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五月的下午,西班牙的阳光夹杂着海风,暖暖晒进一扇敞开的窗户。一位金发碧眼的年轻男子躺在大红色的宜家沙发上,却无心享受窗外明媚惬意的海景,而是在自己阴暗的思想旋涡中越陷越深。他并不知道,余生的命运,将在接下来的十几分钟内天翻地覆。
这位男子的名字叫比约恩,时年二十六岁的他即将成为瑞典燃气公司最年轻的首席财务官。但年纪轻轻便功成名就,并没有给他带来快乐。他焦虑、无助,对下周即将到来的工作提不起一丝兴趣。
也许是命运的安排,此时的他刚刚第三次读完《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对禅修这种古老的东方哲学虽然一知半解,但他却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渴望内心安宁的他,抱着病急乱投医的心态尝试了第一次冥想。
谁知,一开始让人如坐针毡的冥想却一发不可收拾,几天之后,比约恩便递交了辞呈,毅然放弃了如日中天的事业。
就这样,比约恩还清了学生贷款,放弃了一切个人财产,远赴泰国,在国际丛林道场剃度出家,成为一名森林派僧侣。
二十年后的一天,在瑞士坎德施泰格的道场中,身披袈裟的比约恩点上熏香和蜡烛,静下心来进行二十年如一日的每日冥想。
此时的他,已经习惯了这种清贫寡欲的生活,秉持四无量心和五戒、身无分文、没有亲人和爱侣相伴、每日托钵行禅。他认定,自己应是一个心无别恋、穿着袈裟死去的僧侣。
谁料在这次冥想期间,他的内心却毫无征兆地升起了一个声音:是时候放弃僧侣的身份,重新回到尘世中去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会充满出乎意料的不确定性。想要一辈子囿于舒适圈,只能是痴人说梦。作为人类的我们天性依赖于确定性,固执己见地紧握着自己的所知不放。然而生命的无常,才是唯一的常量。我们能做的,只有打磨心性,用最纯粹的自己迎接突如其来的变化。
就这样,经过六个月的深思熟虑,比约恩告别十几年的道场和出家生活,又一次打破已然根深蒂固的身份,重新回到熟悉而又陌生的俗世,开启了人生的下一篇章。
以上,是比约恩一生中两个关键的转折点。纵览这份人生简历,“另辟蹊径”“不务正业”等词或许会浮现在诸位读者的脑中,然而,就是这样一段特立独行的人生,却引发了全球万千读者的共鸣。
坦然接受生命中无法控制的事情,面对外界的忙碌保持内心的从容和镇定,对自己和他人不要妄加评判……相信每个人都能从这本小书中采撷到对当下的自己最大的启发。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作为本书的译者,在这里,我只想浅谈一点自己的感悟。
《维摩诘经》说,“直心是道场”,一颗素朴纯洁的直心,便可将我们所处的当下化为修行的净土。
纵观比约恩人生中两次最为重大的转折,都发生在冥想之中。是深沉的冥想,让他剥去外界的杂音,与直心对话,让当下的使命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比约恩六十年的人生并不算长,其间也与我们每个人一样经历过高山低谷、磕磕绊绊,但我仍觉得他是幸运的,因为他触到了自己的直心,仅凭这一点,便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求之不得的恩典。
在当今社会,我们的身上背负了太多的期许,所在的大小环境,都有可能给我们强加一种“到了某个年龄就必须完成某件事”的节奏。
因此,我们便开始向外环顾,看着身边人一个个结婚生子、升职加薪、买房买车,我们顿时乱了阵脚,无暇顾及心中发出的呼唤,不去审视自己此生真正想要实现的天命,而只顾手忙脚乱,甚至麻木不仁地随着大流前进,成了为别人而活的机器。我们生活在熬夜加班、刷视频抢团购的死循环里,但与此同时,我们却在潜意识中苦等着一个契机,仿佛混沌的我们会在未来的某天奇迹般地获得天降神谕,进入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净土。
殊不知,这片净土就是我们当下的直心。一切的等待,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拖延。
孔子曾用“一箪食,一瓢饮”,称赞弟子颜回虽然生活清苦,却依旧乐在其中。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美好的生活,不一定在于物质的丰富,而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和自由。
与其在周遭世界和社交网络的杂音中向外探索所谓美好的生活,不如像比约恩一样深吸一口气,问问镜前的自己:真正 属于我 的人生,是什么样的?
宗萨钦哲仁波切曾在一次与译者和佛典汉文专家的座谈中说到,翻译也是一种修行。这本书并非一本宗教书籍,翻译的难度虽不比佛经,但我一心希望为读者打造畅通无阻的阅读体验,以期给各位在社会中蒙尘的心灵带来些许疗愈,所以如履薄冰,不敢怠慢。
对我而言,翻译这本书的过程本身也堪称一次修行,而我的心灵,也在这次修行中得到了疗愈和慰藉。
我对自己的性格有些自知之明,我曾经希望能达到佛教中所说的“圆融无碍”的境界,既能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又能扎入尘世喧嚣、大隐而隐于市。但我后来发现,我距离这种境界,是颇有些差距的。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实地接受属于自己的节奏,也是人生修行中的一环。赚快钱和追流行对我没有什么吸引力,有一杯咖啡和一本好书,怀揣着译出的文字能够为某位读者带来启发或抚慰的愿望,这就是作为译者的我在 这一刻 存在的意义。
然而,疑虑和动摇也会偶尔侵蚀我的心灵。经历了疫情的生死洗礼,我本以为会有更多人愿意沉下心来,研读一些真正有重量和意义的作品。然而我却事与愿违地发现,身边的朋友正在一个个丧失静心阅读的能力,我甚至开始默数起每天能在公共场合遇到几个手拿书本的行人,却几乎次次都淹没在频刷手机的人流之中。我不免怀疑,费尽心血打磨出来的作品,到底能够触动几个人的心灵……
在这个物欲和务实横行的时代,能够在命运的安排下遇到这样一本书,邂逅一位愿意抛开财富和名声、打磨看不见而摸不着的心性的作者,对我来说,也着实像打了一剂定心针。
花费一些值得珍惜的岁月,莫问前程,不徐不疾地打磨一些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节奏。对于各位来说,这个打磨的对象,可以现实,也可以虚无,但只要是你的直心所指,就是最好的安排。最后,希望各位读者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沉下心来,坚定属于自己的节奏,度过不有违于直心的、属于自己的人生。
靳婷婷
2024年1月19日于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