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其间他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分为三个主要部分:首先,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分别是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其次,鞭辟入里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伟大意义;最后,循循善诱地向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三点要求,分别是“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
关于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
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这段讲话有三点值得注意:(1)“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说明突出的连续性与突出的创新性是一对辩证统一的关系;(2)“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有力地反驳了流行一时的“中国停滞论”,指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绝不是所谓的“超稳定结构”,而是不断创新的进步过程;(3)“中华民族……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说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长期位于世界创新潮流的最前列;(4)“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说明中华民族的创新性不仅体现为善于创造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更体现为善于变革自己的历史传统,使自己适合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显然,五个突出特性不是分散割裂的简单拼盘,而是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其中创新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尤为紧密。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连续性时指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那么创新性则决定了中华民族走的是一条发展的道路,连续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会走上独立自主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我们应该如何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文明的历史如何展现自己的创新性?创新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与“第二个结合”有什么紧密关系?
本书的主旨就是讨论上面这些问题,具体篇章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的内容是创新性概论,主要讨论以下问题:(1)什么是创新性?(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下的创新性?(3)相比较其他人类文明,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体现在哪里?(4)创新性包含了哪些辩证关系?
第二章的内容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创新变革,主要讨论:(1)创新性是怎样推动中华文明史发展的?(2)中华文明史上产生过哪些伟大的创新变革?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过哪些作用?
第三章的内容是近代中国的创新尝试,主要讨论:(1)为什么原本善于创新的中华民族在近代落后挨打了?(2)近代中国进步人士对变革中国传统做了哪些有益的尝试?
第四章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创新实践,主要讨论:(1)中国共产党人在哪些地方创新了马克思主义?又在哪些地方创新了中华文明?(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新意义分别是什么?
第五章的内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意义,主要讨论:(1)为什么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诞生是创新性的集中体现?(2)创新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尤其与“第二个结合”具有怎样紧密的关系?(3)创新性与其他四个突出特性的关系是什么?
综上所述,第一章是对创新性的一般性理论概论,最后一章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进行理论阐释,中间第二、三、四章讨论中国历史上的创新性。
在本书看来,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是两者共同的承载者、担当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相互促进、互相创新的动态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既是中华文明创新实践的最新成果,又是马克思主义创新实践的最新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