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鬲[lì]

鼎鬲贮肴膳。

1.“鬲”字古文怎么写

《说文解字注》中对“鬲”的解释是:“鬲,鼎属。实五觳[hú](古代量器,也作计量单位),斗二升曰觳。象腹交文,三足。”大意是说鬲的腹部大而深,有相交的纹路,下方以三足支撑。《尔雅》中记:“款足者谓之鬲。”“款足”指的是足内中空。所以文献中记载鬲的突出特征就是空足,是一种和食物有关的器具。

甲骨文和金文的“鬲”字都是以形表意的象形字,见字形就可以知器形。甲骨文中写作 等,生动描绘了鬲的轮廓形象:字形上部表现的是鬲敞开的器口,下部表现的是鬲的三个器足。西周及春秋时期的金文在表示器形的基础上,于字形中加入了“羊”,写作 等,表明了鬲炊煮食物的功能。有的又增加了“金”旁,写作 ,表明它由金属材质制成。之后“鬲”字的演变中,战国陶文写作 ,小篆写作 ,隶书写作 ,逐渐接近于现在的写法。

2.字源于物——“鬲”是什么样的器物

既然“鬲”字的字形表现的就是“鬲”这类器物的器形,那么真正的“鬲”这类器物是什么样的呢?

鬲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器物,有的用陶土制成,称为“陶鬲”或“瓦鬲”;有的用青铜制成,称为“铜鬲”。无论是陶鬲还是铜鬲,基本形制都是圆口、深腹、三个袋状足。随着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使用及审美变化,又被赋予了不同的形制、纹样和规格等差异。

产生于新石器时代的陶鬲,如苏秉琦先生所说:“世界各地都没有见过类似器物,而在中国文化中,它的存在又特别普遍而长久。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代表化石,对于追溯中华古文化和古文明的起源与流变具有特别意义。”

陶鬲 (考古线图)

单把陶鬲 新石器时代

现藏宁夏博物馆

彩绘陶鬲 夏商时期

现藏内蒙古博物院

双鋬肥足陶鬲 新石器时代

现藏山西博物院

联裆陶鬲 西周时期

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琉璃河遗址馆区)

3.透物见史——“鬲”的用途与使用

鬲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鬲所自带的三足,既能够稳固支撑器身,又可以在下面直接加热。而与同样有三足的鼎不同的是:鬲的足部中空,且足部与腹部直接相连为一体,更有利于器身对热量的吸收。除了直接加热外,有的鬲带有双耳,能够被悬挂起来使用,《仪礼》中就有将鬲悬挂烹煮的记载。

青铜鬲是仿照陶鬲制作的,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西周中期以后。与陶鬲功能相同,铜鬲也主要作为烹煮器使用,既可以烹煮粮食,又可以烹煮肉类。考古发现,部分铜鬲的内部存有兽骨等残留物,很多陶鬲底部还有烟熏痕迹,都证实了鬲的烹煮功能。除烹煮外,鬲在祭祀时也用于盛放进献的食物,还经常作为陪嫁媵[yìng]器(即女子出嫁时的嫁妆)。

青铜鬲常常成组出现。一组铜鬲的形制、大小、纹饰、铭文都基本相同。春秋战国之际,鬲多以偶数组合与列鼎同墓随葬,起着陪鼎的作用,一般用二或四件铜鬲和五件列鼎配合。战国晚期,青铜鬲逐渐从祭祀和生活用器的行列中消失。

兽面纹铜鬲 商代

现藏安徽博物院

濒鬲 西周时期

现藏上海博物馆

单叔鬲 西周时期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杞伯双联铜鬲 春秋时期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4.一字一物——伯矩鬲

伯矩鬲,是西周初期的一件青铜器,1974年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它的全名是“牛头纹带盖伯矩鬲”,表明了这件器物最有代表性的三个特点:牛头装饰纹样、带盖、铸造者是“伯矩”。

伯矩鬲上饰有七个风格各异的牛头兽面纹,因此也被叫作“牛头鬲”。其中,盖钮是两个完全凸出于器表的圆雕式小牛头相背而立;盖面上铸有两个高浮雕式牛头,牛眼圆睁,牛口大张;三个浑圆的袋状足上又各装饰有一个浮雕牛头,长角上翘、大鼻突起。具有强烈的立体感,整个器形显得庄重霸气。

鬲的盖内和器身颈内壁分别铸有相同的铭文,盖内四行十五字、颈内壁五行十五字,属于器盖对铭的形式:“才(在)戊辰,匽(燕)侯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意思是:在某年某月戊辰这天,燕侯赏赐给了贵族伯矩一笔贝币,伯矩用它铸造了这件铜鬲,以此表示对父亲的纪念。铸造这件器物的“伯矩”,是当时燕国的贵族,“伯”表示排行,“矩”是他的私名,因此这件器物被命名为“伯矩鬲”。

伯矩鬲 西周时期 现藏首都博物馆 7IyOJglsochlBAtcbgV3Or36QE8Ad0mKeKicMot+S6WHGbQ0Jg9oIwfGaDtvu1H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