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那一年,“红色风暴”已席卷了两年。

六月以来,院里的两个派性组织间经常发生小规模的冲突。

瘫痪、停工。文斗、武斗。

为了安全,单位里许多员工不上班了,个别车间和研究室处于瘫痪状态。

姚桐斌心急如焚。

为了火箭材料工艺争分夺秒的姚桐斌,看着宝贵的时间一天天浪费,他该多焦心。

姚桐斌多次出面劝阻那些受蒙蔽搞派性的群众,劝告他们回去“好好工作,不能搞这一套东西”。

他想改变这一状态,找来几位干部,和他们探讨,恢复科研生产,把浪费的时间抢回来。

但大家都摇头叹息,面对这样的情况,无人有计可施。

姚桐斌也身心疲惫,无力回天。

但他不甘心。

姚桐斌不知道,这场席卷一切的风暴,不光扰乱了人们正常生活、科研生产的秩序,还将给他的生命,按下停止键。

一开始,所里有一个负责人鼓动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贴姚桐斌的大字报,贴得铺天盖地,给姚桐斌戴上的帽子是:“个人主义”“成名成家”“白专道路”和“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等,都是些莫须有的罪名。

姚桐斌很淡定,但妻子不禁为丈夫担心。

姚桐斌安慰妻子,告诉她不用害怕,对群众提的意见,他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为了宽她的心,他把情势分析给她听,说有的人迫于形势,不得不贴他的大字报。贴什么内容呢?说他每次出差,都挑星期六回来,就是为了少上一天班,在家多休息一天;还说他去上海出差,买了十几双鞋……多好的同志啊,他们没有给他乱扣政治帽子。说完,他还笑了笑。

“亲爱的,你还是要小心。”

姚桐斌拍拍她的手说,“你放心,我这里相对安全。倒是你要小心一些。”

覆巢之下,没有完卵。

姚桐斌对妻子的担心,不是没有来由。

彭洁清在学校工作,面对的都是年轻的学生,更容易冲动。

上个星期,有位女生曾责问彭洁清:“你怎么还穿瘦腿裤、尖皮鞋?!”

彭洁清马上解释:“我已经买了一条布裤子和一双布鞋,我这就去换。”

那位女生还算手下留情,没有拿剪刀直接剪她的裤子,但仍用手指着她的鼻子说:“你呀,就是换上布裤布鞋,也改不了你那资产阶级的派头。”

这气势,彭洁清知道惹不起,赶紧躲,但那女生的声音还是在她的身后响起来:“哼,瞧她走路的样子,就是个资产阶级分子!”

彭洁清长这么大,是第一次听说走路还区分阶级,她很想问一问那女生是如何区分的?但她忍住没去“请教”。

你做得对,姚桐斌表扬彭洁清,我们不跟她计较。

这天晚上,彭洁清看见对面一个老师的家被抄,他们把他写给妻子的信全部没收。这让她吓得不轻。第二天正好星期六,吃完午饭,她赶紧收拾东西匆匆往家赶,家才是最安全最温暖的地方,她只要看见桐斌,所受的惊吓和委屈都会烟消云散……

他和她都不知道,危险正在一点点临近……

看见外面这么乱,环境这么糟糕,他又经常去单位加班,彭洁清着实担心他的安全。

每年开花的季节,姚桐斌会花粉过敏,每天眼睛红肿,喷嚏不断,有时还流清鼻涕,别人不知道还以为他患了重感冒。严重的时候发高烧,跟重感冒是一样的。可重感冒最多一个礼拜就过去了。过敏可不是一个礼拜,一直持续一个多月。非常折磨人。

彭洁清看着他难受的样子,趁机让他在家多休息,不用去上班。

姚桐斌多次说:“光拿工资不干活,于心不安啊。”

身为研究所所长,姚桐斌明白他无法掌控大局,但管好自己总是可以的。他给自己提出严格要求,必须做到:不随波逐流,以身作则,按时上下班,专心致志工作。

姚桐斌还做到了一边钻研科技,一边学习毛主席著作。

只是,静下心来,看到眼前的乱局,还是忍不住心痛。

正当姚桐斌一筹莫展时,接到一份聂荣臻元帅关于国防科研规划的文件。聂帅在这份文件里提出:我国科研工作应该尽快出人才、出成果。

聂帅还强调:属于技术上的事应该由技术人员来决定,各级要有技术指导员,对他们的工作我们要支持……

人们把聂帅这份文件简称为“科研工作 14 条”。

这“14 条”,让姚桐斌为之一振,马上向全所人员传达,说到激动处,姚桐斌还热泪盈眶。最后,他无比兴奋地向大家表决心:“只要能把我国的航天事业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同志们,我们大家努力吧!”

当时,他的肺腑之言还感动了会场的全体员工,两派的群众组织也一起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

之后,好几个科技干部的心情都难以平静,大家也难得有这种好心情。晚上,便相约着去看望姚桐斌。

那晚,他家的客厅,成了小小的会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之热烈,气氛之友好,让大家都难以忘怀。

姚桐斌心情仍然无比激动,信心十足地对大家说:“等‘文革’过去,我们好好地干一场!”

一位留学苏联的工程师回忆说:“我们听了姚所长的话,都拼命鼓掌,他说出了我们科技干部的心愿!”

这何尝不是姚桐斌的心愿!

但很快,就有人贴出大字报,说这“14 条”,是一棵“大毒草”,说它不抓阶级斗争,走资产阶级道路,是修正主义纲领。

还有人在大街上挂大标语:炮轰聂荣臻!

早在国外留学时,姚桐斌就是国际焊接学会会员。他先后到过瑞士、芬兰、南斯拉夫等国参加会议,和各国科学家进行过学术交流。

1963 年,国际焊接学术会议在芬兰召开,姚桐斌率领中国代表团前去参加。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次列席国际焊接会议。

这次会上,姚桐斌会见了不少老朋友,也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这个时期,姚桐斌对焊接疲劳(断裂)现象颇感兴趣,就此和同行们交流了经验。他的学术见解、纯正的英语以及流利的德语,都给与会的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交谈中,有位外国专家好奇地问姚桐斌,“你在我们国家工作那么久,为什么舍弃良好的研究条件回到中国?”姚桐斌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学成之后回去报效祖国。别看现在中国比较落后,将来一定会强盛起来的!”

姚桐斌这番发自内心的话,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外国友人,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由衷的敬意。但他们的眼神里仍然留着某种疑问,一位科学家能否凭借对祖国之爱,让他的祖国在航天领域实现腾飞的梦想?假如今天他们还活着,看到今日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又会作何感想?而我们更想知道,这位五十多年前,似乎在用豪言壮语描绘未来的人,亲眼见到自己的预言成真,他会是怎样一种表情和心情?会不会像毛泽东诗词里所写的那样,“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也是在芬兰会议期间,姚桐斌向会务组讨要了一些会议的资料,并带回国。一个会务工作人员很不友好,提出一些对中国极其不负责任的言论。姚桐斌没有当场反驳他,而是作了耐心地解释:“你提的问题,可能是受到你们国家报刊的影响,而我的回答是我本人亲眼所见的,事实胜于雄辩,对吗?!”姚桐斌地道的英语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使提问者信服了。随后他面带微笑,并恭敬地将资料递给了姚桐斌。

在回国途中,有人提到这个令人不愉快的事情,姚桐斌开导他说:“外国人瞧不起咱们中国人,是历史的偏见。我们更要争口气,奋发图强,将来拿事实给他们看!”

从芬兰回来后,姚桐斌完成《国际焊接技术的研究发展动向——记国际焊接学会第十六届年会》一文。并向上级领导写了一份报告,建议我国科学家应积极与外国科学家保持联系,多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他的建议得到了主管部门的重视。自此之后,我国多次派出代表参加国际焊接学会的年会,并争取到该学会第 47 届年会在中国召开的机会。

自从回国后,他和那些国外的朋友中断了交往。 LGbAgSgpxg9H0WJjntpykUM1+Z2l/LXwEandxhI6o1qNPbXxNa/8JmZ/G7J9GaY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