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泰国北部一家道场的地址,那里开设为期一个月的英语冥想课。尽管我曾经对冥想浅有涉猎,但对冥想的真正含义却只有非常模糊的概念。可是,在旅途中,我曾亲眼见过佛教僧侣的仪态。黎明时分,他们端着化缘钵四处漫步,从当地人那里收集食物,在我眼中,他们显得如此气定神闲、心满意足。另外,泰国人身上普遍有一种让我着迷的特质。不知为何,他们总是那么悠闲自得,不疾不徐。他们的身上,存在着一种我在西方很少看到的从容。
从小时候起,我的内心就总有个声音在嘀咕我不够好。每当我做了一些出糗或愚蠢的事情,比如误解了什么或出现了什么失误,这个声音就会变得尤其洪亮。可在我表现好的时候,这个声音又会默不作声。即便在当时,我也明白这不是我一人独有的问题,而是我从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一部分。在瑞典这样的西方国家,很多人都生活在内心这位严厉的批评家喋喋不休的抱怨中。在对我们说话时,这个声音极尽苛责,哪怕我们只是犯了一个小小的无心之过。我们经常会产生一种自己不够格的感觉,害怕被人“识破”。我们担心,如果别人看透了我们 真实的 模样,是否还会对我们存有好感。于是,为了保险起见,我们便伪饰隐瞒,不暴露自己的真面目。而这样的遮掩,必然会影响我们与周围世界产生联系的方式。在我遇到的泰国人的反衬之下,这一点便尤其凸显了出来。
简而言之,泰国人民喜欢自己的程度似乎要多得多。我很少遇到哪个西方人能从内心深处散发出如此的笃定,坚信世界会接纳他们本然的样貌。我觉得任何一个泰国人在走进一个房间时都带着惊人的自信并散发出一种气场,仿佛在说: “你好,我来了!是不是很棒呀?有我在这里,一切都显得更美好了,不是吗?!我觉得,每个人都觉得有我在就是天大的好事。我很确定,大家都很喜欢我!” 这样的描述或许稍显滑稽夸张,但我的印象差不多就是如此。我爱极了他们的状态。
就这样,抱着对冥想所能带来的益处无限夸大的期待,我来到了这家许多人推荐的道场。这是一家繁忙的乡间小型道场,位于清迈市郊的一个机场旁。这里的环境又吵又闹,周围尽是些浑身跳蚤的狗,靠人们辛辣的剩饭填饱肚子。不知为何,这家道场很喜欢举办一种民间音乐节。有时,在我们本该冥想的时候,冥想室外却在大放电子音乐,还会有年轻人在外面的舞台上跳舞。
依我所见,这里的僧侣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抽烟和闲聊。真正坐下冥想的是我们这些西方人。相比之下,我们对冥想的态度可是 半点也不敢含糊,非常、非常严肃。
以下这段文字,较为准确地捕捉了我在冥想课第二天的思想活动:
好吧,开始冥想。四十五分钟,不间断地保持正念。呼吸才是正道。我要在这里把绝望抛诸脑后,做焕然一新的自己。说不定,全新的我还能让海莉回心转意呢?吸气,呼气,不知道今天中午吃什么?要是在瑞典家里,他们昨天做的东西连狗都不能喂。可是,这周围的树上满是沉甸甸的果实,自然成熟的、充满异域风情的鲜果……好了,集中注意力。吸气,呼气。但说真的,要说这地方的咖啡,那简直烂得没边!依我看,我们这些西方背包客,基本上就是在这里进行经济援助。我们把他们的功德箱填得满满的,但换来的却是雀巢速溶咖啡的待遇!如果能投资一台像样的意式咖啡机,他们很快就能回本。做点哥达多呀,卡布奇诺呀……唉!我在干什么?我不是应该冥想,到达更高的境界吗?但我的注意力却被这些不知哪儿来的义愤填膺的想法劫持了。改良道场菜单,什么时候变成我的职责了?还好没人听到。看来,我天生注定是个操心的命。振作起来,继续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感受你的身体,放下执念。佛陀不是一直在强调放下吗?开始冥想吧。吸气,呼气……话说回来,这也太无聊了吧!不是该产生什么效果的吗?这不可能就是冥想的全部吧。我还要多久才能体验到宇宙的性高潮呀?内心的焰火,什么时候才能迸发呢?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曾经尝试过冥想的人,相信都会对这段话深有体会。你或许觉得自己或多或少算是个通情达理、清醒务实的人,但通过冥想才发现,在大部分时间里,你的思维其实都在受着一支巡回猴子马戏团的操控。很多人在刚开始冥想的时候都会犯同样的错误,以为自己的思绪会逐渐平静下来。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你可能会拥有片刻的平静,但也仅此而已。只有死去的人才会毫无思想。只要活着,我们就拥有思维的能力,而人类思维的本质就是产生想法,将这些想法与他人的想法进行比较,然后对想法进行重组、质疑。
面对脑中那些横冲直撞、完全未经检视的疯狂想法,我们很容易感到震惊和恐惧。这时,你会庆幸别人不懂读心术。让人欣慰的是,每个人都是如此。这种情况是自然而正常的,一点也不奇怪。我们只需要明白,这些只是 念头 ,而不是事实。此外,注意到我们内心的杂念也是有益的,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在必要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可以学着不要太把自己的念头当真,而找到一种更加清醒的方式来加以处理: “瞧呀,那个可笑的想法又回来了。既来之则安之,我不要抓着不放就好了。”
我喜欢和那些已经开启探索内在之旅的人相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人已经发现了大脑中的混乱,因此能在自己和这些思绪之间制造一定的距离。而这,也必然会让他们变得更加谦逊。和不会时刻把自己和自己的理念太当回事的人相处,让人神清气爽。而且,我们反倒可以在共通的领悟中找到共鸣: “我还没有完全静下心来,你也没有完全静下心来。我并非完全清醒与理智,你也并非完全清醒与理智。我的脑海里偶尔会不由自主地浮出一些疯狂的念头,你也一样。我对某些事情会产生过激的情绪反应,你也一样。”
拉开一点距离,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认清自己的思维过程。你会开始意识到,其他人也会面对跟你一样的问题。这样一来,你便更容易注意到人类的 共通之处 ,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分歧。无论我们是谁、来自何处、背负着怎样的过去,就内心活动而言,我们之间往往有很多共同点。承认这一点并更清晰地加以审视,我们就可以更容易地脱下粉饰,不再佯装自己对一切都尽在掌握。这也能让我们更加愿意互助和分享,用真心照见彼此。相比于相互竞争,我们可以彼此互利互补,为不再沦为孤岛而欣喜。我们可以互相学习,不再惧怕失败。我们可以认识到彼此美好的优点,而不必踏出那可叹的下一步:暗自自惭形秽,抨击自己不如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