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古代敦煌的历史特点

首先,古代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以中转贸易为特征的商业城市。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之路。早在汉代,这条道路就已经行旅不断,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张骞两次通使西域。张骞以后,汉朝派到西域去的使臣,每年多则十几批,少则五六批。每批大的几百人,小的百余人。这些使团每次都携带内地的物品到西域去贸易,所以使者队伍实际上也是商队。同时,西域的使者和胡商也经常来往内地。正是通过敦煌这个中西交通的咽喉,中原地区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被大量输送到西域。汉族的先进生产技术,如铸铁、凿井(包括井渠)、建筑技能等,也经由敦煌传入西域和中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与此同时,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胡蒜、胡桃等植物,也陆续经由敦煌向东移植;中亚的毛布、毛毡,以及汗血马、骆驼等各种珍禽异兽,也源源东来,从而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经济生活。所以,如果没有丝绸之路的传播,我们现在的生活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敦煌之所以能够成为商业城市,与三国时的地方官仓慈采取对商人的保护措施有关,吸引了西域各国商人纷纷前来,使敦煌成为胡汉交往的商业城市。

唐代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为中西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条件。当时西域诸国的使者、西行求法和东来弘道的僧侣不断通过敦煌往来于中原与西域以及中国与印度、西亚之间。经济交流也空前活跃,在当时敦煌的集市上,有内地来的汉族商客,更有从中亚各国来的胡商。各地来的行商坐贾在敦煌从事着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和当地的粮食等各种物品的交易,使这个自曹魏以来形成的商业城市更加繁华。宋元以后,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衰落,敦煌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也日趋下降。

其次,古代敦煌还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文化都会。

古代丝绸之路,还是中西文化交流之路。中西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扩大,给敦煌带来了各种不同系统的文化,使其成为各种文化的汇聚之地。汉文化之外,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在汉代经过敦煌传到中国。曹魏时期,已有僧人在敦煌传教的记载。西晋时期,高僧竺法护、竺法乘先后在敦煌从事译经和传教活动,竺法乘还建立了寺院,为敦煌在隋唐成为全国佛教圣地奠定了基础。北朝时期,佛教石窟艺术传入敦煌,而早期敦煌石窟艺术间接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到了唐代,敦煌的文化更加绚丽多彩。佛教之外,当时还有祆教(拜火教)的神祠、寺庙。在晚些时候的敦煌白画中,也有祆教尊奉的神的形象。唐前期敦煌还立有景教寺院,名为大秦寺,藏经洞中就保存了七种景教经典。此外,藏经洞中还发现了开元年间(713—741)写的摩尼教经典。这些都反映了中亚、西亚宗教在敦煌流传的情况。

在这个交汇着中国、希腊、印度、中亚、西亚等不同系统的文化都会中,汉文化自汉代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敦煌地区的汉文化是汉武帝经营敦煌与河西时由移民和驻军带来的,并逐渐扎下根来,开花结果。东汉魏晋时,敦煌已出现张奂等一批全国知名的名儒。唐前期的沙州有许多传授汉文化的官私学校。当时沙州和唐王朝治下的其他地区一样,在敦煌城内州衙西三百步设有州学校。内有经学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40人。州学之下,敦煌县设有县学校,设博士一人,助教一人。私学则包括私人学塾和寺学。官私学校均以孝敬父、师,忠君报国为主旨,所用教材则以儒家经典为主。敦煌文献中保存了如《尚书》《易经》《礼记》《论语》《孝经》《毛诗》《左传》《穀梁传》《文选》等儒家典籍和《千字文》《太公家教》《开蒙要训》《新集严父教》等启蒙读物,其中一些就是当时学校的教材。

正是由于汉文化始终在敦煌占据着主导、支配地位,才使这里虽然是各种文化交汇的文化都会,却又没有成为各种文化的杂烩。因为有雄厚的汉文化基础,才使敦煌与河西不仅是一条文化交流的河道,还是一个文化交流的枢纽站。各种不同系统的文化在这里停驻的过程中,一方面互相融汇,一方面又从当地的文化中汲取营养,然后以多少带有敦煌与河西地方特色的改变了的或发展了的形式,再从这里流向中原、青藏高原、蒙古高原,乃至西方。如唐代深受中原人民喜爱的名为《凉州词》《甘州》的软舞曲,实际上就是在河西地区经过改变的西域乐舞。

再次,古代敦煌还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

据史书记载,汉代以前,曾有乌孙、月氏和匈奴先后在敦煌地区活动。汉武帝将敦煌与河西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以后,通过移民和驻军等手段使汉族成为敦煌的主体民族。但因敦煌地处胡汉交接之地,所以,从汉至唐,汉族始终未能成为敦煌的单一民族。如在唐代,敦煌地区的居民有汉族、退浑(吐谷浑)、吐蕃、回鹘等。甚至中亚来的胡商也在敦煌建立了聚落,如敦煌城东的沙州十三个乡之一的从化乡,就是由以善于经商著称的中亚粟特人组成的。《沙州都督府图经》记述沙州西北一百一十里处有兴胡泊,就是因为胡商在经过玉门关时常在这里停驻而得名。唐后期以降,回鹘在敦煌的影响越来越大。至宋代,史书在记载敦煌入使中原时,有时是将以汉族为主体的归义军政权与回鹘并列的,足见当时回鹘在敦煌的势力之大。归义军政权退出历史舞台之后,汉族虽仍为敦煌地区的主要民族,但敦煌地方政权却长期掌握在回鹘和西夏人手中。元明时期,敦煌则是在蒙古人控制之下。

可见,在敦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羌人、乌孙、月氏、匈奴、汉族、突厥、吐蕃、吐谷浑、回鹘、粟特、西夏和蒙古等诸多民族都曾在这里轮番演出或同时登台,也正是由于我国历代各族人民不间断的努力,共同经营开发这块土地,才有了作为文化宝库的敦煌。

同时,敦煌的文化和民俗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明显的多民族特色。学者的研究表明,在吐蕃管辖敦煌时期,敦煌既使用汉语,也使用吐蕃语;既使用汉文,也使用吐蕃文。这样的民族文化景观,在中国的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

最后,汉唐时期的敦煌文化还是具有国家级水平的地方文化。

汉唐时期的敦煌,是对全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边防重镇。由于军事上的重要性,中原王朝十分重视这一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建设,使敦煌的经济和文化水平始终与内地相当。另一方面,由于敦煌是当时对外交往的窗口,是最早接触新事物和新文化的地区之一,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方面有时还领先于中原地区。以佛教为论,在唐前期中外友好往来加强和文化交流扩大的背景下,唐前期的敦煌佛教,继续受到印度和西域佛教的影响,它能够从西方不断得到新的滋养。

由于敦煌能够及时从中原和西方两个方面吸收新鲜营养,所以,隋唐时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塑像,其艺术成就足以代表唐代,它不仅在当时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弦,就是直到今天,也仍然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

五代至宋,敦煌地区的文化水平逐步降低,以敦煌石窟艺术为例,中原宋塑、宋画的写实风格和多姿多彩的绘画技巧,未能对同时期敦煌石窟艺术产生明显的影响,说明这时候内地的都城文化已经影响不到敦煌了。

总之,古代敦煌文化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是一个对外交往的窗口,所以它又具有多种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汇的特征。 xKllTNBBR5oNY8k6Acub8r+2lcAQp7gaf1gDm1JjkivbJ8FAsL4qdW/CgnWJra0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