这一路走过来,三十年也就很快地过去了。

姚桐斌也如此。

但不同的是,你用十分的努力,他可能会用十二分的努力。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差别,就显示出人与人之间那样一点点的不同。就是这一点点的不同,你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他则是一个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人。

但我们还是要看一看,姚桐斌人生的第二个十年,都在干什么,又添加了什么内容。

他的第二个十年,当然是在求学。他暗下誓言,不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就不回家面见父老。

于是他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发奋学习。

当时,他还是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

幸运的是,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了!

举国欢庆。

重庆也沸腾了!

一百二十万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载歌载舞,燃放鞭炮,庆祝胜利。在这狂欢的人群里有许多是正在上大学的学生。

就在大学生人群里,有个身材高挑、脸庞清瘦、样子斯文、英俊帅气的年轻小伙子,他就是姚桐斌。

这年,姚桐斌大学毕业了。

在毕业考试中,他的总成绩又是全校第一。他被选为美国斐陶斐荣誉学会的学员。

这是个国际性的组织,专门吸纳成绩优异的学生。

他所在学校的毕业生中,只有总成绩排在前两名的学生有资格当选。

姚桐斌就是这两名当选的学生之一。

大学毕业后,姚桐斌没离开重庆,他还想搏一下,向着人生更高的目标攀登。这个目标,就是公费留学。

他找到一份工作,在北碚的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当助理研究员。他一边从事研究工作,一边继续刻苦攻读。

同学们都很佩服他的毅力,加上他的聪明才智,都看好他一定能实现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

1946 年 6 月,姚桐斌参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一次公费留学考试。

他报考的志愿是英国伯明翰大学。

这所大学,在中国只招三名冶金专业的学生。

考生之多,竞争之激烈,是难以想象的。

但姚桐斌的考试成绩又一次脱颖而出,他如愿以偿被伯明翰大学录取。

姚桐斌将要去英国留学了。

出发前,他要做两件事:一是回家;二是去南京参加出国留学培训。

八年了,他没回过一次家,苦熬了整整八年。

八年,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已经成长为一个玉树临风的青年,并且即将漂洋过海,到一个遥远的国度去留学深造。

在此之前,他要迫切地了却一个心愿,那就是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去看望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八年没见到自己的至亲是什么感受?

姚桐斌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怎么能不想家?其间因战乱,作为一个在外漂泊的学生,又怎么回得起家?能顺顺利利把学业完成,已是不易了。

在外学生大都贫困,而姚桐斌又属于最清苦的学生之一,别的同学多多少少会有家人或亲戚提供经济援助,他却一点也没有。

自惹父亲生气后,父亲真的不再给他本来就不多的生活费用,让他彻底陷入经济的困顿。而事实上在当时战火纷飞的情况下,父亲即使不断绝他的经济来源,他也未必能收到从家乡寄来的钱物和信件。而这一切都没动摇他坚持学习下去的决心。

他信念坚定,一是将来有能力报效国家,二是有颜面见江东父老,这成了他当时奋发学习的强大动力。

他急于回家,想回家尽早解开久藏心中的心结。

这个心结,就是他和父亲的僵硬关系,尽管父亲表面上态度严厉,但舐犊之情始终在老人家的心里涌动,这一点姚桐斌何尝不知。但不知为什么,他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如何面对不理解自己志向的父亲。

这一次是姚桐斌多虑了。

作为对儿子充满希望的父亲,他只是担心儿子的选择会让自己望子成龙的愿望落空。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对儿孙的期待都是光宗耀祖,完全没有科学救国这样的理念,但他的爱子之心是不可能消失的,更不会真的跟儿子断绝父子关系。即使曾以断绝父子关系威胁过儿子,也是一时的气话。只是话已出口,碍于为父的颜面,一时找不到台阶下而已。

当父子见面那一刻真的到来时,父亲却站在远处,喜极而泣。

那一刻,姚桐斌的热泪也夺眶而出。

这些年,家里的变化,也让姚桐斌感到震惊。父亲的粮食生意越做越红火,大哥的粮行也很兴隆,家里还购置了三十多亩粮田,他又成了公费留学生。这让父亲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父亲真的以姚桐斌为骄傲,有姚桐斌这个有出息的儿子作榜样,父亲答应让他的弟弟妹妹继续上学。

后来弟弟妹妹皆不负父望,弟弟考上清华大学,妹妹考上北京大学,毕业后又去苏联留学。

1947 年春,姚桐斌出国后,家里又盖了二层楼房。他父亲在堂屋的墙上,挂了一块“耕读家风”的匾额,以此表达姚家诗书传承、光大门楣的愿望和喜悦,更显示出老人对家业兴旺代代赓续的勉励和期待。

姚桐斌沉浸在家人团聚的幸福之中,但静下来时,他又开始考虑出国的一些具体问题。他有两个顾虑,一是担心自己在优裕的物质环境中消磨自己的意志,同时怕所学的东西不能为国家所用。为此,他还写信给好友,诚恳向他求教,出国后应注意些什么。

这位好友回忆和姚桐斌交往的片段时表示很遗憾,桐斌给他的信,因为那个特殊的年月,一封也没保留下来,他给姚桐斌的信,倒是留在当时的日记里。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你信上说,要我给你一点suggestions。我思量了一下,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年轻、幼稚,一样的没有根底……

……现在讲讲你所提出的两个重要问题:怕因为优裕的物质环境沾染上资产阶级的习性,怕所学的对于人民大众没有什么直接用处。这两个问题倒是值得注意的。我的看法是:优裕的物质环境不会使一个已经有了相当清醒认识而又有坚定目标的人堕落的。……还有应该注意的是,不仅物质环境会影响人,人的环境对人有更大的影响,每每接触具有高尚理想的知识分子和纯洁淳朴的劳动者,就会使自己坚定和向上。其次,讲到所学和所用的问题,我认为你没有怀疑的理由……何况你所学的矿冶是一门重要的可以实际应用的科学……

姚桐斌看了好友的信,悬在心里的石头顿时落了地,也有底气了。

由此也可看出,姚桐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严于律己,又积极向上的青年知识分子。

顺便说一下,出国的学生必须要去南京接受培训,学习一些外国礼仪、习俗、人情等。

正是姚桐斌和其他留学生一起在南京培训期间,彭洁清正在南京一所女子中学读高三。

后来,彭洁清问姚桐斌:“如果我们早几年在南京认识,你会爱上我吗?”姚桐斌一本正经地回答说:“不会,中学生年纪太轻,不应该交男朋友。”

这就是姚桐斌!他从来不说假话,哪怕是无伤大雅哄妻子高兴的善意谎言,他也从来没说过,这或许就是姚桐斌能做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基本品质。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姚桐斌就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可是这么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当他正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才智的时候,也是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有的人却萌生歹意,要结束他的生命。 CkZjufsbT8SbxgezU9JEwV4OPJYMvpRPoHIXXGHzKPMrbzdD5ZHqvaCTV0hiY+Z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