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历史悠久的交通大学唐山医学院,是中国著名的大学之一,素有“东方康奈尔”之称。学院创办于 1896 年,当时的名字叫“山海关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第一所铁路学府。

1900 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山海关沦陷,师生离散。

1905 年,学堂在唐山重建,三年后更名为“唐山路矿学堂”。

1928 年,这所多次改名的学校,又更名为“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唐山落入日寇魔掌。无奈之下,学院迁至湖南湘潭继续办学。

1938 年 11 月,日寇占领武汉,进攻湘北,学校被迫再次迁移,历时七十多天,行程二千余里,到达贵州中部平越县。

走进唐山工程学院,姚桐斌发现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这里确实是一所求学读书的好学校。

院长是中外知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他自己以前也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又公费留学,1917 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 年获得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20 年回国,主持设计了铁路、公路两用的钱塘江大桥。

茅以升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很早就提出工科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先习后学,边习边学”,要求科研、教学和生产相结合,这一教学思想,对唐山工程学院产生了重要影响,也造就了姚桐斌。

姚桐斌还发现,唐山工程学院云集了一批著名的教授,而且这些教授铁面无私。他所在的矿冶系一位年近花甲的教授,平时为人和蔼可亲,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但在关键问题上决不退让半步。无论你怎么求情,他绝不会给你的成绩单上多加几分。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批严格的老师把关,考上唐山工程学院很不易,读出来则更难,这也叫严进严出。

一般情况下,两门不及格,会留级;三门不及格,就有可能被学校开除。一旦被开除,这些本来就无家可归、靠公费上学的学生们相当于失业了。所以,这批学生都会拼命地学习。姚桐斌也如此。

用现在的话说,从小学到高中,姚桐斌都是班上的“学霸”。但唐山工程学院人才济济,各省会考第一二名都汇集在这里,不要说在这里人中拔尖,就是不落人后,也得付出几倍于他人的努力,姚桐斌深知这一点。

唐山工程学院不论是讲课还是教材,就连教授自己编的讲义也全都是英文的。姚桐斌虽然英语基础很扎实,但他仍不敢掉以轻心,每天早晨天蒙蒙亮就起床,去山上背单词、记语法、朗读课文。这对姚桐斌后来用外语去搜索信息、掌握资料有极大的帮助。

不仅是英语他认真对待,其他各门课程都很努力。工程画是一门很费时间的必修课,而且学校的绘画用具非常简陋,像三角板、三棱尺、丁字尺都是自制的。画图纸也是新闻纸代替的。即便这样,他画出的图纸线条均匀又漂亮。

他的课堂笔记做得完整清楚,班里同学经常来借。他乐于助人,给同学们耐心讲解不明白的问题,直到他们弄懂为止。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严肃认真、勤学苦读的姚桐斌。

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丝毫不影响姚桐斌成为一个“学霸”。

姚桐斌的好友董谦瑞先生这样回忆:“姚桐斌给我的印象,是个非常严肃、认真、勤学、苦读的好学生。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经济很困难,经常穿一件灰色土布棉衣。每晚自习时间,总见他一手抱一大沓书,一手提一盏油灯,不知道到什么地方独自用功去了,一直到很晚才回宿舍就寝。不管天晴下雨、冷天热天,都是如此……”

从短短的言语中,就能看出姚桐斌是个什么样的人。

业余时间,姚桐斌很少参与课外活动,他几乎把时间都用来埋头学习。当然,凡是与学习有关的活动,他一定会参加。

有同学在学校附近的山谷里发现了锰矿源,他听说后很兴奋,马上组织同学去采标本,分析地质构成,检测化学成分,并在校内通报了这一发现。利用课余时间,他还办起了矿物标本陈列室。

姚桐斌大学期间为了不向家里要钱,他勤工俭学,为学校做打扫实验室、分发邮件等工作。另外,还为当地一位高中学生补习物理,用来补贴生活上的开销。尽管如此,他的生活仍然很清苦。

1944 年,战乱又一次破坏了唐山工程学院全体师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日本侵略者开始进攻广西,在占领桂林和柳州之后又兵分三路入侵贵州,攻占了黔南独山,而平越距离独山仅百余公里,形势十分危急,平越陷入一片混乱。

11 月 16 日,学校公告全校,暂时停课,去重庆集中。

姚桐斌和全校师生一样,向重庆迁徙。

在彭洁清的书里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姚桐斌上四年级时……校方宣布迁到重庆。但没有足够的车辆,同学们便设法搭便车或者干脆坐‘11 路车’(两条腿走路)。同班同学施先生很幸运地搭上了卡车。他回忆道,‘我在贵阳到重庆的公路上看到一具冻死的尸体,衣服已被人剥光,因车在行走,无法下车观察。日军侵华,对我国的损害不能光以前线的屠杀估计,间接死在侵略者屠刀下的,比南京大屠杀更凶暴、更残忍。’”

姚桐斌没有施同学那么幸运,他“卖掉仅有的衣服,积一点路费,毅然挑起行李上路。脚下的公路艰险,沿着半山的悬崖路,绕上十二弯,跨吊石岩,过娄山关。那时,正是寒冬,娄山关上结了冰,上下坡打滑,有时还得爬行,肩上又挑着行李……走走停停,千辛万苦。手中的钱用光了,于是在一个纺织机械厂做了一段时间的小工,三个月后才到校报到,继续刻苦学习,为报效祖国做准备!”

的确,唐山工程学院的师生们迁移重庆时,因路途遥远,经常是顶着寒风雨雪,翻山越岭。据说,一路上但凡遇到困难,他们耳畔都会想起前任校长茅先生的声音:抗战必胜,日寇必败!国家的前途是光明的,中国不会亡,我们一定能找到读书的地方……他的每句话,都温暖着师生们的心,给予了无穷的力量和战胜困难的信心。

经过三个月的艰难跋涉,他们陆续到达重庆。罗忠忧校长在老校长茅以升的帮助下,已经把学校安置在重庆璧山县丁家坳一座交通技术人员的训练所里。

2 月的一天,唐山工程学院终于又复课了。

这些艰难困苦的经历,姚桐斌都当成人生的财富。后来,当他在材料及工艺研究所任所长时,科研的道路上遇到“拦路虎”,他还会用茅老先生的话激励自己,坚定信念,攻克难关,去取得胜利! SdFwpIYCR26dY1LUFKNn9V5EBI4DNqDS6UExIaco+6khPGrzMa1AZm9b3num7kaV



姚桐斌的短暂人生,在十六岁之后,正好可以分为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在国内上学;

第二个十年:出国留学;

第三个十年:回国效力。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差不多,从出生咿呀学语到金色童年,背上书包寒窗苦读,完成学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一般的人,这一路走过来,三十年也就很快地过去了。

姚桐斌也如此。

但不同的是,你用十分的努力,他可能会用十二分的努力。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差别,就显示出人与人之间那样一点点的不同。就是这一点点的不同,你可能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而他则是一个对国家有巨大贡献的人。

但我们还是要看一看,姚桐斌人生的第二个十年,都在干什么,又添加了什么内容。

他的第二个十年,当然是在求学。他暗下誓言,不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就不回家面见父老。

于是他一边勤工俭学,一边发奋学习。

当时,他还是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的一名学生。

幸运的是,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了!

举国欢庆。

重庆也沸腾了!

一百二十万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载歌载舞,燃放鞭炮,庆祝胜利。在这狂欢的人群里有许多是正在上大学的学生。

就在大学生人群里,有个身材高挑、脸庞清瘦、样子斯文、英俊帅气的年轻小伙子,他就是姚桐斌。

这年,姚桐斌大学毕业了。

在毕业考试中,他的总成绩又是全校第一。他被选为美国斐陶斐荣誉学会的学员。

这是个国际性的组织,专门吸纳成绩优异的学生。

他所在学校的毕业生中,只有总成绩排在前两名的学生有资格当选。

姚桐斌就是这两名当选的学生之一。

大学毕业后,姚桐斌没离开重庆,他还想搏一下,向着人生更高的目标攀登。这个目标,就是公费留学。

他找到一份工作,在北碚的经济部矿冶研究所当助理研究员。他一边从事研究工作,一边继续刻苦攻读。

同学们都很佩服他的毅力,加上他的聪明才智,都看好他一定能实现自己设定的人生目标。

1946 年 6 月,姚桐斌参加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第一次公费留学考试。

他报考的志愿是英国伯明翰大学。

这所大学,在中国只招三名冶金专业的学生。

考生之多,竞争之激烈,是难以想象的。

但姚桐斌的考试成绩又一次脱颖而出,他如愿以偿被伯明翰大学录取。

姚桐斌将要去英国留学了。

出发前,他要做两件事:一是回家;二是去南京参加出国留学培训。

八年了,他没回过一次家,苦熬了整整八年。

八年,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已经成长为一个玉树临风的青年,并且即将漂洋过海,到一个遥远的国度去留学深造。

在此之前,他要迫切地了却一个心愿,那就是回到自己魂牵梦绕的故乡,去看望自己无时无刻都在思念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八年没见到自己的至亲是什么感受?

姚桐斌毕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他怎么能不想家?其间因战乱,作为一个在外漂泊的学生,又怎么回得起家?能顺顺利利把学业完成,已是不易了。

在外学生大都贫困,而姚桐斌又属于最清苦的学生之一,别的同学多多少少会有家人或亲戚提供经济援助,他却一点也没有。

自惹父亲生气后,父亲真的不再给他本来就不多的生活费用,让他彻底陷入经济的困顿。而事实上在当时战火纷飞的情况下,父亲即使不断绝他的经济来源,他也未必能收到从家乡寄来的钱物和信件。而这一切都没动摇他坚持学习下去的决心。

他信念坚定,一是将来有能力报效国家,二是有颜面见江东父老,这成了他当时奋发学习的强大动力。

他急于回家,想回家尽早解开久藏心中的心结。

这个心结,就是他和父亲的僵硬关系,尽管父亲表面上态度严厉,但舐犊之情始终在老人家的心里涌动,这一点姚桐斌何尝不知。但不知为什么,他还是有些惴惴不安,因为,他不知道如何面对不理解自己志向的父亲。

这一次是姚桐斌多虑了。

作为对儿子充满希望的父亲,他只是担心儿子的选择会让自己望子成龙的愿望落空。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对儿孙的期待都是光宗耀祖,完全没有科学救国这样的理念,但他的爱子之心是不可能消失的,更不会真的跟儿子断绝父子关系。即使曾以断绝父子关系威胁过儿子,也是一时的气话。只是话已出口,碍于为父的颜面,一时找不到台阶下而已。

当父子见面那一刻真的到来时,父亲却站在远处,喜极而泣。

那一刻,姚桐斌的热泪也夺眶而出。

这些年,家里的变化,也让姚桐斌感到震惊。父亲的粮食生意越做越红火,大哥的粮行也很兴隆,家里还购置了三十多亩粮田,他又成了公费留学生。这让父亲乐得嘴都合不拢了。

父亲真的以姚桐斌为骄傲,有姚桐斌这个有出息的儿子作榜样,父亲答应让他的弟弟妹妹继续上学。

后来弟弟妹妹皆不负父望,弟弟考上清华大学,妹妹考上北京大学,毕业后又去苏联留学。

1947 年春,姚桐斌出国后,家里又盖了二层楼房。他父亲在堂屋的墙上,挂了一块“耕读家风”的匾额,以此表达姚家诗书传承、光大门楣的愿望和喜悦,更显示出老人对家业兴旺代代赓续的勉励和期待。

姚桐斌沉浸在家人团聚的幸福之中,但静下来时,他又开始考虑出国的一些具体问题。他有两个顾虑,一是担心自己在优裕的物质环境中消磨自己的意志,同时怕所学的东西不能为国家所用。为此,他还写信给好友,诚恳向他求教,出国后应注意些什么。

这位好友回忆和姚桐斌交往的片段时表示很遗憾,桐斌给他的信,因为那个特殊的年月,一封也没保留下来,他给姚桐斌的信,倒是留在当时的日记里。

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你信上说,要我给你一点suggestions。我思量了一下,感到非常惭愧,因为我们都是一样的年轻、幼稚,一样的没有根底……

……现在讲讲你所提出的两个重要问题:怕因为优裕的物质环境沾染上资产阶级的习性,怕所学的对于人民大众没有什么直接用处。这两个问题倒是值得注意的。我的看法是:优裕的物质环境不会使一个已经有了相当清醒认识而又有坚定目标的人堕落的。……还有应该注意的是,不仅物质环境会影响人,人的环境对人有更大的影响,每每接触具有高尚理想的知识分子和纯洁淳朴的劳动者,就会使自己坚定和向上。其次,讲到所学和所用的问题,我认为你没有怀疑的理由……何况你所学的矿冶是一门重要的可以实际应用的科学……

姚桐斌看了好友的信,悬在心里的石头顿时落了地,也有底气了。

由此也可看出,姚桐斌从一开始就是一个严于律己,又积极向上的青年知识分子。

顺便说一下,出国的学生必须要去南京接受培训,学习一些外国礼仪、习俗、人情等。

正是姚桐斌和其他留学生一起在南京培训期间,彭洁清正在南京一所女子中学读高三。

后来,彭洁清问姚桐斌:“如果我们早几年在南京认识,你会爱上我吗?”姚桐斌一本正经地回答说:“不会,中学生年纪太轻,不应该交男朋友。”

这就是姚桐斌!他从来不说假话,哪怕是无伤大雅哄妻子高兴的善意谎言,他也从来没说过,这或许就是姚桐斌能做一个优秀科学家的基本品质。

用现代人的眼光看,姚桐斌就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可是这么一位优秀的科学家,当他正在为祖国的航天事业贡献自己才智的时候,也是祖国最需要他的时候,有的人却萌生歹意,要结束他的生命。 SdFwpIYCR26dY1LUFKNn9V5EBI4DNqDS6UExIaco+6khPGrzMa1AZm9b3num7ka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