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之前还有谁|
我们讲良渚文化,一定会提到一个关键词:环太湖流域。它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江南地区,以太湖为中心,北抵长江,南至杭州湾及钱塘江,包括今上海市、江苏省东南部和浙江省北部。这一区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孕育了环太湖流域的史前文明。
环太湖地区并不是只有良渚文化,它的家族——专业术语是“文化发展序列”是这样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
他们和良渚文化有血缘关系,但是大家的文化面貌差异很大。好比“爷爷”马家浜人年轻时穿的衣服,跟“我”良渚人现在穿的衣服,一看就是两个年代,但我们还是一脉的,一家人。我们“五代人”共同构成了浙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
环太湖地区的史前文脉
而在浙南地区,又构建起了从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以及“后河姆渡文化”(或名山后文化,相当于良渚文化)、好川文化等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
距今6000年~5300年的崧泽人,等于良渚人的“妈”。作为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两种无缝衔接的文化,前后1000多年,母子的品位也相差有点大。崧泽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的过渡阶段,那短短的600多年,是女人当家作主最后的荣光;另一方面,崧泽文化比之良渚文化表现出了更强的创造力,而良渚文化则相对平稳保守。
我们先说陶器。
从造型上来说,崧泽人可以把一件平平无奇的—水器,做成鸟形,粗短的脖子,嘴巴微张,表情呆萌。虽说这是水器,但装的不一定是白开水,因为有些盉上面还有滤孔,说明倒水时要过滤。而良渚人做的喝水的壶,明显太简单了些。
良渚文化宽把壶
崧泽文化鸟形盉
再比纹样。
已经做成“鸟”了,还不够,再给它穿一件复古粗棒针纹样的“衣服”,这可是一笔一笔刻出来的。当时的竹编,也编成这个样子。一把塔形壶的脖子,还要费尽心思搞成镂空的。而同样是壶,良渚人做得笨头笨脑,中规中矩。难道一进父系社会,都粗放了?
这种镂空的风格,到了良渚时期其实已经不太有了。良渚文化早期,陶器的编织纹也消失了,用赵辉的话说,那些写实或写意的造型陶器也形迹全无,“崧泽风格”不复存在。不过,陶器制作的精良程度不断提升,素面的黑陶成为时尚代表。 (225)
崧泽文化塔式壶
良渚文化带盖双鼻壶
看来,只能比玉器了——也是传承的。
良渚文化将崧泽时期的尚玉风气推到了高峰。迄今为止,良渚文化正式考古发掘的玉器数量已经远超崧泽文化,良渚全盘接受了崧泽 (190,192) 的线切割、管钻、锥钻等攻玉技术 。良渚早期平面玉器那么多镂空,冠状器、璜等都是。除了镂空,良渚人还有更高级的减地浮雕和微雕啊。良渚玉器和以素面为主的崧泽玉器不同,普遍刻饰出纹饰。
如果翻翻这几十年良渚遗址的考古成果,会发现大量的重量级玉器,都是男人在用。比如钺、琮、三叉形器。就算是墓地数量,女人的也不多,10座墓葬,女人可能只占3座。
而崧泽人的玉器,最重量级的是璜,这是女性首领身份的象征,挂在脖子上。虽然有的地方,男人和女人都会用璜,但崧泽文化的大部分遗址,经过人骨鉴定之后,发现多数是女人。而到了良渚,璜越来越少,女性的地位越来越低。
又如崧泽女人戴的玉玦,就是耳环,还有更早的马家浜女人,距今七八千年,就在用玦了,崧泽继续在用,但到了良渚,基本就不戴了。