顷得见老先生所撰韩氏祠堂碑文,意义款卓 ,真可传也。少有欲言者,谓当直叙复产、建祠事,而以远妇人两节缀其尾,作志内遗事,如此方稳。不然,则是此老一生止此二大事矣。又且横梗于中,隔绝立祠文气。
又世所传操闭羽与其嫂于一室,羽遂明烛以达旦,事乃无有。盖到此田地,虽庸人亦做得,不足为羽奇。虽至愚人,亦不试以此,以操之智,决所不为也。杨节潘氏,盖亦看《三国志》小说而得之者。如所谓斩貂蝉之类 ,世皆盛传之,乃绝无有,此不可不考也。
《徐文长三集》卷十六,明万历二十八年商浚刻本
点评
此篇与后两篇是徐渭写给老师季本的书信。嘉靖十九年(1540),季本因“锄击豪强过当”(黄宗羲《明儒学案》卷十三),从长沙知府任上罢官回乡,家居二十三年,著书立说。嘉靖二十六年(1547),徐渭二十七岁,正式拜师于季本。季本所讲学及著述,徐渭“多预闻之,或时就商榷”(《徐文长三集》卷二十七《师长沙公行状》),可见其对徐渭的信任。这封信是徐渭对季本起草的韩氏祠堂碑文所提的意见。
徐渭认为,碑文应直叙复产、建祠事,这是最重要的内容,是全文的主干,应该一气贯通写完,不应在中间插入“远妇人”两节,使文气不连贯,且显得“此老一生止此二大事”。徐渭建议将所谓“远妇人”两节内容附在文末,作为“志内遗事”即可。由此可见,徐渭深谙作文之法。不同文体有不同写法,碑文篇幅一般都不长,尤其应该主次分明,突出重点,文气贯通。
徐渭还在信中指出,关羽明烛达旦、斩貂蝉的故事,为通俗小说家之言,不足为信。这些故事出自普通老百姓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对历史人物及事件所作的想象和理解,反映了下层民众一种朴素的观念,在民间影响很大,但属于凡庸之见,经不起推敲和检验。关于关羽明烛达旦的故事,按照常理,曹操不会这么做。即使有其事,也很平常,普通人都做得到,不足为奇。徐渭能对此做出理性判断,可见他具有非同常人的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