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甗[yǎn]

甗炊青饭留岩客。

1.“ ”字古文怎么写

《说文解字》中有“鬳”和“甗”两个不同的字。其中,对“鬳”的解释是:“鬲属,从鬲,虍声。”而对“甗”的解释是:“甗,甑也。从瓦,鬳声。”有研究认为这两个字的区别在于,所称呼的器物是否是一个整体。上甑下鬲合一的整体叫作“鬳”,甑和鬲分体但组合使用时叫作“甗”。

从字形上分析,甗字原本为象形字,后来发展为形声字。甲骨文中“鬳”写作 ,直观地表现出了这类器物上部蒸食、下部盛水的形象。商周金文中写作 ,在字形中容器上部又增加了蒸煮对象(即食物)的形象,更精准表达了它作为炊器的用途。后来,在战国简牍中写作 ,小篆中写作 ,与现代字形越来越接近。

2.字源于物——“ ”是什么样的器物

虽然《说文解字》中记载“甗,甑也”,但二者实际为不同器物。无论是陶甗还是铜甗,都有上下联体和上下分体两种大的分类。其中,在上下分体的甗中,上半部分就是甑,下半部分则可以和鬲、釜等不同的容器组合使用。

《说文解字》中还提到“甗,一曰穿也”,意思是中间有一个穿孔。考古中发现,部分甗的内部的确有穿孔,做成箅用来通蒸汽,和甑的底部类似。但也有很多甗没有中间的箅,而是在甗腰内壁设有凸起的箅齿,可以另配活动的箅使用。

陶甗 (考古线图)

夹砂红陶甗 新石器时代

现藏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铜胎掐丝珐琅甗 清代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附加堆纹灰陶甗 夏代

现藏山西博物院

磨光压划纹黑陶甗 战国时期

现藏河北博物院

彩绘陶甗 西汉时期

现藏河南博物院

3.透物见史——“ ”的功能与使用

《博古图》中记载:“甗之为器,上若甑而足以炊物,下若鬲而足以饪物,盖兼二器而为之。”说的是甗上部像甑、下部像鬲,集合了两者的特点,兼具灶和锅的双重功能。甗的使用方法是在足部撑起的空间加热,下部盛水煮饭,上部放置颗粒状粮食,依靠下部沸水形成的蒸气将上部盛放的粮食蒸熟,口沿部位还可以加盖来集聚热量。考古出土的甗外底常见烟熏痕迹,内底常附着水垢痕迹,有的甚至内部还发现有人骨。

母葵甗 西周

现藏上海博物馆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甗在贵族阶层中已有了较多使用。特别是西周末期至春秋初期,甗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铜礼器陪葬墓中的必有之器,和鼎、簋、豆、壶、盘、匜(或盉)组成一整套随葬礼器。到了东汉之后,甗逐渐消失。

申五矩甗 春秋时期

现藏山西博物院

妇好三联甗 商代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攸武使君甗 战国时期

现藏上海博物馆

4.一字一物——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

1989年,在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出土了一件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它通高105厘米,上部甑的口径为61.2厘米,重达78.5千克,时代为商代晚期。它是目前存世最大的青铜甗,有“甗王”之称。因两只立耳各站有一只鹿、兽面纹装饰,以及四足支撑这三个鲜明特点而得名。

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是甑鬲连体甗,束腰分界,内部没有箅。甑腹上部装饰四组环柱状角形兽面纹,鬲足袋面满饰浮雕的牛角兽面纹。这件青铜甗体形巨大,因此放弃了常见的三足样式,采用了稳定性更好的四足样式。除耳上立鹿外,整器一次浑铸成形,体现了商代青铜范铸工艺的杰出成就。

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 商代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elQaTzes/VjtIr1t//pOxqbnin0lUkAxi6UEFtNwXqL3VZcbL74Zhvq530YECQH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