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的那架飞机,是飞向苏联的。
机上的乘客,全都是中国政府工业代表团成员。这个团的团长是掌管中国尖端武器研制的聂荣臻元帅,副团长是大将陈庚和上将宋任穷,成员有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二机部部长刘杰和二十多位导弹、原子弹、飞机和电子的专家及教授,以及随团的秘书、翻译和工作人员。
这个代表团的使命,当时属于国家机密。
这个代表团的真正目的,是寻求苏联对中国在导弹、原子弹等尖端武器研制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新中国刚成立,家底薄。而国际环境严峻又复杂,党和政府决定发展导弹技术,以确保新中国的安全。
1956 年 8 月,中国向苏联政府提出:“在建立和发展导弹制造事业方面给中国以全面援助”,但苏联方面态度暧昧,只同意接收 50 名中国留学生。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领导人发生了变化,新掌权的赫鲁晓夫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苏联同意中国政府的要求。在适当的时候,由中国政府派代表团赴莫斯科谈判。
就是上面那架飞机,载着中国谈判团飞往莫斯科去谈判。
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就在同年的 10 月 15 日,姚桐斌回国的第八天,中苏双方在莫斯科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工业的协定》。
协议规定,从 1957 年到 1961 年底,苏联将向中国提供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并派遣专家帮助中国仿制导弹。
11 月 16 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一分院,承担导弹总体设计和弹体、发动机的研制。一分院又从西郊迁往长辛店马列主义二分院办公。
两个多月后,即 1958 年 1 月 26 日,农历腊月初七,姚桐斌手提一只小箱子来到长辛店一分院正式上班。
姚桐斌回国已有两个多月了。
他们这批回国的有几十位留学生,分别从日本、美国、英国、法国、西德等不同国家回来,都被安排在永安饭店暂住。
永安饭店坐落在前门外一个小胡同里,两层楼,坐西朝东。这家饭店属国务院专家局,专门用来接待从国外回来的留学生。
在他们等待国家分配期间,还会安排他们去多地参观访问。
姚桐斌先后参观了 12 个厂矿企业、5 个研究所和 3 个高等院校,每到一处,都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真正了解了祖国崭新的面貌。
每次参观所到之处,姚桐斌都会感慨万千,发自内心地称赞:“党领导的技术方针都是非常正确的,而且已经有了辉煌的成就……”
这期间,还观光浏览了北京许多名胜古迹,第一站是天安门广场。彭洁清不认识恩格斯,还问姚桐斌:“那个有胡子的人是谁?”
姚桐斌和彭洁清还在颐和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上泛舟。
长城是姚桐斌最想去的地方。
当他登上长城,眺望这条东方巨龙时,豪情满怀又激动万分地对彭洁清说:“我为我们的祖先感到自豪,祖先们几千年前就创造了这样恢宏的建筑。现在该轮到我们这代人为祖国发光了,我们也要让祖国的科技事业走入世界先进行列。”
另外,每个留学生都要写一份自传,从 7 岁开始,一直到回国。这段经历要写得清清楚楚,然后上交存档。
姚桐斌也一样。
有很多留学生,在生活上没有任何抱怨,只是在被称为“资本主义国家回来的留学生”上有些小看法。
也有些人,等待一年半载还没安排上工作,心里难免有些烦躁。
这一点,姚桐斌是幸运的,他回国不到三个月,就有了工作岗位,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岗位。
一分院有八个研究所,第七研究所就是姚桐斌的工作单位。
单位还在筹建中。
没有地方安家。
在海军医院隔壁的大院里,找了一套师职房。里面有客厅、书房和三间卧室,当然还加上卫生间和厨房。
最让彭洁清高兴的是,卫生间里还有浴缸。
回国后,她最怕的一件事,就是上公共澡堂去洗澡。
“我们的家具是由公家提供的,客厅里有沙发、地毯、茶几、电话。书房里一面墙全是书柜,桐斌对这一排书柜最为欣赏,很快就摆满了他那些宝贝书籍。卫生间里还有个浴缸,令我十分满意。”这是彭洁清在《航天情》里描述的。
彭洁清说:“这种住房条件,在当时算是上等的。而且房租低廉,包括水电费在内,不到桐斌工资的百分之八。”
另外,彭洁清还说,“国家职工都有公费医疗,看病不花钱。我们院内还有卫生所,看个小病,打个针什么的,不用走出大院,实在是方便至极。”
那时,彭洁清曾对姚桐斌说:“我们把家安在这里真不赖,看起病来多方便!”
姚桐斌笑着回答:“这是海军医院,我们老百姓哪能随便去看病。不过,得了急病,他们也不会拒之门外吧!”
人生的祸与福,谁能预料?
有一天,姚桐斌真的进了海军医院。
“但不是看病……”
是他冰凉的尸体被送去解剖。
有人说姚桐斌是死于心脏病。
还有人说是自杀……
这让彭洁清悲痛欲绝。
她在海军医院仰面发誓:
“苍天作证,我一定要为我的丈夫昭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