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论词乐

夏承焘

夏承焘与夏敬观书(1930年9月15日):夏间以拙作《白石歌曲考证叙例》《白石石帚辨》由榆生兄转呈乞政,承开诲一一,无任感荷。榆兄传先生语,谓宋词乐律来自外域,清人著作之牵附我国古乐者皆不足信。长者卓见,当较时流所云益加精辟,是《声律通考》译宋俗字谱之法,及《东塾集》驳凌次仲宋字谱出于郑译龟兹琵琶之说,皆为失当。(《声律通考》卷十译姜词旁谱法云:以朱子《琴律说》及《词源》考之,可由俗字而得当时字谱,由当时字谱而得其律吕。又以其宫调考之,可由律而得其宫商,又由宫商而得今工尺。如《扬州慢》首句“淮左名都”,其旁注 ,乃“六凡工尺”四字,即“黄清无南林”,为“羽,徵,变徵,角”四声,即今之“五,六,凡,工”也。此已不啻重译而通矣。《东塾集》卷四《复曹葛民书》驳凌次仲说云:今之字谱非宋之字谱,宋之字谱又非出于郑译,古籍具存,明明不可以假借。又云:澧之所谓通者,将使学者由今之字谱而识七声之名,又由七声有相隔相连而识十二律之位。识十二律而古之十二宫八十四调可识也。又由十二律四清声而识宋人十六字谱,识十六字谱而唐宋俗乐二十八调可识也。)特不知先生何以解《词源》上卷宋俗字配律吕诸节,岂玉田之说亦不可据,抑榆兄传语偶未尽耶?拙作《姜词考证》拟依东塾说译旁谱为今俗字,为此踌蹰不敢下笔。闻尊著《词调考源》阐发此旨甚详,而坊间又迟未出书,倘承略示绪论,一发鄙款乎?又拙著于《姜词校律》诸书止引方成培、戈载、凌次仲、郑文焯、戴长庚、陈澧、张文虎七家,见闻弇陋,定多未备,并乞写目赐示,尤极感祷。(《夏承焘日记全编》第四册,第2135—2136页)

夏承焘与赵尊岳书(1930年11月27日):啸山校语果是彊老殊本,快慰无似。彊老藏本题钱启耐庵过录,似即蕙翁旧藏扬州知足知不足斋本,弟未寓目。彊老殊本中有史汇东注语数条,为他本所无者,即此本否?其书何时何人据何本刻,便中肯赐示一一乎?姜钞比世本多词三首,《越女镜心》第二首,《阳春白雪》作赵闻礼,《绝妙好词》《历代诗余》作楼采,显非石帚手笔。惟《月上海棠》难得确处,此词《钦定词谱》较尊钞“悄月上”句多一“悄”字,其他字句亦微有异同。《词谱》“姝丽”作“殊丽”,“美人”作“人面”,“辽韶光”作“遇韶光”,“日叹”作“自叹”。不敢妄改。啸山校语有显是尊钞偶误者,皆已代加是正。如 作“可”, 作“四”等字。姜钞不分自度曲、自制曲,甚合愚见。惟《杏花天影》《鬲溪梅令》《玉梅令》《醉吟商小品》《霓裳中序第一》诸首,每阕结拍皆作 ,与自度曲皆作 者不同。世本与自度曲分列,或有微意。姜钞惟此点可疑。尊见以为何如?郑大鹤校语数十条,姜钞次第暨尊跋凡例,皆已迻录拙作中,拙作之成颇承友好嘉惠,百朋之贶,馨香以谢矣。(杨传庆整理《夏承焘致赵尊岳书五通》,《词学》3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夏承焘与吴梅书(1930年10月22日):承焘学词未久,比年时诣彊老请业,妄欲为白石歌曲作考证。初依《声律通考》重译旁谱之法,为注俗乐工尺。旋见张啸山答杜小舫书(《舒艺室尺牍偶存》),则以转译今谱为疑。坐此迟回不敢写定。闻先生能以今乐歌曲白石自度曲,富有创说,倘承不靳明诲乎?兹奉《白石歌曲考证叙例》乞教,粗具拙书崖略。昧于知音,而妄订姜谱,先生阅之,当咥其笑矣。(《关于词曲研究的通信》,《文献》1980年第3期)

夏承焘与龙榆生书(1930年11月27日):暑间过高斋,承示汪憬吾先生所录陈东塾译白石《暗香谱》,虽心知其用《声律通考》译法,而匆匆寓目,未遑详辨。惟于其间有一字而沓用二工尺者,仍沿方成培、戈载之误,则深以为异。顷接读《词刊》,翻姜集细校,乃知其果用《通考》旧法,而不免疏牾。盖东塾未见善本姜词,又未遑比勘上下片异同,且不深信张文虎、戴长庚沓谱是拍号之说,故尚多罅隙也。《暗香》一谱,弟所见到东塾之疏,约有六端。有从陆钟辉刻本致误者,如“色”旁张奕枢本作 ,乃“工”下拍。依《通考》法,当译“上”拍。陈从陆本作久,译作“工”,非。“管”字对下片“萼”,乃“一”旁拍,当译“六”旁拍。陈从陆本作 ,译作“上”,非。“寄”旁张本作 ,盖“凡”字,应译“尺”,陈认陆本 为“上”字,译作“五”,非。此其一。有刻本不误,而陈氏误认者,如“几”旁各本皆作 ,明是“凡”字,应译“尺”,不当译“五”。此其二。有误连工尺与拍号为一字,致莫能辨识者,如“潮”旁、“手”旁皆“凡”旁拍,“风”旁、“萼”旁、“湖”旁皆“一”旁拍,当译“六”旁拍。“入”旁、“国”旁皆“工”拍,当译“上”拍。“碧”旁张本作 ,是“合”拍,应译“工”拍。“路”旁乃“凡”字,应译“尺”,陆本、朱本作 ,微讹。“树”旁张本是“合”字,应译“工”,陈谱十字阙疑,皆可据此补。此其三。有原谱本有拍号而陈译略去者,如“言”旁 应译“工”拍,“时”旁 应译“工”拍,“见”旁 应译“六”拍。此其四。有误以拍号为工尺,致一字有二工尺者,如“寒”旁 乃“合”下拍,“与”旁、“也”旁、“处”旁 皆“六”下拍,“疏”旁 亦“六”下拍,陈皆认拍号为“工”字,误译为“上”字。此其五,又此调“六”译“工”,则“合”当译“低工”。“五”译“凡”,则“四”当译“低凡”。陈谱概不分别。此其六。至若“寒”旁 ,上半明是“合”,应译“工”,今误译“上”。“与”旁 ,上半明是“六”,应译“工”,今亦误译“上”。此则由字形相似,传写貤谬,当非陈氏之讹矣。昔戴氏《律话》曾尽译白石十七谱,而亦以未见善本,颇多违牾。且止译宋代工尺,未尝翻为今谱。弟曩尝有意尽翻姜词为宋工尺、今工尺、十二律、七音四种谱,并比勘各刻本异同,定其从违,附为校记,顷校记已成,而未遑译谱,此间有友生陈君,颇喜从事,当嘱其译成奉教,或可附见于下期《词刊》耳。姜谱拍号未明,虽译成工尺,亦不能歌。陈氏《通考》谓可被管弦,殊不足信。又东塾译谱实无板眼,仅每句用底拍处注一“板”字而已。其圆圈处是断句,非歌谱中之中眼,今日瞿安先生书来,嘱转告吾兄,可于三期《词刊》申明此意。憬吾先生此谱,得于何许。东塾考谱之书,尚有未刊者否。便乞代询汪公,尤为盼祷。匆匆敬颂著安。弟夏承焘上。十月廿九日。近日写《重斠词源斠律》,于大鹤误说颇有诤辞。惟大鹤手批之《词源斠律》,弟未寓目,沪上可踪迹否?遐庵嘱写小词,兹奉七首,乞代转。查宽之书来问二期《词刊》及《词律斠笺》,望代一催。白石谱已译出二三曲,待嘱陈生译完十七曲再奉,前寄《旁谱辨校法》,二校由弟自校最佳,中有数字须斟酌也。(《词学季刊》第1卷第3号,1933年12月)

夏承焘与吴梅书(1931年7月21日):前奉尺敬,并拙作《姜词斠律》一册,计荷鉴正。客岁承诲,论及戴氏《律话》、谢氏《碎金》同出杜撰,不可依据。顷重翻戴书一过,其认姜谱沓字为拍号,在张孟彪之前,洵为白石功臣。惟论律好持唐人宫逐羽音及宫角相应诸说,笔舌甚繁。戈顺卿、郑叔问寄杀清声之说,自持甚坚。拙编因从戴、张主沓字是拍号,曾举郑氏《词源斠律》自相矛盾数处诘之,而不敢自信。究竟姜词有无寄煞之例,戈、郑之说是否可从?并乞明教。海内紫霞,今惟先生,故不嫌唐突,屡渎清闻,幸祈鉴其响往之诚!拙编如荷弁教,俾小山补亡之什,得山谷片言而增重,尤感祷无量矣。(《关于词曲研究的通信》,《文献》1980年第3期)

夏承焘与吴梅书(1931年7月31日):手教及芜编先后奉到,载承开诲,以南曲证换头短句,考宋人歌词止守旧谱,定《秋宵吟》“悄”旁误字,皆足振发蒙暗。小节题拂,尤见长者掖诱盛意,感荷感荷。兹又举似二事,倘承鉴其响往之诚,重赐指诲耶?

(一)《扬州慢》“角”“药”二字,旁谱作 ,先生定为凡字,甚确。姜谱拍号不在管色谱下方,即在其右方,从无在左方者。大鹤以 为上字,以 为打号,左右误认,故有此讹。其“角”“药”两顿之说,自矜创获。今按谱中 字甚多,不皆在句脚。《扬州慢》“江”字“豆”字,亦注 ,而皆在句中,足见“渐黄昏”、“念桥边”二句,本作上三下四句,宋元人诸作可证。(惟《阳春白雪》郑觉一首上五下四,余皆不尔。)“角”、“药”本不必顿,大鹤谓须用入声,亦不足信,宋元人皆不拘也。(《律话》谓拍号在下者即今之底板在旁者即今之腰板,当否?)至拍号字,以校《词源》管色应指谱乃是折字,证以“清角吹”三字,旁谱作 ,“红药年”三字,作 ,与《越九歌》折字用法作夹折夹无折无者正合。姜词中如《鬲溪梅令》“浪粼粼”、“小横陈”二句,皆作 ,“何处寻”“啼一春”,皆作 ,《扬州慢》“驻初程”作用 ,“麦初青”作 ,“池乔木”作 ,“蒄词工”作 ,“赋深情”作 ,“桥仍在”作 ,“为谁生”作 ,其他三字句第一字与第三字同谱字者,全书共十余处,戴氏《律话》皆注为折字,谓即琴家之进复退复,“角”“药”旁谱 字,可依此定为凡折否耶?(戴氏所谱折字,皆在每句末三字之第二字,若《扬州慢》之“过春风”作 ,而在句中者,皆不注折,故于“角”“药”二字亦止注凡拍而不注折。按《越九歌》“高田莱芜”“高”字折在句首,知不拘在句末三字之第二字,戴说未融。唯白石折字法,谓折字以下字为准,故《越九歌》折字皆不再注旁谱,《律话》注“浪粼粼” 字为五折,“何处寻” 为一折,与白石说不合。但姜词三字句确有此种进退句法,又似不可抹杀,高见以为何如?)

(二)起调毕曲之说,议者不一。朱子记张功甫行在谱,以首章第一字为起调,谓如《关雎》之关,《葛覃》之葛。方仰松谓当归重起韵及两结,所谓起韵,当指全首之第一韵。今按之姜谱起调(与两结同谱字者)不尽在第一韵,如《霓裳中序第一》之“力”字,《长亭怨慢》之“户”字,《暗香》之“笛”字,《疏影》之“宿”字,及尊说《石湖仙》《秋宵吟》之“处”字、“悄”字,皆在第二韵或第三韵,与朱、方之说不合。是否南北宋乐纪不同?前人曾有何议论?凌次仲持宫调之辨,不在起调、毕曲之说,以驳方氏,不过偏否?并乞一一赐教为荷。

拙编三稿粗具,平居不能自闲,偶一开卷,辄有补订,用是不敢写定,恐贻悔无穷。承先生允为作序,秋间当移出求正。斠律次序以依拙稿编年,不仍原次。(《关于词曲研究的通信》,《文献》1980年第3期)

夏承焘与吴梅书(1931年11月3日):顷阅最近《东方杂志》载唐兰《白石道人歌曲考》一篇,复有数事请益者:唐君以姜谱与《词源》《事林广记》相校,认得 为尖一, 为尖上, 为尖尺, 为尖工, 为尖凡,谓姜谱作 ,同《词源》《事林广记》之作 。如尖一《词源》作 ,《事林广记》作 ,姜谱则作 。又云:尖一即下一,以下五《事林广记》称尖五可证。又以 为小住, 为大住。(谓《词源》大凡人乃大住之误,人即 之形误。) 为掣, 为折(皆同《词源》), 为打, 为反, 为拽,(三字唐君创说,谓 为打省, 为反省, 为拽省。《说文》: ,拽也。)亦犹 为折旁斤省。用思甚新,似足补啸山诸人所未及。惟末段云:“近人皆言白石词谱无拍不可歌。”殊不知宋曲谱不必画拍,以一句为一拍也。白石《徵招》叙曰:“旧曲正宫《齐天乐慢》前两拍是徵调,故足成之。”今依其说寻之,《徵招》首二句曰:“潮回却过西陵浦,扁舟仅容居士。”与《齐天乐》首二句“庾郎先自吟愁赋,凄凄更闻私语”全同,则知两拍者特两句耳。又《词源·拍眼》篇云:“大曲《降黄龙花十六》当用十六拍”,此谓一曲前后用十六拍也。又云:“前衮中衮六字一拍,煞衮则三字一拍。”此则皆谓一句用字多少也。其余令、引、破、近之别,官拍、艳拍、大头、叠头之分,名目虽繁,然以句为拍,固可无疑。正如北曲之散拍,南曲之引子,此南北曲所有者,即宋时小唱之法所遗留者矣。

今案《拍眼》篇论慢曲,谓“拍有前九后十一,内有四艳拍”。是慢曲二十拍,除去四艳拍,得十六拍,依唐说每拍一句,则宋人慢曲皆以二十句或十六句为定式矣。今存慢词何尝尽尔。

又:《词源》谓引、近六均拍。考查今存《郭郎儿近》《隔浦莲近》等及名引名近之词,每片皆不止六句。《词源》谓“大曲《降黄龙花十六》当用十六拍”,《碧鸡漫志》谓《越调兰陵王》前后十六拍,皆未尝明言即十六句廿四拍。唐君据姜词孤证,即断定宋词即以句为拍,似于《词源》尚未详参。此与先生曩者赐书论姜词失拍之说不合,且关系宋词唱法甚大,望有以发我蒙也。

又:唐君以 为折字,按之姜谱与《越九歌》折字皆作进退格者皆不合,以 为大住,以句法论,亦嫌未安,并乞一决从违。(《关于词曲研究的通信(续完)》,《文献》1980年第4期)

夏承焘与吴梅书(1931年11月19日):唐君引白石《徵招》序,谓宋词以一句为一拍,初以其不合《词源》为疑。顷间杂览得数事,似足为唐说之补证者,请举以求教:

(一)《破阵子》又名《十拍子》,全词恰十句。

(二)《碧鸡漫志》(四卷一页)谓:“今《越调兰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今《清真集》《越调兰陵王》正三段二十四句。《词谱》分为二十八句,盖连词中“隋堤上”“长亭路”二小句“谁惜”“凄恻”二句中韵而言。

唐宋词调,今可考见拍数者,若《六么》《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文叙子》有十拍;《长命女令》前七拍后九拍;皆见《碧鸡漫志》。《降黄龙花十六》,见《词源》,惜皆不传。传者惟前举二调最显著。唐君如能见此,足为其说张目。惟与《词源》《拍眼》节所说,终不尽合,先生神悟,当有以见诲也。

任中敏君解《词源》“引、近则用六均拍”为排句六拍,然按之“慢曲八均之拍”一语,则均字似不可作排句解,先生以为何如?

又:唐君认 为打, 为反, 为拽,被诸管笛,不知能否成腔?兹录唐君所译一词,乞为决此疑。此词乐大问题,海内解人,惟一先生,尚不厌为屡渎乎?

《词源》《讴曲要旨》“折拽悠悠带汉音”句“汉音”二字,郑氏《斠律》无达诂,亦乞明教。(《关于词曲研究的通信(续完)》,《文献》1980年第4期)

夏承焘与吴梅书(1931年12月6日):奉廿六日手教,至感雅谊。以 为尖勾尖一为高一尖五为高五,匡唐君之误,允为确当。谓姜谱有节拍流拍,引陈旸《乐书》及南北曲歌法为证,尤甚明晰。焘按《事林广记》《遏云要诀》记唱赚之拍云:“入赚一字当一拍。”又云:“尾声总十二拍,第一句四拍,第二句五拍,第三句三拍煞,此一定不逾之法。”当时唱赚之法如此,则歌慢词当亦相差不远,合之《词源》记大曲《降黄龙花十六》及来教所考以诘唐君一句一拍之说,其不可信已炯无疑义矣。惟犹有二事,承焘未能释然者:

(一)先生以有节拍流拍解《兰陵王》《破阵子》之疑,是《词源》论慢曲所谓“前九后十一内有四艳拍”者,当以节拍、底拍合计,故慢词不必皆二十句,然越调《兰陵王》廿四拍二十四句,《破阵子》十拍十句,何以止计底拍,与前者异。此疑不破,则《词源》与王灼《碧鸡漫志》终不能相通。晚生假定一说,以为宋词拍眼,不但引、近、慢、曲、三台序子各种词体有各种不同之拍,即同为慢词,其拍亦各首不同,有止具底拍者,有兼有节拍者,故越调《兰陵王》《破阵子》之拍,与《词源》所记不同。《词源》所载,殆指普通者,不能尽宋词之各体,于其论拍号、小住不同白石旁谱可知也。此说无明据,特周旋《碧鸡漫志》与《词源》之间为此调停之论,先生以为何如?

(二)姜谱既备大小住打拽反折诸音谱,何以独于拍号而遗之?若云后人追写脱落,何以王骥德《曲律》载《乐府混成集》残谱亦无拍号?岂宋人词谱本无所用其拍号耶?并以承教于先生,(姜谱之力或作 ,即《词源》之小住力无疑。)《词源》谓“大顿小住当韵住”。今案姜词《淡黄柳》“寂”字,《暗香》“国”字,《疏影》“北”字,是当韵住。其《扬州慢》“昏”字,《淡黄柳》“单”字,则不但非韵,且非句脚。)望先生终有以发其蒙也。(《关于词曲研究的通信(续完)》,《文献》1980年第4期)

夏承焘与龙榆生书(1934年某月某日):定白石词谱为琴声,始于清人刘富杰,近日许守白先生亦主此说。弟则不敢尽信,曾于《旁谱辨》中举数证献疑。客岁守白来书,谓姜谱或以琴声度之,而唱时可以箫管协,不必定用琴。此于其前说略有修正,亦较近事理矣。□□先生谓曾亲聆朱执信之尊人以琴叶姜词,能表其词情,甚为美听。《淡黄柳》一阕,尤极凄抑云云。此非不可信之事。缘凡歌曲可吹于管者,本可移弹于弦,其理无间于古今雅俗,(《碧鸡漫志》记《雨淋铃》曲,张野狐以觱篥吹,而元微之《琵琶歌》则云以琵琶弹。)但不可据此疑白石词谱是琴曲。今观其《角招序》云:“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凄凉犯序》云:“以哑觱篥角吹之。”《湘月序》云:“于双调中吹之。”知白石制谱,确以管叶而不以弦。(宋人大抵皆用管叶词。《乐府指迷》所谓:“腔律岂必人人皆能按箫填谱。”不但白石如此也。)又其集内另有琴曲《古怨》一首,调弦法及字谱,与自度曲十七谱大异。十七谱之非琴曲,益可了然。姜词音节拍号,今尚难尽通。若于此根本一概未能明辨,则治丝益棼矣。(《与龙榆生论白石谱非琴曲书》,《词学季刊》第2卷第1号,1934年10月)

夏承焘与龙榆生书(1934年5月17日):《白石词谱》一字一律,弟曩亦疑其不合当时燕乐歌法,(北宋元丰以前之庙堂大乐,亦以数音歌一字。见《宋史》杨杰议大乐。)晓湘先生谓:“白石依古乐制曲,其他词人决不如此。”此与守白先生“白石有意矫正俗乐,故用雅乐唱法”之说,若合符契。然宋代词谱,白石集外,今惟《曲律》载《乐府混成集》残谱五十余字,亦一字一律,与白石谱无异。知宋谱本皆如此,非由用古乐,吾兄所疑甚是。尊函又谓:“苟宋词亦一字数音,可以由乐工自由增减,何以《渔歌子》曲度不传。苏黄以《浣溪沙》《鹧鸪天》歌之,必依谱改定其句度。”此论尤为精到。弟意白石谱虽一字一律,而缠声赴拍,并非毫无缓急。缘箫笛有举指用气浅深轻重之殊,为应节迟速之用。《梦溪补笔谈》谓:“乐中有敦、掣、住三声。一敦一住各当一字,一大字(此‘字’疑羡)住当二字,一掣减一字,如此迟速方应节。琴瑟亦然。更有折声,唯合字无折一分折二分至于折七八分者。是皆举指有深浅,用气有轻重。”白石谱工尺之外,附 诸号。今虽未明其何者为敦,为掣,为折、住,然其间有一字当二字,一字折几分。如《笔谈》所说,则可无疑。故虽一字一律,以有此调剂,自可迟其声以媚箫笛也。(惟近日敦、掣、住、折诸号未明,若止依其工尺一字一音以叶箫笛,则必不美听。郑叔问自谓能歌白石词,朱棣垞以白石谱入琴,想皆臆定其节奏,未必真解住折诸号。)客岁唐立庵与弟论白石词拍,引白石《大乐议》“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之旨”,谓“制谱以一律配一字,歌者永言,遂变为繁声。宋时画拍不如今日之详,故但以一律配一字,而任歌者为之疾徐繁简,如后世《纳书楹》之未点板眼焉”云云。弟曩信此说。顷得兄举《渔歌子》一证,知其论永言是也,谓任歌者为之疾徐繁简,犹为未当。若知敦、掣、住、折诸号,即疾徐繁简之准则,则宋词字音非任乐工自由增减,及白石谱一字一亦未尝不可歌之故,皆圆通无碍矣。(《再与龙榆生论白石词谱书》,《词学季刊》第2卷第1号,1934年10月)

夏承焘与吴梅书(1937年某月某日):关于白石歌曲旁谱,另有一事乞教者,许守白先生近出《中国音乐小史》一书,有云:“或谓白石旁谱,皆属一字一音,宋人唱词之法,当是如此。愚细绎之而疑不尽然也。尝考白石历史,素以通雅乐名,著有《大乐议》,宁宗庆元中上书乞正雅乐,其歌曲冠以所作《越九歌》十篇,每字旁注黄钟律吕等字,附所作词,注工尺简字,均是雅乐唱法,含有矫正时俗之意味,似非宋燕乐之唱法也。白石旁谱所注,疑用琴曲歌辞法,故为一字一音者。琴曲歌辞,晋、唐皆有之,宋初词亦有协琴曲者,如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谓东坡《醉翁吟》,崔闲以琴谱其声,遂为琴中绝妙是也。白石旁谱,当是有意矫俗而非随俗者,似不用宋燕乐法也。”词为琴声,近人刘凤叔曾有此说。凤叔谓:“词为琴声,一字一音,惟前后节用两合音。曲为笛声,一字或八九音,以其声之曲折也,故曰曲。”刘子庚尝叹为真知音者。今按宋人以洞箫、笛、哑觱栗、角和词,明见白石《角招》《莺声绕红楼》《凄凉犯》词序,谓用琴音似嫌未确。考白石论大乐,实反对一字一音。《宋史》载白石大乐曰:“乐曲知以七律为一调,而未知度曲之义;知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之旨。”方仰松《词麈》谓此数语乃辟元丰间杨杰论大乐主“节其繁声以一律歌一言”之说,是白石论乐,乃不以一字一律为然者。

宋人歌词之必非一字一音,观《刘贡父诗话》所谓“近世乐府为繁声加重叠,谓之缠声,促数尤甚,固不容一唱三叹也”数语可知。

元丰三年,杨杰论大乐之失,曰“今歌者或咏一言,而滥及数律,或章句已阕而乐声未终,所谓乐不永言也”数语,北宋大乐尚如此,南宋燕乐可知。杨杰主“节其繁声,以一声歌一言”,具见《宋史》。白石谱一字一音,欲以雅乐歌法矫俗乐,或即从杰之说。其《大乐议》所谓“知以七律为一调,而未知度曲之义;知以一律配一字,而未知永言之旨”,正用杨语可见也。《词麈》(二)谓白石二语辟杨说似非。许公复列其平生,发兹妙解,允足定千载之疑矣。惟谓姜谱用琴曲引辞法,则窃疑为未妥。其云前后节用两合音,既误认谱中沓字之拍号为工尺,周济《词调选隽序》亦谓姜谱皆一字一音,其有曼声,亦两音而止,同误。至《越九歌》及自度曲之不用琴曲歌法,即据白石集亦可考得数证:(一)《越九歌》折字法“篪笛有折字,金石弦匏无折字,取同声字代之”。是《越九歌》有折字是用篪笛,而非弦音也。(二)《徵招》“再三推寻唐谱并琴弦法……然无清声,只可施之琴瑟,难入燕乐,故燕乐阙徽调”。《越九歌》及《词谱》皆用清声曲,是不可入琴瑟也。(三)《凄凉犯》“琴有凄凉调,假以为名”,云假以为名,则非琴曲可知。(四)《湘月》“予度此曲,即《念奴娇》之鬲指声也,于双调中吹之”。云吹,知必箫管。(五)《角招》“予每自度曲,吟洞箫”。(六)《凄凉犯》“予归行都,以此曲示国工田正德,以哑觱栗角吹之,其韵极美”。凡此皆明言为管声,而非琴声,刘、许二公似未注意。许书八十六页谓姜谱笔划稍多者疑不止一字,即如今日曲谱以数工尺唱一字也。此与前说矛盾,亦失检点。(《关于词曲研究的通信(续完)》,《文献》1980年第4期)

夏承焘与吴梅书(1937年9月20日):暑间奉拙作《旁谱辨》一册,计承察及。文中疏谬不少,《旁谱表》又多讹字,如勾作厶与合混,凡作 与掣混等,校对皆偶失察,幸先生督教之。兹复有一事就正者:宋词至元代何时始不可歌?此问题苦无明文可稽。玉田《词源·讴曲旨要》载歌法甚详,知当时此学尚未失坠。又王恽《秋涧乐府》记歌词之例甚多,如云“赋某调以歌之”,云“放声自歌”,“放歌数阕”,《鹧鸪天》题云“制《鹧鸪天》付乐妓李兰英歌以侑觞”,亦足证元初尚行此学。秋涧以后各词集便少此等题目。惟《秋涧集》中有《黑漆弩》《平湖乐》《绛都春》《乐府合欢曲》四调,皆是元曲。其《黑漆弩》题云:“词虽佳而曲名似未雅,倚其声歌之。”又一首题云:“曲山(人名)亦作言怀词,遂继韵戏赠。”《绛都春》题云:“仍以乐府《绛都春》歌之。”似秋涧实以歌词法歌曲,其称曲为词,或由不知此是曲体,故嫌《黑漆弩》调名未雅,又《南乡子》题云:“和干臣乐府《南乡子》南乐言怀”,以《南乡子》为南乐,似当时指词而言,以别于曲之北乐。据此,则元曲初起,实即用宋词唱法。故前人有以宋词为大乐,据此,则宋词唱法,至元蜕化为曲。可云蜕化,不可言失坠也。元曲歌法,至今失考。依此推之,仿佛可见其大略同《词源》所载矣。惟晚生曩作《姜词斠律》,于《满江红》词下采先生之说,定词曲歌法有悬殊之一点相矛盾。是否元曲前后唱法有异,抑鄙说二者必有一谬。倘承指诲,不胜感荷。(《关于词曲研究的通信(续完)》,《文献》1980年第4期)

夏承焘与夏敬观书(1941年11月23日):前读《同声月刊》“宋法曲大曲索隐”一文,钩沉探赜,非先生不能为。敬佩敬佩!因念往见彊村翁作《 峰真隐大曲校记》谓大曲《柘枝舞歌头》及《柘枝令》皆缺文,有旁谱。焘检文澜阁库本《 峰真隐漫录》则并《柘枝舞歌头》及《柘枝令》二曲原文而阙之。彊村刊《 峰大曲》用史氏裔孙传录四库本校以缪艺风天一阁进呈底本,缪书今不知归何处。闻史氏刊本犹有流传。先生盍踪迹此书,一明大曲音谱情形,以为乐苑一快事。焘曾辗转托人寻觅,至今未获也。董绶经谓日本有《乐府混成集》,叶誉虎谓龙虎山道士藏宋词歌谱,先生曾闻其事否?(《夏敬观家藏尺牍》,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310—311页) eCj+f3CByQLAlGqDNv69W6/wsykWUofERMo2vcjBxxRvFrPZTndP0acz35ZRoQ5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