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思想史方面的权威 ——丹尼尔·A.雷恩
丹尼尔·A.雷恩
丹尼尔·A.雷恩(1932—),美国管理思想史学家,梅里克基金奖、管理学会年度杰出教育家奖及俄克拉荷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杰出教授奖获得者,曾担任俄克拉荷马大学哈里·巴斯企业史文献收藏馆馆长及美国南方管理协会主席。
雷恩通过对管理史的研究,为管理科学的系统性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被视为管理思想史方面的权威人物,他的代表作有《管理:过程、结构和行为》《流浪汉白领:怀特·威廉的旅行》《管理思想的演变》《早期管理思想》等。其中,《管理思想的演变》是一部全面梳理西方管理思想演变历程的经典之作,奠定了雷恩在管理思想史上的权威地位,也为现代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雷恩写成《管理思想的演变》,与他的专业学习、管理方面的实践及其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
从雷恩的生平可以看出,雷恩几十年来一直从事有关管理方面的工作,一直在学习管理相关知识。雷恩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一个零售企业之家。18岁时,雷恩考上了密苏里大学,主修工业管理与人事管理。大学毕业后,雷恩到家族企业中任职,同时修完了密苏里大学劳工关系与管理专业的硕士课程,于1960年获得管理专业硕士学位。随后,雷恩离开了家族企业,在密苏里州的一家公司任生产主管。任职不久,雷恩又毅然离开了这家公司,前往伊利诺伊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博士,主修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心理学,并于1963年获管理博士学位。同年,雷恩谋到了一份来自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助教职务,教授“管理思想史”课程。这门管理学入门课程的教学经历,为雷恩积累了大量的管理教学经验。
雷恩所处的20世纪60年代,各种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形成了各种流派,包括管理过程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经验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数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和经理角色学派。各种流派共同构成了管理理论的丛林,虽然理论丛林看起来很壮观,实际却因众说纷纭形成了莫衷一是的乱局。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将形成这种理论乱局的成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 一是对“管理”的概念理解混乱。
· 二是各派学者对管理、管理学定义及范围看法不一致。
· 三是摒弃了前人对管理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 四是曲解了前人提出的管理原则。
对于这样的局面,雷恩指出,许多管理学界的前辈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但人们却忽略了这些思想遗产,简单地认为,昨天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解决明天的问题不会有任何帮助。雷恩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前辈们致力于研究的有关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哲学思想和理论,如今依然有借鉴意义。同时,雷恩也不赞成一些学者仅按时间顺序将整个管理史简单地分为几个阶段的做法,他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粗糙。
为了理清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结束管理思想丛林长期以来鱼龙混杂的局面,雷恩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对管理思想学派进行了梳理,以期描绘出管理思想体系,供管理人士摸清管理思想演变的历史,以便鉴古知今,为今日管理者提供借鉴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雷恩写下了他的经典之作——《管理思想的演变》。他以时代变迁为经,以学派思想为纬,编织出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概貌。
雷恩认为,管理既是文化环境的一个过程,也是文化环境的产物。因此,研究管理思想要在文化范围内进行探讨。
雷恩认为,文化包含了经济、社会、政治以及科技等基本要素。其中,文化的经济层面指的是人与资源的关系,社会层面指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政治层面指的是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科技指的是制造工具和设备的艺术与应用科学。雷恩认为,经济、社会、政治及科技层面的互动,共同构成了文化,而管理是过去和现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力量的一种产物。因此,文化是回顾管理思想演变的重要工具。雷恩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科技层面进行综合考虑,确定了管理思想发展的文化背景,并以此为标准,把管理思想史分为早期管理思想时代、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当前时代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早期管理思想时代的文化环境
工业化之前,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政府,这些组织都存在着管理需求。比如家庭里对奴仆的管理、古罗马军队实行的“10人编队制”等,都可以被视为历史上管理实践的开端。
十字军东征为资本主义的萌芽提供了条件。经济上,市场鼓励创新和竞争,推动了规模经济的发展,拉开了工业化的序幕。政治上,财产制度为企业管理的发展提供了制度背景。社会、经济及政治形势的发展,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18世纪中叶,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机器大工业生产开始出现,大批工厂随之产生。这时,企业家发现,仅凭他一个人是无法指挥和管理所有活动的。于是,这些企业家开始聘请一些管理人员,管理作为第四种要素便参与到生产中。
第二部分,科学管理时代发生的文化背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生使科学技术迅速用于生产,资本主义经济全面形成,美国工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资本积累和工业技术进步。但是,管理不当严重阻碍了生产效率的提高。此外,工人的权利无法得到满足,工人开始消极怠工,甚至罢工抗议,使得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严重恶化,劳资关系的对立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率。为解决工人及工厂的生产效率低下问题,科学管理思想应运而生。科学管理主要关心劳动生产率的问题,主张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刺激性工资制度实现现实的要求。
第三部分,“社会人时代”的文化背景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发现,单纯强调管理的科学性、理性化,并不能保证管理的持续成功以及生产率的持续提高。试验已经证明,生产率不仅取决于管理的科学化,更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和态度。因此,在管理中要突出人的重要性,要以人为本。至此(20世纪30年代),科学管理思想进入社会人时代。
第四部分,“当前时代”的文化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外部竞争愈加激烈,对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科学经营的要求随之提高。此外,企业更注重基于人性化的柔性管理。于是,强调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有效结合,把管理与经济、技术、社会及政治环境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管理思想出现了。
简言之,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推动着管理思想的演变,而管理思想的演变既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产物。当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场景发生变化时,奠基在社会文化基础上的管理思想也必然发生改变。
雷恩认为,各个阶段的管理思想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为后世描绘出一幅完整的管理思想演变的历史画卷。
在早期管理思想时代即管理思想萌芽时代,苏格兰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只有市场和竞争才是经济行为的调节因素。亚当·斯密在书中提出的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具有巨大的作用。同时,亚当·斯密的分工思想直接导致管理学的诞生。
另外,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为管理学的发展做了理论铺垫。对于管理学来说,必须从人的本性和动机出发来构建相应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所以后期管理学理论的发展都以“经济人假设”为逻辑前提。可以说,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和分工理论,构成了管理学的理论前提和技术前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了以美国“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W.泰勒、法国“管理理论之父”亨利·法约尔,以及德国“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等为代表的古典管理思想大家。
1911年,泰勒在他的主要著作《科学管理原理》中阐述了科学管理理论,这让人们认识到管理是一门建立在明确的法规、条文和原则之上的科学。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最高工作效率是雇主和雇员达到共同富裕的基础,要达到最高工作效率,重要手段就是用科学的、标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经验管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主要包括:雇主与雇员利益的一致性;建立科学的生产标准和制度;科学地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和教育;与工人真诚地合作,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原则去办;专业化的管理职责等。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主要有两大贡献: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学,二是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即认为雇主和雇员双方利益一致。
1916年,法约尔的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发表,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法约尔将管理活动从企业经营活动中提炼出来,区分了经营和管理的不同。法约尔认为,管理能力可以通过教育的方式获得,并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管理职能。此外,法约尔还制定了管理十四项原则,分别是劳动分工原则、权利与责任原则、纪律原则、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的原则、集中原则、等级链、秩序原则、公平原则、人员稳定原则、首创精神和团队精神。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为后世管理理论的发展做了理论铺垫,被誉为继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之后的“第二座丰碑”。
韦伯在管理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提出了官僚组织结构理论(即行政组织理论)。官僚组织结构理论的核心,是组织活动要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通过个人或世袭的形式来管理。韦伯认为,这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人们进行强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效率的最有效的形式。韦伯对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的描绘,为行政组织指明了一条制度化的组织准则。
在这一阶段,大名鼎鼎的霍桑实验及美国管理学家埃尔顿·梅奥对霍桑实验的结果分析,使西方管理思想从早期管理理论及古典管理理论进入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霍桑实验揭示了工业生产中个体具有社会属性,生产率不但同物质实体条件有关,而且同工人的心理、态度、动机,以及群体中的人际关系、领导者与被领导集体的关系密切相关。简言之,实验结果表明,工人的工作动机和行为并不只为金钱收入等物质利益所驱使,他们不是“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有社会性的需要。在此基础上,“社会人假设”被提出。梅奥也因此建立了人际关系理论,而人际关系理论是行为科学理论的前提。因此我们说,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为人际关系学说及行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人际关系学说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基于此,人际关系学说认为,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就应该使职工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得到满足。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研究人行为的产生、发展和相互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和控制人的行为。行为科学把以“事”为中心的管理转变成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由原来对“规章制度”的研究发展到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使专制型管理开始向民主型管理过渡。同时,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成功也改变了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各种管理理论和管理思想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形成了百家争鸣之势。美国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威廉·纽曼,对法约尔提出的管理职能进行了修订,形成了修订后的一般管理理论,以便适应现代组织的需要。此时,其他学科领域的知识开始渗入管理过程理论,如数学模型、行为科学的发现以及控制论。在这一时代,组织行为理论获得了重大发展。如美国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认为,现代人际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与通过调查来理解、描述和确认人类行为的因果有关,另一方面是人际关系理论知识在具体环境中的运用。
此外,人们开始对战略问题加以关注,出现了以战略管理创始人伊戈尔·安索夫等为代表的战略派。安索夫首次提出公司战略概念、战略管理概念、战略规划的系统理论、企业竞争优势概念,以及把战略管理与混乱环境联系起来的权变理论。
扫码获取附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