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3 《管理的实践》:管理的真谛不在知,而在行

现代管理学之父 ——彼得·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1909—2005),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祖籍荷兰,其父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高级文官。1937年,德鲁克移居美国,曾在一些知名企业里担任管理顾问,于1943年加入美国籍。

德鲁克曾受聘于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担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学教授,是当代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管理学家,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在管理学领域里贡献卓越、影响深远。2002年,彼得·德鲁克成为“总统自由勋章”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享受的最高荣誉。

德鲁克一生著述丰厚,他曾是《华尔街日报》的专栏作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记录。德鲁克的著作更是多达50余部,其中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奠定了其管理学大师的地位,也标志着管理学的诞生。

一、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在《管理的实践》中,德鲁克以全方位的视角,系统地从实践方面讲述了管理的真正意义,把“管理”这门学科分析得更加完整和透彻,《管理的实践》也因此成为管理学的开山鼻祖之作。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世界经济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由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韦伯的古典行政组织理论构成的古典管理理论,确实在提高资本主义市场劳动生产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执行过程中,过于标准化而显得刻板的生产模式、只追求高效生产和利润最大化而忽略工人本身需求的管理方法,激起了工人、特别是工会的反抗,这让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者意识到,古典管理理论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的生产环境,管理理论亟待更新。

1943年,彼得·德鲁克受聘为当时世界最大的企业——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负责研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和管理政策。艾尔弗雷德·斯隆是当时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在他的领导下,通用汽车公司的绩效超过了福特汽车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1964年,斯隆出版了《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一书,德鲁克为其作序。在序中,德鲁克认为斯隆是首位在大型公司里设计出一套系统化的组织架构、规划和战略、评估体系及分权原则的人,而斯隆的这番作为,也为美国经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处于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打下了基础。美国记者杰克·贝蒂强调:“斯隆的正直、榜样管理以及对管理者自身的重视,深深影响了德鲁克此后的管理思想。”

1943—1945年,德鲁克把全部的时间用来研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管理模式,并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理论。

1946年,德鲁克完成了《公司的概念》并予以出版,该书讲述了“拥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人在一个大型组织里怎样分工合作”,并首次提出了“组织”这一概念,奠定了德鲁克在“组织理论”方面的历史地位。该书出版后,却被通用汽车公司的高管们摒弃,因为书中对通用汽车公司的内部政策提到了质疑,如劳资关系、总部员工的使用和作用,以及经销商关系等方面的政策是否合时宜,但这并不影响《公司的概念》在市场上的畅销。

继《公司的概念》之后,管理学界对于高层管理的职能和政策并没有什么创新性的理论。于是,德鲁克将在通用汽车公司调研时得到的启发进行升华,从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管理,将经验和智慧再次集结成册,于1954年出版了第一本将管理视为一个整体的管理学著作——《管理的实践》。德鲁克从“企业作为一个机构、作为一个由人组成的社会‘组织’、作为一个受公共利益影响的‘社会机构’”三个方面来描绘企业,并提出了一个对后世深远影响,甚至可以说改变世界管理现象的概念——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大萧条”是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危机,管理学家也因此注意到除公司硬件设施以外的、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影响因素,以研究“个体和团体的需求与行为”为对象的行为科学理论和学派便应运而生。德鲁克受行为科学理论的启发,把行为科学理论与管理学相结合,开创了“目标管理”的先河。

根据“目标管理”理论,管理者需通过目标的分化,对下级实施管理,以激励的方式让员工参与到目标的制定、规划、实施过程中,根据各个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这一管理模式推出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由恢复转向发展的时期,各个企业争相转型以提高竞争力,于是目标管理理论被广泛应用开来,并很快推广到日本、西欧等国家与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目标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开始在中国企业中应用推广。中国企业采取的干部任期目标制、企业内部层层承包等,都是目标管理方法的具体运用。

二、研究视角:透过本质看管理

德鲁克强调,实践是管理学的灵魂,“管理学研究是实践行动的结果”。一切实践的问题,从根本上看都是思想的问题。直面实践的管理,需要我们对管理的本质有充分的认知,进而衍生出可实践的理论、方法、模式,从而指导实践。但纵观管理学界的理论论著,巴纳德的《经理的职能》、福利特的《动态管理》、泰勒的《科学管理》等都只是单一地探讨管理的某个方面,没有从整体的角度概括出管理的本质。德鲁克则时刻注重从各个问题的本质出发,帮助管理者认清根源、认清现实。

管理究竟是什么呢?德鲁克说:“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是领导力的范畴,二者的结合就是管理。”德鲁克的这段话揭秘了管理的本质,并涉及三个因素,即管理者、企业组织和社会。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让组织的目标得以实现,让组织里的个人收获成就,让企业承担好社会责任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就是管理者在实践中应该时刻关注的一系列问题。

管理层应该做什么呢?很多管理者认为,管理者只是指挥、命令他人去完成本职工作。德鲁克则提出,管理者应该具备三个职能,即管理企业、管理管理者、管理员工。

首先,管理企业在三项职能中居于首位。企业是一个机构,它的活动范围和发展潜力都是有限的,管理层必须主动采取行动,对外铲除经济环境的变动对企业的限制,对内促使企业生产产生效益。德鲁克认为:“只有当管理者能以有意识、有方向的行动主宰经济环境、改变经济环境时,才算是真正的管理。”这也是目标管理的核心所在。

其次,管理管理者就是指调配企业中的人力和物资。德鲁克受行为科学理论的影响,提倡在管理中要尊重员工的意愿,要人尽其用,把人才摆在合适的位置,并通过激励的手段促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创造价值。我们习惯上认为基层员工是听管理者命令行事的,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许多基层工作是带有管理性质的,如果将其改为管理性质的工作,会使员工发挥出更大的生产力。德鲁克认为“管理者是企业最昂贵的资源”,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最后,管理者要管理员工。工作必须由人来执行,而这个“人”包括了从基层技术人员、非技术人员到企业执行副总裁在内的所有人,这意味着要对所有的员工进行有效的组织,才能使其发挥出最大的生产力。

总之,管理具有综合性,在实践中每一项决策都会影响管理的三项职能,因此,管理者在做决策的时候,要将三项职能同时纳入考虑的范围。

此外,德鲁克还强调“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把社会利益变成企业自身的利益”,在达成社会利益的同时,社会利益又影响企业的优良发展。企业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必须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接受社会的监督,一旦违背社会的公共利益,将受到社会的抵制。

三、核心思想:让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曾到访美国,研究如何提升生产力的问题。访问团最先预测提升生产力和企业所采用的机器、工具或技术有直接关系,但是通过观察、探讨,他们发现这几种因素对生产力的提升作用不大,而人力资源,确切地说是管理者和员工的基本态度才是根本。由此验证了德鲁克的观点:员工的工作动机决定了员工的产出。

现在的管理状况是怎样的呢?德鲁克说的“普遍的、有害的经营恶习:靠‘压力’和‘危机’进行管理”一语道出了当今企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即忽略个体的需求,用施压的方式,让员工产生恐惧感,从而被动完成手中的工作。但恐惧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比如能力弱化、削弱团体的力量、让人变得腐化堕落、产生消极抵抗的心态等,都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当代管理者需要懂得如何将施压变为激励,用正面的诱因取代消极的施压,如此一来,员工的工作动机自然就会得到提升,这是最困难,也是最紧要的任务。简言之,按照德鲁克的观点来看,“平凡的人”才是管理的核心。

如何去管理人呢?德鲁克认为,员工不仅是资源,也是“完整的人”,是“人”就会有自己的需求和意志,每个人对自己要不要工作、如何工作有绝对的自主选择权,唯有让个人心甘情愿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为企业、为自己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德鲁克主张在管理中正面评估人,负面评估事,在企业评价体系里发挥绩效考核的正向功能。管理者和员工只是责任上的区别,管理者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将员工的目标导向组织的目标,依据客户导向营销理论,把握好工作重心,并与社会利益接轨,以更广阔和远大的视野确立企业的社会责任,联动企业和社会,共同发展。

随着新科技的发展,工厂的生产流程已得到整合,大多数生产流水线已经非常成熟了,工人已经从跟随机器的步调转变为决定机器的步调,员工已经从注重体力劳动慢慢转变为注重脑力劳动,而这也更能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人最擅长的工作,往往就是他最喜欢的工作,也是最能倾注自己的热情和创造力的工作。

所以,一方面管理者必须先了解员工的长处、性格、责任感和能力,把员工安排在最适合的岗位,充分利用员工的特长,鼓励并引导员工个人的发展;另一方面,员工在这个岗位上得到满足之后,就会激发出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五个与生俱来的需求,低层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能慢慢满足高级需求。这五级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主动去创造价值。

德鲁克以深邃、冷静的目光洞察管理核心,对后继管理者循循善诱,给人以启迪。使工作富有成效,使员工富有成就感,是管理者要面对的永恒的主题。因此,管理者要学会从个体出发去规划管理,把压力转化为动力,调动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积极且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潜在的创造力,让员工和企业融为一体,而不能把眼光只局限在硬件设施和利润上面,舍本逐末。

扫码获取附赠资料 8jcXrLNKWMdhhUWjqHTS1gd4vo5VUrpeaD05sHZFSRZAydS6GpH7AAbFXuspffW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