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周易·系辞》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我国上古没有文字的时候,古人靠结绳来记事。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不同大小的结来记录不同的事情。沿着记忆的绳索,追溯每一个事件的不同绳结,或许可以依稀获知先民们的生活。然而,纵使绳结再繁复,也难以准确描绘事件的特点与细节,后人的解读或许已与结绳者的本意相去甚远。能更为精准地记录信息、承载意义的符号——文字,应运而生。

我国传说中第一个创造文字的人是仓颉[jié]。仓颉造的字是什么样子,并没有人见过。但通过考古发现,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甲骨文的样子。

甲骨文是自商代流传的文字,因为刻画或书写在龟甲、兽骨上而得名。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秦统一六国后,小篆成为当时全国统一的书体。之后,汉字的书体经历了大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一系列演变,人们记录汉字的载体也从甲骨、青铜器等扩展到石头、竹木简、绢绸、纸张等多种材质。数千年间,无论有着怎样的书体变化,汉字始终沉默而忠诚地担当着记录者与见证者,将悠久的中华历史文化传承至今。

目前,世界上通行的文字中,表音文字占据绝大多数,汉字是唯一一种尚在日常交际中被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相比表音文字,表意文字往往蕴含着更加丰富的信息。陈寅恪先生曾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在训诂学的基础上,本书结合考古学方法,从2013年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二级和三级字表中,选择了日常生活中较为少见、但在博物馆中用于标示文物名称而常出现的十六个字,从每个字的字形、字义出发,结合所示器物的器形、器用,展现汉字所承载的习俗制度、文化传统以及中华文明之瑰丽多彩。

希望此书能够帮助读者认识这些所谓“博物馆里的生僻字”,由字及物,循物见史,以史鉴今。见字、见物、见人,见灿若星辰的中华文明,更见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 ANGrKFcS0jhEC8hfUxrCKE7MFaXfib4admU79o80LEMbt+20snFEpXD0xbEdNvz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