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姜老的胸怀和做学问的方法

很高兴来到昭通,参加这个座谈会并代表姜老的学生讲几句话。

昭通是一个让我们想念的地方。让我们想念的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是姜老的学生。姜老1902年5月19日(农历四月十二日)出生于昭通,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昭通度过的。1921年考入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他才离开昭通走向了世界。我们很想知道培育了姜老这样一位大师的是怎样一方神奇的土地。2016年我们同学聚会,想一起去看看世界,大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昭通。我们想瞻仰姜老的故居,想沿着姜老走过的路,看看昭通的山山水水,希望能感受一点昭通的灵气。

姜亮夫先生是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创建者,是我们所的第一任所长。自1984年9月进入古籍研究所读研究生起,我在姜先生的指导和领导下学习、工作了十多个年头。姜老的学问很广很深,是我们永远仰望的大师。这里我只是从姜老学生的角度,谈两点感想。

第一点感想是要学习姜老广阔的胸怀。姜老研究的面很广,但最重要的有两个领域,即敦煌学和楚辞学。敦煌学是中国学术的伤心史。这当然首先是因为敦煌藏经洞刚发现不久,其中的精华部分就被西方各国盗劫而去。另外由于20世纪的大多数时间,中国长期处于战乱和阶级斗争之中,所以敦煌学研究的许多方面落后于日本和欧美各国。因此曾经有人说“敦煌在中国,研究在日本”。姜老的书中也多次提到过“敦煌材料在敦煌,敦煌学在日本”这样的话。这当然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所以后来也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研究敦煌学的热情。20世纪30年代,姜老到巴黎学习考古学,当他看到流散在巴黎的敦煌写卷时,他的爱国心也被极大地激发了起来,于是他放弃原来的学业,转而投入到敦煌写卷的抄录和拍摄之中,从此走上了敦煌学研究之路。所以爱国心也是姜老研究敦煌学的出发点。但姜老的目光并不限于此,他认为敦煌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1990年,敦煌研究院召开国际会议,当时年近九十的姜老虽不能亲自与会(姜老一辈子也没有到过敦煌),但心向往之,专门为会议写了一幅字:敦煌宝藏是全人类的同心结。这就是说敦煌不光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需要全世界的学者一起来研究它。这就跳出了狭隘的民族的情结,而把敦煌学研究放到一个更广阔的学术空间中去,这对促进敦煌学的研究是很有益的。后来季羡林先生提出“敦煌在中国,研究在世界”,这两个提法的实质是一致的。可贵的是,九十高龄的姜老还能提出这样的口号,我们不能不佩服姜老眼光的远大和胸怀的广阔。

1990年,姜亮夫先生为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题词

第二点感想是要学习姜老做学问的方法。姜老的学问博大精深,对后学来说,可以说宽无涯涘,令人起望洋兴叹之感。但我们认真读姜老的著作,就会发现姜老做学问有他的方法。这个方法我的体会就是从基础入手,由浅入深,做深做透。比如姜老研究《楚辞》,他编了《楚辞书目五种》;研究敦煌学,他写了《莫高窟年表》,编了《敦煌俗字谱》。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才能把研究对象做深做透。相比之下,我们的有些年轻人不愿意做这种基础的工作,一开始就要写文章,其质量就可想而知了。同时,姜老做学问注意普及与提高并重。比如研究敦煌学,既有《瀛涯敦煌韵辑》这样深奥的专门之作,也有《敦煌——伟大的文化宝藏》《敦煌学概论》这样的普及之作。他研究《楚辞》,既有《楚辞通故》这样的皇皇巨著,也有《楚辞今绎讲录》《屈原赋今译》这样的普及作品。总之,他每研究一个课题,总是注意从基础入手,由浅入深,做深做透,最后往往会形成一系列的成果。这种做学问的方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后学认真学习的。

(2017年5月19日在昭通学院“姜亮夫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发言,部分内容刊于《昭通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H5ucMOG/njpGfVMicOx4TxKYsxlUgkKHdKESpPmExiveaIFCT8TP8Sf3LNUFwIa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