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历史上看中德文化关系

中德文化交流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从欧洲特别是德国文献来看,至迟到了18世纪,这种交流已经开始。在第一个阶段,中国文化影响德国文化比较多。德国对中国的兴趣从18世纪起至19世纪30年代,是一个逐渐升起的高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来了一个低潮。到了20世纪初叶,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兴趣又逐渐升高。差不多与此同时,第二个阶段开始。德国文化,特别是文学创作对中国逐渐产生影响。200多年来的中德文化交流史大体轮廓就是这样。

18世纪启蒙时期,孔子哲学在欧洲受到崇拜。德国大哲学家Leibniz非常钦佩孔子。他的门徒A.H. Franke和Christian Wolff完全同他抱一样的态度。1736年,法国人Du Halde出版了一本书: Description géographigue chronique politique 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 ,这本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书中有四篇《今古奇观》中的短篇小说和一本元曲《赵氏孤儿》,还有一些《诗经》中的诗。译文都不高明,影响却是极大。此外,在1719年,中国小说《好逑传》被介绍到欧洲,也意外地产生了极广泛的影响。影响范围包括德国在内。

从此以后,中国的文学作品逐渐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德国,有的通过拉丁文译本,有的通过法文译本,有的通过英文译本,有的直接译自中文。文体多种多样,小说、戏剧、抒情诗都有,还有一些哲学著作。

在小说方面,第一部传入德国的作品是上面讲的《好逑传》。ch. G. von Murr于1766年译为德文: Haoh kjöh Tschwen d.i.die angenehme Geschichte des Haoh kjöh 。在以后的200年中陆续介绍到德国去的中国小说有:《三国志演义》《东周列国志演义》《水浒传》《二度梅》( Erh-Tou-Mai on les Pruaiers Meneillex )、《正德游江南全传》( Streifereien des Kaisers Tscheng-Tih )、《封神演义》( Feng-Schen Yën-I,die Metamorphosen der Götter )、《西游记》( Hsi-Yu-chi,A mission to Heaven )、《聊斋志异》( Seltsame Geschichten aus dem Liao-zhai )、《平鬼传》《金瓶梅》( Kin Pin Meh )、《红楼梦》( Hung Lou Mong,der Traum der roten Kammer )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这些小说的地位高低悬殊极大,它们传入德国不在一时一地,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在戏剧方面,首先传入欧洲的是元曲《赵氏孤儿》,因为Du Halde的那一本书里有这个剧本。1749年Du Halde那本书译成了德文,《赵氏孤儿》从此传入德国。以后陆续传入德国的中国剧本有《灰阑记》。此书在1832年由S.Julien译为法文: Hoei-Lan Ki ou l’histoire du cercle 。1876年,Wollheim de Fonseca改译为德文: DevKreidekreis 。1926年,A.Forke又重译: Hui-Lan-Ki 。其他传入德国的中国戏剧有:《西厢记》( Das Westzimmer )、《琵琶记》( Die Laute )、《牡丹亭》( Mou-Dan-Ting )等等。同小说一样,中国戏剧传入德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从18世纪起一直到20世纪,长达将近200年。在这漫长的时间内,有的德国作家曾企图改编中国戏剧在德国舞台上演出。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原因是,我们两个国家的戏剧毕竟太不相同了,无论是戏剧中的人生观,还是演出的技巧,都有点风马牛不相及,想要调合二者,那是十分困难的。只有个别人的尝试获得某一些成功。

在抒情诗方面,中国的古代的抒情诗同样传入了德国。最早对中国抒情诗感兴趣的是歌德。其次是杰出的诗人Friedrich Rückert。在1833年,他把《诗经》改作出版,他根据的是拉丁文译本。以后陆续传入德国的有:《离骚》《九歌》,陶渊明、李白、杜甫的作品等。1880年Viktor von Strauss翻译的《诗经》: Schi-King,Das kanonische Liederbuch der Chinesen,Heidelberg 1880,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抒情诗的翻译要比小说和戏剧困难得多,有人甚至主张,诗是无法翻译的。但是,200年以来,德国始终有人尝试着把中国抒情诗移植到德国去。大家公认,抒情诗对德国文学的影响要比中国小说和戏剧大得多。

在哲学方面,上面已经谈到了孔子。由于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他在欧洲,其中包括德国,受到重视,是意料中事。代表孔子儒家思想的“四书”和“五经”几乎都有欧洲语言的译本,其中一部分有德文译本。孔子以外另一个在德国产生了影响的中国哲学家是老子。在德国,老子的译本数目最多。

我现在想集中谈一谈德国最伟大的诗人歌德,顺便谈一下大诗人席勒。在中德文化交流的第一个阶段中用力最勤、兴趣最广、贡献最大的是歌德。他可以说是德国第一个认识中国文学价值的人。他从什么时候起开始接触中国文化,现在还无法确定。Du Halde的那一本书于1749年译为德文,歌德肯定是读过的。书中的《赵氏孤儿》这个剧本对歌德产生了影响。他创作 Elpenor 主要材料来源就是这个剧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这个剧本没有写完。1766年出版的《好逑传》译本,他是读过的。这一本书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1781年1月10日,歌德日记中有:“啊,文王!”这样的字眼,这可能是Du Halde的书给他的启示。1796年1月,歌德同席勒通信,讲到《好逑传》。1817年9月4日,歌德读了英译本元曲《老生儿》( Sir J. F. Davis:Laou Seng-Urh or An heir in his old Age )后,10月9日曾写信给Knebel,评论这个剧本,歌德集中研究中国文学或者说对中国文学发生兴趣是在1827年年初,他的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述:

《花笺记》,歌德读的是英文译本;此书于1836年由H. Kurz译为德文: Das Blumen blatt 。1826年,Rémusat译《玉娇梨》为法文;1827年出版德译本: Ju Kiao Li oder Die beiden Vasen ,歌德也读过。1827年,法人Davis的 Contes Chinois 出版,歌德读过。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27年1月31日歌德对Dr. Eckermann的谈话,根据Dr. Eckermann的记录谈话内容如下:

歌德说:“ (中国传奇) 并不像人们所猜想的那样奇怪。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使我们很快就感到他们是我们的同类人。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因此和我写的《赫尔曼与窦绿台》以及英国理查生写的小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也总是月白风清。……还有许多典故都涉及道德和礼仪。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

《好逑传》等等小说 (传奇) 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没有什么地位。但是歌德对这些书的评论意见则不能不说是异常深刻的,非常令人惊异的。他一眼就看出了中国文学和德国文学的不同之处。一直到今天他的见解对研究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人来说仍然有很大的启发。

现在再谈一谈席勒。他同歌德一样,对中国文学有极其浓厚的兴趣。1795年,他谈到《好逑传》。1796年,他同歌德通信,他谈到这部小说,表示不满意Murr的德译本,自己想改编它,只写了几页。1800年和1801年,他对Unger称赞《好逑传》。1803年和1806年,他又把改编《好逑传》列入自己的工作计划内,终于只是起了一个头。在戏剧方面,1801年,他改编 Turandot ,他想点染上一点中国色彩。大家称之为“中国戏”,实则与中国戏几乎毫无共同之处。

为什么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学能在18、19世纪 (前半) 在德国产生这样一些影响呢?为什么影响的过程又有曲折呢?想要了解这一点,必须对欧洲思想史有所了解。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发展到高峰。这个运动没有浪漫的幻想,一切都立足于现实,一切都是脚踏实地。这一些确与中国思想有暗合之处。德国学者,特别是歌德之所以喜欢孔子儒家思想,也与此有关。他们认为,孔子儒家思想主要是宣传一种道德标准,维持风化,劝善惩恶。而且他们还发现,中国人和德国人有共同的人性,而歌德等所追求的正是这种普遍的人性,其中没有国界,没有鸿沟。歌德是首先提出“世界文学”这个概念的人,其原因就在这里。狂飚运动浪漫主义兴起后,他们标榜的东西与歌德对Dr. Eckermann讲到的中国精神很少有共同之处;再加在政治上中国受到欧洲殖民主义的打击,在欧洲人眼中威信扫地,因而过去的那一点“中国热”也就冷下来了。

上面讲的是中德文化的关系第一阶段,主要是中国文化影响德国。下面再谈第二阶段,主要是德国文化影响中国。在这一阶段,把中国文化和文学介绍到德国去的工作并没有停止,只是规模已经很小,势头比较微弱了。

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德国文学传入中国。文学研究会主办的《小说月报》介绍G.Hauptmann。创造社介绍了歌德、Storm的《茵梦湖》( Immensee )和H. Heine。郭沫若翻译了 Faust 。从那以后,在长达60年的漫长过程中,包括解放以后在内,大量的德国文学作品被译成了汉文。被介绍到中国来的有下列一些德国作家:Coethe,Schiller,T.Fontane,T. Storm,P. Heyse,H.Hesse,H.Sudermann,Grimm兄弟,H. J. C.Grimmelshausen,H.Mann,Th.Mann,B.Kellermann,H.Heine,Lessing,Remarque,Anna Seghers,B.Brecht,S.Lenz,H.Böll,J.Puttkamer,I. Eichler,J. R.Becher,H.Marchwitza,G.Eich,M.von der Grüm等等。在文艺理论方面介绍了:Lessing,H.Heine,K.Zetkin,Luxemburg,G.Ried,H.Meyer等等。这些介绍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人民了解德国人民提供了可靠的材料,大大地加强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互相了解。除了翻译介绍以外,中国学者还撰写了大量论德国文化和文学的文章和德国文学史。他们组织了德国文学学会和德语教学研究会。许多中国大学里都有德国语言文学专业,有的成立了独立的德国语言文学系。

总之,在中德文化关系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中国对德国文化 (其中包括科学技术,我在本文中没有涉及) 的兴趣日益增强。除了我上面讲的这些情况以外,两国还有不少学生到对方国家去留学,这当然会加强两国已有的文化关系。我自己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直至大战结束长达10年的时期中在德国留学和工作的。德国人民的友谊我毕生难忘。我相信,我们两国人民的长达200年的文化关系必将日益加强,我们的友谊也会不断发展。瞻望前途,我充满了信心。

1985年2月13日 fQcRccBI/mJmAE27HImmX3KKmOXNgsTePU0zi2Iei8Hb64P6U50JeLmQp91hgRM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